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8,分1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王汉之(字 彦昭 )
崔公度(字 伯易 )
李格非(字 文叔 )
蹇序辰(字 授之 )
叶祖洽(字 敦礼 )
吴安诗(字 传正 )
张叔夜(字 嵇仲、稽仲 忠文、文忠 )
霍端友(字 仁仲 )
许端卿(字 中甫 )
陈过庭( 扬庭 字 宾王 忠肃 )
葛胜仲(字 鲁卿 文康 )
谭世绩(字 彦成 端洁 )
晏敦复(字 景初 )
陈公辅(字 国佐 号 定庵居士 )
其它辞典(续上)
李之纯(字 端伯 )王汉之(字 彦昭 )
崔公度(字 伯易 )
李格非(字 文叔 )
蹇序辰(字 授之 )
叶祖洽(字 敦礼 )
吴安诗(字 传正 )
张叔夜(字 嵇仲、稽仲 忠文、文忠 )
霍端友(字 仁仲 )
许端卿(字 中甫 )
陈过庭( 扬庭 字 宾王 忠肃 )
葛胜仲(字 鲁卿 文康 )
谭世绩(字 彦成 端洁 )
晏敦复(字 景初 )
陈公辅(字 国佐 号 定庵居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沧州无棣人,字端伯。登进士第。历成都路转运使,秩满复留,凡数岁,始还朝。哲宗时累迁御史中丞。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私所亲,皆以监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后刘拯劾之纯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全宋诗
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一○)。八年,为江西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元丰二年(一○七九)始三任成都府路转运使(同上书卷三○○、三三○、三五○)。八年,知沧州(同上书卷三六三)。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瀛州,俄改知成都府(同上书卷四○六)。还为御史中丞,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四有传。今录诗是首。全宋文·卷二三八八
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徙成都路转运使,凡七年乃还朝,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元祐初,历知沧州、河北都转运使。二年,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还为户部侍郎,三迁御史中丞。董敦逸等弹击苏轼、苏辙,之纯疏其诬罔。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4—1123 【介绍】: 宋衢州常山人,居丹徒,字彦昭。王介子。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知真州,时诏诸道经画财用,汉之请先置都籍,从之。入为开封府推官。历知瀛、苏、潭、洪等州,又连徙五州,入为工部侍郎。加龙图阁直学士,进延康殿学士卒。全宋诗
王汉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彦昭,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调汝州教授。迁和州防御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金华、渑池二县。绍圣四年(一○九七)知颍州、真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提举河东路常平,入为开封府推官。崇宁二年(一一○三)始,历知州府。宣和五年卒,年七十。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见《北山小集》卷三四《王公行状》,《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六七四
王汉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彦昭,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熙宁六年登进士甲科,调秀州司户参军。累迁太常少卿。蔡京引为讲议司参详官。历礼、户、兵、工诸部侍郎,知瀛、苏、潭、洪、定诸州,徙江宁。以平方腊之功迁龙图阁直学士,进延康殿学士。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其子集其文得三十卷。见程俱《王汉之行状》(《北山集》卷三四),《京口耆旧传》卷二,《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 【介绍】: 宋高邮人,字伯易。崔希甫孙。口吃,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欧阳修得其所作《感山赋》,示韩琦,琦上之英宗,授国子直讲,不就。王安石当国,献《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安石延与语。召对,擢光禄丞,知阳武县。寻荐为御史。后历兵、礼部郎中,知颍、润、宣、通四州。致仕卒。全宋诗
崔公度(?~一○九七),字伯易,高邮(今属江苏)人。以父荫为三班差使。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授和州防禦推官,充国子监直讲(《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五)。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知阳武县。九年,自馆阁校勘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七七)。元丰元年(一○七八),同知礼院(同上书卷二九二)。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润州。绍圣二年(一○九五),知宣州。四年,知通州,请管勾崇禧观,寻致仕,卒(同上书卷四六五、四八四、四八九)。有《曲辕集》四十篇,二赋百咏(明嘉靖《惟扬志》卷二二),已佚。《宋史》卷三五三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六五三
