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刘思礼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 【介绍】: 唐并州人。刘义节从子。武周万岁通天中为箕州刺史,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事发,武懿宗指使其诬引朝士,株连灭族三十六家,亲党流窜者千余人。思礼亦被杀。
敬元礼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6 【介绍】: 唐番禺人。官吉州参军。唐中宗神龙二年,武三思掌权,诬桓彦范谋废韦后,连累御史李福业,福业流番禺,匿元礼家。后为吏所得,俱坐死。福业将刑,谢元礼曰:“子有亲,吾甚愧恨。”元礼曰:“公穷而归我,我得已乎?”见者伤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许州长社人。武后时为左拾遗、监察御史。以刚正故,数奏谏不为应纳,终卫王府参军,名位不达而卒。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皇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少出家,住长安大兴善寺。游心佛典,兼通儒道,善于著述,亦工赋咏。曾助日照、实叉难陀等译经。高宗永隆二年(681)著《十门辨惑论》3卷,今存。其有文集,已逸。《宋高僧传》卷一七有传。《林间录》卷上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复礼俗姓皇甫氏。出家住兴善寺。永隆二年。诏问释典稽疑十条。复礼撰十门辨惑论三卷上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京兆皇甫氏。虚静寡欲。游心内学。出家住兴善寺。颇以赋咏之工。为名士所过从。三藏地婆河罗。实叉难陀等。译大庄严论华严经等。皆承诏缀文正义。永隆二年。太子文学权无二。述释典所疑十条。以问。因为徵诘剖析。以辟其凝滞。假设宾主。撰十门辨惑论三卷。以贻之。无二复书有曰。续晨凫之足。凿混沌之窍。百年之疑。一且顿尽。永遵觉路。长悟迷源。爇烦恼之薪。餐涅槃之饭。请事斯语。以卒馀年。其为外教之士。悦服如此。加复深综玄机。特契心法。作真妄颂。天下尤传播。草堂宗密独见许焉。有文集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复礼。京兆人也。俗姓皇甫氏。少出家住兴善寺。性虚静寡嗜欲。游心内典兼博玄儒。尤工赋咏善于著述。俗流名士皆仰慕之。三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大庄严华严等经。皆敕召礼令同翻译缀文裁义。实属斯人。天皇永隆二年辛巳因太子文学权无二述释典稽疑十条。用以问礼。请令释滞。遂为答之。撰成三卷。名曰十门辩惑论。宾主酬答剖析稽疑。文出于智府。义在于心外。如斯答对坚阵难摧。赤幡曳而魔党降。天鼓鸣而脩罗退。权文学所举稽疑数义也。于馀则难在礼殊易何邪。盖不知教有弛张文存权实。谓为矛盾。故行吊伐之师。如小偏裨须请军门之命。无二既披来论全释旧疑。乃复书云。续晨凫之足凿混沌之窍。百年之疑一朝顿尽。永遵觉路长悟迷源。爇烦恼之薪。餐涅槃之饭。请事斯语以卒馀年云。此虽一时之解纷。实为万代之龟鉴也。礼之义学时少比俦。兼有文集行于代。加复深综玄机特明心契。作真妄颂问天下学士。击和者数人。当草堂宗密师铨择臻极。唯清凉澄观得其旨趣。若卢郎之米粒矣。馀未体礼师之见。故唐之译务礼为宗匠故惠立谓之译主。译主之名起于礼矣。妙通五竺融贯三乘。古今所推世罕伦匹。其论二轴编入藏。酬外难之攻。但用此之戈盾也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光州定城人。登进士第。武周天授中,为洛阳尉。长寿中为侍御史,出使岭南。丁忧后,为检校秋官郎中。累迁司刑少卿,出为滑州刺史。中宗神龙三年,自苏州刺史拜越州都督。官至广州都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 【介绍】: 唐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字延清,一名少连。宋令文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文辞,诗与沈佺期齐名,学者号为“沈宋”。从武则天游龙门,赋诗冠诸臣。历转洺州参军、左奉宸内供奉,媚附张易之兄弟。中宗神龙时,贬泷州参军。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复媚太平公主。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坐贪赃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工五律,律诗之格至沈、宋始备。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6—713 一名少连,字延清,排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疑西河为郡望,弘农为实籍。因曾官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武周天授元年(690)与杨炯并以学士分直习艺馆,历洛州参军,复与修《三教珠英》,迁左奉宸内供奉。神龙元年(705),中宗复辟,之问以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次年春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令兄子告发仲之谋杀武三思事,擢鸿胪主簿。景龙中以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再转考功员外郎,三年(707)知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流于钦州,后赐死,约当玄宗先天中。