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08,分108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王礼
戴礼
客礼
抗礼
礼隆
苛礼
讲礼
礼事
朝礼
礼宜
礼金
下礼
士礼
祀礼
邦礼
《漢語大詞典》:王礼(王禮)
(1).天子的礼仪。礼记·明堂位:“凡四代之服器官, 鲁 兼用之。是故 鲁 王礼也。” 郑玄 注:“王礼,天子之礼也。”
(2).指侯王之礼。《后汉书·马援传》:“故 高祖 赦 蒯通 而以王礼葬 田横 ,大臣旷然,咸不自疑。” 李贤 注:“ 田横 初自称 齐 王。 汉 定天下, 横 犹以五百人保於海岛。 高祖 追 横 , 横 自杀,以王礼葬之。”
《国语辞典》:戴礼(戴礼)  拼音:dài lǐ
大戴、小戴二人增删的《礼记》。《幼学琼林。卷四。文事类》:「二戴曾删《礼记》,故曰戴礼。」参见「戴德」条。
分类:增删
《國語辭典》:客礼(客禮)  拼音:kè lǐ
1.接待宾客的礼节。《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元史。卷一五八。姚枢传》:「世祖在潜邸,遣赵璧召枢至,大喜,待以客礼。」
2.致送宾客的礼品。《红楼梦》第六八回:「外头的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
《國語辭典》:抗礼(抗禮)  拼音:kàng lǐ
彼此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士无贵贱,与之抗礼。」也作「亢礼」。
《韵府拾遗 东韵》:礼隆(礼隆)
史记礼书太史公曰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
《國語辭典》:苛礼(苛禮)  拼音:kē lǐ
苛细烦琐的礼节。《史记。卷一○八。韩长孺传》:「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漢語大詞典》:讲礼(講禮)
(1).习礼。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 孔颖达 疏:“间一岁,诸侯亲自入朝,以讲习上下之礼。” 汉 张衡 《七辩》:“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新唐书·隐逸传·王绩:“ 杜之松 ,故人也,为刺史,请 绩 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
(2).叙礼,叙尊卑、长幼、宾主之礼。《水浒传》第四四回:“邀请二位义士到 聚义厅 上,俱各讲礼罢,谦让 戴宗 正面坐了。”
《漢語大詞典》:礼事(禮事)
古谓行礼之事。周礼·天官·宰夫:“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 王安石 新义:“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覲、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祭祀,则吉礼之事也,军旅、田役,则军礼之事也,丧荒,则凶礼之事也。所谓凡礼事者,此也。”后汉书·曹褒传:“ 褒 既受命,乃次序礼事,依準旧典,杂以五经讖记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凶终始制度,以为百五十篇。”
《漢語大詞典》:朝礼(朝禮)
(1).参拜;朝拜。国语·越语下:“王命工以良金写 范蠡 之状,而朝礼之。”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今则将行朝礼,爰申宠命,可授银青光禄大夫,赐号 通玄先生 。”《西游记》第四回:“ 悟空 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 金星 启奏。”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 庄子 ﹞又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
(2).调习,训练。朝,通“ 调 ”。荀子·哀公:“今 东野毕 之驭,上车执轡,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上句言驭之习,下句言马之习也。朝,与‘调’古字通……此言马之驰骤皆调习也。”
《韵府拾遗 支韵》:礼宜(礼宜)
诗肃肃在庙笺言群臣助文王祭庙则尚敬言得礼之宜也
《國語辭典》:礼金(禮金)  拼音:lǐ jīn
1.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聘金。《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袁妹是自家做主的,礼金不计论,但凭相公出得手罢了。」
2.当作礼物的现金。如:「他虽无法赴宴,但礼金还是托人送到了。」
《國語辭典》:下礼(下禮)  拼音:xià lǐ
向女家致送聘礼。《儒林外史》第八回:「这里大户人家,也有央著来说的;我是个穷官,怕他们争行财下礼,所以耽迟著。」
《漢語大詞典》:士礼(士禮)
仪礼的别名。史记·儒林列传:“固自 孔子 时而其经不具,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 高堂生 能言之。”汉书·艺文志:“及 周 之衰,诸侯将踰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 汉 兴, 鲁 高堂生 传《士礼》十七篇。”
《漢語大詞典》:祀礼(祀禮)
祭祀的仪礼。吕氏春秋·怀宠:“民之所不欲废者而復兴之,曲加其祀礼。是以贤者荣其名,而长老説其礼,民怀其德。” 刘师培 《文学出于巫祝之官说》:“是则韵语之文,虽匪一体,综其大要,恒由祀礼而生。”
《漢語大詞典》:邦礼(邦禮)
有关国家礼治之事。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孔 传:“春官卿宗庙官长,主国礼治,天、地、神祇、人鬼之事及国之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