崔公度(?—一○八九),字伯易,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用父任,补三班差使。治平二年授和州防禦推官、充国子监直讲,以母疾辞。王安石当国,献《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召对,进光禄丞,知阳武县。熙宁六年,充馆阁校勘。九年,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元丰初,为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除礼部郎中。元祐六年,充徐王府侍讲,闰八月,出知润州。八年,加直龙图阁,改知宣、通州。绍圣四年七月,管勾崇禧观,寻致仕。八月卒。《宋史》卷三五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齐州章丘人,字文叔。李清照父。早年用意经学。神宗熙宁间进士。哲宗元祐中为太学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绍圣时,通判广信军。历任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京东提点刑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罢职,崇宁元年入元祐党籍。约卒于崇宁四年,年六十一。工词章,论文主“诚”。有《洛阳名园记》。全宋诗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今属山东)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调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入补太学录,转太学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哲宗绍圣中,通判广信军。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出提点京东刑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入元祐党籍。卒年六十一。有诗文四十五卷(《后村诗话》续集卷三),已佚。《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今录诗九首。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今山东济南)人。时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留意经学,著《礼记精义》十六卷。熙宁九年登进士,调济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绍圣时编元祐章奏,累官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工词章,著有《洛阳名园记》一卷(存)、《永洛城记》一卷、《史传辨志》五卷。见《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宋史》卷二○二、二○五及卷四四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双流人,字授之。蹇周辅子。第进士。以泗州推官,提举江西常平,继父行盐法。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哲宗绍圣中,累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请类编元祐章牍,使缙绅之祸,无一得脱。以奉使辽国无状,黜知黄州。旋除龙图阁待制、知扬州。徽宗立,除名勒停,放归田里。蔡京为相,复拜刑部、礼部侍郎,为翰林学士进承旨。坐事黜知汝州、苏州,谪单州团练副使、江州安置,又坐移永州。会赦,复官中奉大夫卒。全宋文·卷二五九一
蹇序辰,字授之,双流(今四川双流)人,周辅之子。神宗朝举进士,历泗州推官、提举京西、江西常平。元丰中,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元祐初,改司封员外郎。周辅得罪,以序辰成其恶,降签书庐州判官。起知楚州,提点江东刑狱。绍圣中,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礼部尚书。后坐事黜知黄州,改龙图阁待制、知扬州。徽宗立,中书言其类元祐章牍,傅致语言,指为谤讪,诏除名放归田里。蔡京为相,复拜刑部、礼部侍郎,为翰林学士,进承旨。屡为言者所劾,黜知汝、苏州,谪单州团练副使、江州安置。会赦,复官中奉大夫,遂卒。见《东都事略》卷九八,《宋史》卷三二九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敦礼。神宗熙宁三年进士第一。哲宗绍圣中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性狠愎,喜谀附,尝密言王圭于册立时有异论,圭遂追贬。坐举王回出知济州,徙洪州,以牟利黩货闻。曾布引为吏部,布罢而出知定州。徽宗政和末卒。全宋诗
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集贤殿校理。三年,提点淮南西路刑狱(同上书卷三九一、四一四)。七年,知海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六)。绍圣中,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济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以曾布荐,为吏部侍郎(《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四三)。布罢,黜提举建州武夷山冲佑观(同上书职官六七之三八)。久之,起知洪州,改亳州。政和末,卒。《宋史》卷三五四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二七一
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熙宁三年策进士第一,签书奉国军判官,判登闻鼓院,知湖州。元祐中历职方、兵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进礼部郎中。因对策讪及宗庙,出提点淮西刑狱。七年知海州。绍圣中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权吏部尚书。元符二年出知济州,徙洪州,改瀛州。崇宁元年入为尚书吏部侍郎,旋罢,为集贤殿修撰,提举建州武夷山冲佑观,出知定州。大观元年十二月再知洪州,改亳,加徽猷阁直学士。政和末,卒。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职官六七之三八,《宋史》卷三五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传正。吴充子。以荫入仕。哲宗元祐三年为礼部员外郎,擢右司谏,累除中书舍人,以草苏辙罢知汝州诏制,不中帝意,降为起居舍人。绍圣四年坐附会元祐党人,责守濮州团练副使、连州安置。徽宗崇宁元年入党籍。全宋文·卷二六三六
吴安诗,字传正,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充长子。以荫补官,历校书郎。元祐元年除礼部员外郎。四年擢右司谏,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改直集贤院。寻除中书舍人,尝与苏轼等人校正《陆宣公奏议》进呈。绍圣初以草苏辙罢知汝州制词不中帝意,降为起居舍人。四年责授濮州团练副使,连州安置。崇宁初入党籍。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九、职官六七之一六、职官六七之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二、四二四、四三四,《宋史翼》卷六,《宋史》卷三一二《吴充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5—1127 【介绍】: 宋开封人,字嵇仲。少喜言兵,以荫补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县及舒、海、泰州。徽宗大观中,为开封少尹,赐进士出身。再知海州,镇压宋江起义军。后知济南府、青州。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领南道都总管,与子张伯奋、张仲熊领三万人勤王,转战至京师,进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与金兵力战受伤。京师陷,从二帝北上,绝食,至白沟扼吭而死。谥忠文。全宋诗