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于初唐时律体之完成颇有贡献。尤善五律,观察入微,巧思善炼,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之致。《夏日仁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作》等篇,虽体沿唐初宫廷格局,却宽然有远意,颇见新进境。流贬中所作,如《途中逢寒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更以凄情运精思,语近旨远,清通圆美,开盛唐先声。五言排律取景宽大,故富丽整严而警秀不滞。明胡应麟评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名篇有《初至崖口》、《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灵隐寺》等,而《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为上官婉儿评为群作之冠。律体外,五绝如《渡汉江》,语浅情深,思致婉曲,七古如《寒食还陆浑别业》、《明河篇》,整丽流荡而清气发越,均足为初盛唐中介。原集10卷,唐武平一辑,久佚。今存《宋之问集》2卷,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今人陶敏有《宋之问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7首,断句9。
唐诗汇评
宋之问(656?-712),—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授洛州参军,寒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倾附张易之兄弟,易之败,左迁泷州参军。未几遇赦归,起为鸿胪主簿。中宗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知景龙二年贡举。寻抟越州长史。睿宗即位,眨钦州。玄宗先天初,赐死于核州。之问以文词知名,工五言律诗,声律精切,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有《宋之问集》十卷,已佚。今《宋学士集》九卷乃明张燮所辑。《全唐诗》编诗三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宋之问(约656—712) 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任湖北蕲州刺史,官至考功员外郎。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擅长五言律诗,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有《宋学士集》。早年奉使南行过江夏时曾作五律《汉江宴别》一首。
全唐诗补逸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以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元年赐死。补诗五首。
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宏农人。武后朝与杨炯分直内教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坐谄附张易之兄弟左迁陇州参军。未几逃还。匿洛阳人张仲之家。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杀武三思。之问发其事。起为鸿胪主簿。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首膺其选。寻转越州长史。睿宗立。以旧附张武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

作品评论

元稹《故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久,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新唐书·文艺传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唐才子传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汉人五言诗始自苏武、李陵也。
瀛奎律髓
宋之问,唐律诗之祖,诗未尝不佳……字字细密。
《艺苑卮言》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栗,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籥于陈隋也。
诗薮
沈詹事七言律,高华胜于宋员外。宋虽微少,亦见一斑,歌行觉自陟健。
诗薮
沈七言律,高华胜宋;宋五言排律,精硕过沈。
诗薮
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沈排律工者不过三数篇,宋则遍集中无不工者,且篇篇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初学入门,所当熟习。右丞韵度过之,而典重不如;少陵闳大有加,而精严略逊。
诗薮
延清排律,如《登粤王台》、《虚氏村》、《禹穴》、《韶州》、《清远峡》、《法华寺》等篇,叙状景物,皆极天下之工。且繁而不乱,绮而不冗,可与谢灵运游览诸作并驰,占今排律绝唱也。
师友诗传录
萧亭答:七言律诗,五言八句之变也,唐初始专此体。沈、宋精巧相尚,然六朝馀气犹存。
《载酒园诗话又编》
宋古诗多佳,真苦收之不尽。律诗扈从、应制诸篇,实亦不能高出于沈;山水丽情,则沈犹竹生云梦,宋则伶伦子吹之作凤鸣矣。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元晖、沈休文。五言长篇蔚密,短篇明秀,高凌宣远,卑拟韩卿。七言短章,独开蹊径,玩词已尽,而寻味方永,实文坛之独帜,韵府之高言。《明河》发咏,为西昆之体所师意焉。应制律词,特饶风韵,后唯钱起足以方之。
