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46,分210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知德
熟知
己知
良知
知鱼
才知
知耻
灼知
知性
知感
知客
四知
知风
贵知
移知
《國語辭典》:知德  拼音:zhī dé
1.懂得修养品德。《论语。卫灵公》:「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文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2.懂得感谢别人的恩德。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磨障套。三煞〉:「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恨不得展草垂缰。」
《國語辭典》:熟知  拼音:shú zhī
深知、透澈瞭解。唐。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之二:「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漢語大詞典》:己知
知己。后汉书·张衡传:“恃己知而华予兮,鶗鴂鸣而不芳。” 李贤 注:“己知犹知己也。” 宋 范仲淹 《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诗:“绘写求真赏,缄藏献己知。”
分類:知己
《國語辭典》:良知  拼音:liáng zhī
1.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知交好友。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唐。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韵府拾遗 鱼韵》:知鱼(知鱼)
苏轼诗:子今知我我知鱼。
《漢語大詞典》:才知
见“ 才智 ”。
分類:才知
《國語辭典》:才智  拼音:cái zhì
才能与智慧。《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有一个秀才,姓贾,青年饱学,才智过人。」
《國語辭典》:知耻(知恥)  拼音:zhī chǐ
有羞恶之心。《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分類:知耻
《漢語大詞典》:灼知
明白了解。 宋 苏轼 《赐安焘乞外郡不允批答》:“卿练达兵要,灼知边情,寄託之深,义难引去。”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见理明白,灼知千古之治乱者,何从而得之。”清史稿·颖毅亲王萨哈璘传:“人主灼知邪正,则臣下争尚名节。”
分類:明白了解
《國語辭典》:知性  拼音:zhī xìng
1.哲学上指提供先天概念,以综合感觉材料构成知识的能力。也称为「悟性」。
2.泛指具备知识、理性等特质。如:「他打算安排一次知性之旅,到各国名胜古迹参观。」
《漢語大詞典》:知感
知恩感德。南史·顾越传:“二宫恩遇,有异凡流,木石知感,犬马识养,臣独何人,敢忘报德。”《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人非木石,岂不知感?”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这一门亲,蒙老哥亲家相爱,我做兄弟的知感不尽。”
《國語辭典》:知客  拼音:zhī kè
1.寺庙中负责接待宾客的僧人。《水浒传》第六回:「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
2.旧时婚丧喜庆中负责招待宾客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不一会,继之请的几位知客,都衣冠到了。」也称为「知宾」。
《漢語大詞典》:知宾(知賓)
犹知客。《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合家掛孝,受弔念经,请知宾管事,请秀才襄礼。”京剧《将相和》第四场:“明日我府宴请 廉 老将军 ,敢烦作一知宾,替我分神周旋,俾使满筵增辉。”参见“ 知客 ”。
《國語辭典》:四知  拼音:sì zhī
东汉杨震任太守时,昌邑县令王密夜间送十斤黄金予杨,谓深夜无人知晓。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不接受王密馈赠。见《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隋书。卷四七。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
《國語辭典》:知风(知風)  拼音:zhī fēng
知道情形、消息。《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晓得是儿子知风,老大没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银百两。」
《漢語大詞典》:贵知(貴知)
谓贵在周知下情。 明 王文禄 《求志编》卷一:“守令之法必贵知,故曰知县、知府,通一县一府周知之也。”
贵在有智慧。知,“ 智 ”的古字。国语·吴语:“危事不可以为安,死事不可以为生,则无为贵知矣。” 韦昭 注:“言人不能以危易安,以死易生,则何贵於知矣。”
《漢語大詞典》:移知
移文通知。《清会典事例·户部·杂赋茶课》:“移知布政司衙门存案,毋许一人跨占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