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46,分210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知常
知旧
知过
知情
知民
遇知
辱知
知化
知杂
予知
审知
知制诰
中知
报知
问知
《漢語大詞典》:知常
了解社会常规;了解自然法则。逸周书·大聚:“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此谓归德。五德既明,民乃知常。”《老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高亨 正诂:“知常即知万物本性之自然也。”
《國語辭典》:知旧(知舊)  拼音:zhī jiù
老朋友。《三国志。卷一○。魏书。荀彧传》:「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馀财。」
《漢語大詞典》:知过(知過)
自知过失。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何等有人情,又何等知过,何等守法,又何等果决,我们的文学家做得出来么?”
分類:自知过失
《國語辭典》:知情  拼音:zhī qíng
知悉某件事的内情。法律有知情自首、知情故纵等条文。《三侠五义》第八一回:「只因这宗事,小人知情。听见人说:『知情不举,罪加一等。』故此小人前来在相爷跟前言语一声儿。」
《分类字锦》:知民
乐叶图徵:击磬以知民,磬音调,则民道得。钟磬之音,能动千里也。
分类:
《漢語大詞典》:遇知
受到赏识。 唐 韩愈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子之遇知於 卢公 ,真所谓知己者也。” 宋 佛印 《致苏东坡书》:“尝读 退之 《送李愿归盘谷序》, 愿 不遇知於主上者,犹能坐茂树以终日。”
分類:赏识
《漢語大詞典》:辱知
谦辞。谓受人赏识或提拔。 唐 李汉 《〈昌黎先生集〉序》:“门人 陇西 李汉 ,辱知最厚且亲。”
《漢語大詞典》:知化
谓通晓事物变化之理。易·繫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 秦 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为戮没矣。” 宋 张载 《正蒙·乾称》:“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黄侃 《〈新方言〉后序二》:“虽日不暇给,虑有遗賸,创始之业,规摹已閎,所谓知化穷冥,无得而称者也。”
《韵府拾遗 合韵》:知杂(知杂)
旧唐书宣宗纪:诏以职方员外郎郑处诲兼御史知杂。
《漢語大詞典》:予知
自谓聪明。《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 郑玄 注:“予,我也。言凡人自谓有知。”后称妄自尊大曰“予智予雄”,本此。
《漢語大詞典》:审知(審知)
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管子·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后汉书·冯衍传上:“ 永衍 审知 更始 已殁,乃共罢兵,幅巾降於 河内 。” 唐 韩愈 《答杨子书》:“审知足下之才,充其容也。” 清 姚鼐 《宋双忠祠碑文》:“昔 蜀汉 霍弋罗宪 据郡不降 魏 ,及审知后主内附,然后释兵归命。”
《國語辭典》:知制诰(知制誥)  拼音:zhī zhì gào
职官名。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
《漢語大詞典》:中知
见“ 中智 ”。
分類:中知
《漢語大詞典》:中智
亦作“ 中知 ”。 中等才智。《穀梁传·僖公二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 虞君 中知以下也。”吕氏春秋·无义:“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 宋 陆游 《病中有述二首各五韵》之一:“万事有常理,中智皆能知。”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於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於自然人生中者復观之於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係,而超於利害之外。”
分類:中等才智
《國語辭典》:报知(報知)  拼音:bào zhī
报告消息,使人知悉。《三国演义》第三回:「军人报知,布命入见。」
《漢語大詞典》:问知(問知)
向有知识的人请教。韩非子·解老:“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之,则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