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天柱折
 
天柱倾
 
折柱
 
折天柱
 
共工触不周
 
共工折
 
不周崩摧
 
触天柱
  
昆仓倾砥柱
 
头触不周折
 
懮天缺

相关人物
共工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80~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22~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水经注疏》卷一〈河水〉~65~
旧题汉·东方朔《神异经》曰:「昆崙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典故 
中流砥
 
一柱中流
 
一贤砥柱
 

《尚书》卷六〈夏书·禹贡〉~87~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汉·孔安国传:「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东行。厎,之履反。柱,如字。韦,知父反,又知女反。厎柱,山名,在河水中。……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在西虢之界。」
《史记》卷二〈夏本纪〉~67~
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踰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厎柱山,俗名三门山,在陕州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孔安国云『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也』。」
《國語辭典》:共工  拼音:gōng gōng
1.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后裔。相传与颛顼争天子失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柱折,地维绝。见汉。王充《论衡。谈天》。又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也称为「康回」。
2.职官名。尧时负责治水及掌百工事宜的官吏。《书经。尧典》:「共工方鸠僝功。」
《國語辭典》:中流砥柱  拼音:zhōng liú dǐ zhù
比喻独立不挠、力挽狂澜的人。参见「砥柱中流」条。宋。刘仙伦〈贺新郎。小队停钲鼓〉词:「缓急朝廷须公出,更作中流砥柱。」清。李渔《玉搔头》第二二出:「就是如今的天下,奸雄遍野,邪佞盈朝,全靠爹爹一人做个中流砥柱。」
《國語辭典》:砥柱  拼音:dǐ zhù
1.山名。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东,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
2.比喻能坚守原则、支撑危局的人或力量。如:「知识分子是国家的砥柱,社会的中坚。」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五出:「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