张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嵇仲,永丰(今江西广丰)人。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县,安肃军,舒、海、泰三州。徽宗大观中,为开封少尹。四年(一一一○),赐进士出身(明嘉靖《永丰县志》卷一)。历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移宣州、济南府,以功进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金人南下,知邓州兼邓州南道都总管,帅兵入援京师,擢签书枢密院事。翌年,随徽、钦二帝入金,道中绝食而死,年六十三。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文。事见《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六,《宋史》卷三五三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九一三
张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稽仲,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耆孙。少喜言兵,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县,舒、海、泰州。大观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以献文召试,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之,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中书舍人、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复为京所忌,再知海州,降宋江,徙知济南府、青州。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徙邓州,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与二子领兵转战入卫,进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开封陷,父子犹力战。建炎元年五月,与徽宗等被俘而北,至白沟扼吭而死,年六十三。谥文忠。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朱熹《旌忠悯节庙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宋史》卷三五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6—1115 【介绍】: 宋常州武进人,字仁仲。徽宗崇宁二年进士第一。授宣议郎,历中书舍人、给事中,迁礼部侍郎。请补郡,以显谟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为政以宽闻。因拒内侍石焘传诏索瑞香花,被疏罢。复以礼部召,转吏部。官至通议大夫。全宋文·卷二九二一
霍端友(一○六六——一一一五),字仁仲,常州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崇宁初策进士第一,授宣义郎、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大观初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二年,除给事中,擢吏部侍郎,出知陈州。政和中召还,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徙吏部。五年被疾而卒,年五十。为文多散佚,有《外制》五卷。见孙觌《宋故通议大夫守吏部侍郎致仕赠宣奉大夫霍公行状》(《鸿庆居士集》卷四二),《宋史》卷三五四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30 【介绍】: 宋越州山阴人,原名扬庭,字宾王。哲宗绍圣间进士。为右司员外郎,使辽归,劝徽宗注重边备。累迁御史中丞,奏劾蔡京、王黼、朱勔等,并请罢御前使唤及岁进花果,忤权贵,谪黄州安置。钦宗立,复为御史中丞。以姚古拥兵不援太原,陈其可杀之罪七。进礼部尚书,擢右丞、中书侍郎。京城失陷,使金被拘,卒于燕山。谥忠肃。全宋文·卷三○三三
陈过庭(一○七一——一一三○),本名扬庭,字宾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进士第,为馆陶主簿,澶州教授,知中牟县,除宗子博士。历祠部、吏部、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宣和二年,进中书舍人。才七日,迁礼部侍郎。未尽一月,又迁御史中丞兼侍读。忤权贵,罢知蕲州,未道半,责海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钦宗立,以集贤殿修撰起知潭州。未行,以兵部侍郎召,在道除中丞。进礼部尚书,擢右丞、中书侍郎。奉使至金,金人拘之军中。建炎四年卒于燕山,年六十。谥忠肃。《宋史》卷三五三有传。宋登科记考
字宾王,谥号忠肃。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本名扬庭,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副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44 【介绍】: 宋常州江阴人,徙丹阳,字鲁卿。葛书思子。哲宗绍圣四年进士。累迁太常卿兼谕德,采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太子善恶成败之迹,日进数事。除国子祭酒。历知汝、湖、邓州,遭朱勔诬告罢归。高宗建炎中复知湖州,岁大饥,发官廪赈济于民。绍兴中请祠归。卒谥文康。有《丹阳集》。全宋诗