《诗学渊源》
之问诗文情并茂,虽取法齐梁,而古调犹未尽泯,自杜审言下逮蒋挺辈,并入近体,唯杂曲作齐梁耳。
宋庆礼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 【介绍】: 唐洺州永年人。举明经第。善骑。历迁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以习识边事,拜河东、河北营田使。玄宗开元中,累除贝州刺史,复为河北支度营田使。与邵宏等筑治营州故柳城,三旬而毕。俄兼营州都督,开屯田,立邸肆,不数年,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卒谥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会稽人,俗姓宋。闻长寿寺和尚通达禅观,往叩其关,学习之心,未尝少懈,遂多通解。郑卿典郡,闻其盛名,致疏往请,确然拒而不见。卒年七十九。有《涅槃经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宋氏。会稽人也。少出家。依长寿寺和尚。习禅观。长寿推许之。后注涅槃经八十卷。时郑卿尚书方领郡事。致疏请开演。拒不肯往。景龙二年。御史大夫冯思暴亡而苏曰。始遥见钜树。枝柯繁茂。可荫数亩。有二童子。手持簿引至其地。按覆罪愆。曰判官厅也。会旧相识张思义居判官旁。招手呼曰。吾是汝舅为洛阳仓吏。而长官越格诬杀之。今以假贷太平寺钱。反油面故。未脱放。汝所坐者无他。但尝于天后宫中乱越耳。苟能造涅槃经铸钟可也。张且引冯巡视诸司轻重生处。临行嘱之曰。涅槃经必得礼宗大师所传于天台者。此经盖为善神所呵护。而功德之多在他经无与为比。又曰人生阎浮。不脩功德可怜哉。且曰吾家洛城道光坊内。十字街第三。宅有池亭竹树之观。幸为我问妻子安否也。既而冯求善本。未能遽得。复入冥立限毕功乃已。自尔住世四十八年宗之住世则九十七年也。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礼宗。俗姓宋。会稽人也。道气酋壮志求玄微。愿遂出尘决除鞅绊。闻长寿寺和尚通达禅观。往叩其关。学习之心未尝少懈。师诲之曰。汝之出尘有大利益。可谓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矣。乃奋藻摅华注涅槃经。怀铅握椠周于二载挫锐解纷怡然理顺。遂成夹注八十卷焉。及郑卿尚书典郡。闻其盛名致疏往请。确然拒而不赴。景龙二年有御史大夫冯思。忽尔暴终入一处。有二童子持簿领冯。庭对判官厅。按覆罪愆。令望彼巨树。枝柯可覆数亩。判官身旁旧识者张思义。招手呼冯曰。吾是汝舅。曾为洛阳仓吏。被长官越格诬杀。兼假贷太平寺中钱及油面。于今未脱。汝所坐者不合于天后宫中乱越致此暴卒。可发愿造涅槃经铸钟。登即关奏判放却还人世。临行张语冯曰。在阎浮一日造功德得福无量。胡忍一生不修功德耶。此涅槃经者礼宗大师注解。从天台传授。每有善神守护。时张差押冯往诸司考校轻重生处。嘱之曰。汝去洛城道光坊内十字街第三宅。是吾家。家有池亭竹树。为问妻儿安否。冯起寻经本未获而又死。经三日立限。归写经铸钟。工毕冯在世得四十八年终。宗亡春秋九十七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2—741 【介绍】: 唐宗室。本名光仁,后改今名。李贤子。授太子洗马,封嗣雍王。以父得罪,处宫中十余年不出庭院。中宗即位,授光禄卿同正员,寻诏封邠王。玄宗开元初历六州刺史。然惟弋猎酣乐,不领事。
全唐文·卷九十九
守礼。章怀太子次子。始名光仁。垂拱初改今名。授太子洗马。嗣爵雍王。武后革命。畏疾宗室。守礼以父得罪。与睿宗诸子闭处宫中十馀年。圣历元年。睿宗自皇嗣封相王。许出外邸。守礼等始居外。改司议郎中。中宗立。复故封。拜光禄卿。唐隆元年进封邠王。睿宗立。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出为幽州刺史。遥兼单于大都护。迁司空。开元初。累为州刺史。皆择僚首。持纲纪。惟弋猎酣乐。未尝领事。后还京师。二十九年薨。年七十馀。赠太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孟温礼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贝州宗城人。武则天神功元年,举绝伦科及第。历官主客员外郎、司封郎中。玄宗开元八年任京兆尹,曾奏请修缮府廨。十三年,任光禄卿。十九年,任河南尹。二十年,为同州刺史。改太子宾客,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贝州宗城人。举明经,累迁上蔡令,有治绩,擢监察御史。玄宗开元三年,为邠王李守礼长史。守礼为渭州刺史,好礼兼府司马,知州事,谏止守礼游观。迁豫州刺史,清廉无私,然喜察细事,下厌其苛。后坐事徙温州别驾,卒。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好礼。贝州宋城人。举明经。累擢侍御史。开元中转邠王府长史。迁豫州刺史。累徙温州别驾卒。
魏恬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定州鼓城人,字安礼。魏玄同子。事亲以孝闻。登进士第,为御史主簿。玄宗开元初,历金部、吏部员外郎,为拾遗魏光乘所嘲,目为祈雨婆罗门。后为金部郎中。开元中累官给事中、郑州刺史、颍王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华阴人。杨暕孙。武周长安中为天官郎中。神龙后,历洛、梁、滑、汾、怀五州刺史,皆以清严能检察人吏绝于欺隐闻。玄宗开元初,擢为太府少卿,虽钱帛充韧,丈尺间皆躬自省阅,时议以为前后为太府者无与为比。擢太府卿,封弘农郡公。在职二十余年,年九十余,授户部尚书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时宿卫宫禁。安禄山叛乱,玄礼谋诛杨国忠阙下,事不果。从入蜀,至马嵬斩之,并请赐杨贵妃死。还京,封蔡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