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常便  拼音:cháng biàn
1.长久而妥善的办法。《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须计较一个常便,我女儿嫁了你一生,也指望丰衣足食,不成只是这等就罢了。」《水浒传》第三三回:「只恐刘高那厮不肯与你干休,我们也要计较个常便。」也作「长便」。
2.确实、原委。《刘知远诸宫调。第三》:「团练常便不图豪贵,故招知远做斑鸠。」《水浒传》第四○回:「我这两笼东西,如何没个心腹的人出来,问你个常便备细,就胡乱收了。」
《國語辭典》:贴切(貼切)  拼音:tiē qiè
密合妥当。《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只消这一句,便将题目点出,以下就句句贴切,移不到别处宴会的题目上去了。」《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
《國語辭典》:正当(正當)  拼音:zhèng dāng
正值、适逢。唐。贾岛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红楼梦》第二三回:「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著。」
《國語辭典》:真实(真實)  拼音:zhēn shí
真确实在而不虚假。晋。陆云与戴季甫书〉:「居德履道,秉心真实。」《西游记》第三○回:「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转把他一片虚词,当了真实。」
《國語辭典》:和尚  拼音:hé shàng
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为胡语的音译,意译亲教师、依学、近诵等。在中国寺院,一般只用来称呼寺院的住持比丘、或年高德劭的比丘。但民间也以和尚泛称男性的出家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敢烦和尚相引,瞻仰一遭,幸甚。」
《國語辭典》:正言  拼音:zhèng yán
1.公正而刚直的话。《汉书。卷七七。刘辅传》:「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时人迫胁,莫敢正言。」
2.职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主掌规谏,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
《國語辭典》:痛切  拼音:tòng qiè
1.沉痛迫切。《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况且内中有人到过云南,晓得那里官府待百姓的暴虐,说得何等痛切!」
2.悲伤哀切。三国魏。吴质 答魏太子笺:「诚如来命,惜其不遂,可为痛切。」《三国演义》第九一回:「读毕祭文,孔明放声大哭,极其痛切。」
《漢語大詞典》:真解
(1).犹彻悟。 南朝 梁 萧统 《解二谛义令旨》:“世俗心中所得空解,为是真解,为是俗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后西游记》六卷四十回,不题何人作。中谓 花果山 復生石猴,仍得神通,称为小圣,辅 大颠和尚 赐号 半偈 者,復往西天,虔求真解。”
(2).独到而确切的见解。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贵乡 汪容甫 颇有真解,惜其騖逐时誉,耗心餖飣,然有至者,固足为后来先路矣。”
《國語辭典》:真切  拼音:zhēn qiè
1.真确切实,明白清楚。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三折:「写字儿写得来端方,对句儿比别人对的来真切。」《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一时下了窗子,隔著纱屉子,向外看的真切。」
2.真诚恳切。《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既承吾丈如此真切,容与小妾说过,商量收拾起行。」《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著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
《國語辭典》:确论(確論)  拼音:què lùn
精辟正确的言论。《魏书。卷七七。羊深传》:「宣尼确论,造次必儒。」《文明小史》第一九回:「贾子猷听了,连连点头道:『确论,确论!』」
《國語辭典》:切要  拼音:qiè yào
1.重点。三国魏。嵇康 明胆论:「今子之论,乃引浑元以为喻,何辽辽而坦谩也。故直答以人事之切要焉。」
2.急切重要。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于鳞徒步相携曰:『子何太泄天机?』予曰:『更有切要处不言。』」
3.确切扼要。《晋书。卷四六。刘颂等传。史臣曰》:「虽文惭华婉,而理归切要。」
《國語辭典》:精确(精確)  拼音:jīng què
细密准确。隋。江总摄山栖霞寺碑〉:「志业该练,心力精确。」
《國語辭典》:笃论(篤論)  拼音:dǔ lùn
确当的评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赞曰》:「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才略》:「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分類:确切评论
《國語辭典》:确实(確實)  拼音:què shí
真实。如:「整洁工作必须确实做好。」
《漢語大詞典》:谛审(諦審)
(1).详审,仔细审核辨认。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吴越分境》:“然以 后山 之博,而於 杭 越 二州分境亦随世传言之,似未諦审也。” 清 梁恭辰 《广东火劫记》:“当日係四缕辫髮,諦审灰烬痕乃三缕,故不敢哭。”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今试谛审《明公尊》中在字下一文。”
(2).正确切实。 章炳麟 《与人论国学书》:“《史德》一篇,谓 子长 非作谤书,将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语亦諦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