葛胜仲(一○七二~一一四四),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宋史》作丹阳人,误。丹阳是其晚年寓居,见本集卷二一《里中无居寓丹阳县书怀》)。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元符二年(一○九七),官杭州司理参军。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兖州教授。崇宁二年(一一○三),入为太学正。大观元年(一一○七),充提举议历所检讨,兼宗正丞。二年,迁礼部员外郎,以事责知歙州休宁。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召复原职。四年,擢国子司业。六年,除国子祭酒,以言事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宣和元年(一一一九),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彦括田,徙湖州。六年,移邓州,以在湖州时忤朱勔,落职食祠禄。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起再知湖州。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致仕归。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有《丹阳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事见本集卷末附其婿章倧《文康葛公行状》,《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葛胜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六四
葛胜仲(一○七二——一一四四),字鲁卿,常州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书思子。登绍圣四年进士第。元符三年中宏词科,为第一,除兖州教授。差提举议历所检讨官兼宗正丞,迁礼部员外郎。以议原庙事得罪,责知休宁县。复召为礼部员外郎,权国子司业,迁太常少卿,徙太府少卿,除国子祭酒。寻知汝州,改湖州,徙邓州,罢。建炎中复知湖州,官至显谟阁待制,绍兴初乞祠归,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著有《丹阳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续编《太常因革礼》。《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4—1127 【介绍】: 宋潭州长沙人,字彦成。谭章子。哲宗元符三年进士。时王氏学盛行,世绩置其书不观。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不附蔡攸、梁师成。久次不迁。官吏部,幸臣妄引恩泽任子,持不与。擢中书舍人,上言谨命令、惜名器等六事,为当路所疾。进给事中兼侍读,改礼部侍郎。金骑南下,扈车驾至金帅帐,以十害说其用事者,金人耸听。张邦昌令直学士院,称疾不起。以忧卒。建炎初追谥端洁。有文集及《易传》、《奏议》、《外制》、《师陶集》等。全宋文·卷三一三二
谭世绩(一○七四——一一二七),字彦成,潭州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元符三年第进士,教授郴州,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后为司门员外郎、迁吏部,后擢中书舍人,言为当路所疾,以徽猷阁待制知婺州。进给事中兼侍读,改礼部侍郎。张邦昌僭国,令直学士院,称疾不起。建炎元年以忧卒,年五十四,赠端明殿学士。有《易传》十卷、《本朝宰执表》八卷、文集三十卷。《宋史》卷三五七有传,又见《宋史》卷二○二、二○三、二○八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5—1145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景初。晏殊曾孙。少学于程颐。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历通判临江军。高宗绍兴中权吏部侍郎,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居右省两月,论驳凡二十四事。鲠峭敢言,反对和议,不屈于秦桧权势。进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寻请外,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全宋诗
晏敦复(一○七五~一一四五),字景初,临川(今属江西)人。殊曾孙。少学于程颐。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三六),为御史台检法官。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为祠部员外郎,迁吏部(《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二○)。忏宰相串颐浩,谪知贵溪县,旋改通判临江军。四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五年,为吏部侍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五)。擢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因与秦桧不合,出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十五年,卒(同上书卷一五四),年七十一。《宋史》卷三八一有传。全宋文·卷三一三八
晏敦复(一○七五——一一四五),字景初,殊曾孙,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少学于程颐。大观三年第进士,为御史台检法官。绍兴二年特命祠部郎官,以守法忤吕颐浩,出知贵溪县。改通判临江军,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五年,权吏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除给事中。后以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以宝文阁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十五年卒,年七十一。《宋史》卷三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42 【介绍】: 宋台州临海人,字国佐。徽宗政和三年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钦宗靖康初,擢右司谏,言蔡京、朱勔罪,斥监合州税。高宗时,官至礼部侍郎。居官论事剀切,疾恶如仇。晚居乡里,著书自娱。有文集、奏议。全宋诗
陈公辅(一○七七~一一四二),字国佐,自号定庵居士(《嘉定赤城志》卷三三),临海(今属浙江)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累迁应天府少尹,除秘书郎。钦宗靖康初,除右司谏。语触时宰,斥监台州税(同上书,《宋史》本传误为合州)。高宗即位,除左司员外郎。绍兴六年(一一三六),为左司谏。七年,迁礼部侍郎,寻知处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一、一一五)。十二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卒(同上书卷一四七),年六十六。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二卷,已佚。《宋史》卷三七九有传。今录诗二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