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夏安期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江州德安人,字清卿。夏竦子。以父任为将作监主簿,赐进士出身。历京西、河东转运使,陕西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吏部郎中、知渭州,整顿军队,教士卒战阵法;又籍塞下闲田,募人耕种,岁得谷数万斛,以备赈发,名曰贷仓。后两知延州,亲督役筑州城,不逾月而就。平生无学术,然颇以才自励,尝求入侍经筵,为时所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潍州北海人,字延仲。第进士。历任西京留守司通判、侍御史、知谏院等。以言仁宗郭皇后不当废获罪。久之,迁天章阁待制。又反对三司判官以药化铁为铜铸钱之计划,出知充、徐诸州府。后以吏部侍郎致仕。
全宋诗
孙祖德,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知临海县。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一一。
全宋文·卷四○九
孙祖德,字延仲,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进士及第,调濠州推官,知榆次县,通判西京留守司。入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擢尚书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知谏院。迁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历知十馀州、军、府,以吏部侍郎致仕,卒。有《论事》七卷。《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逢吉。李宗谔子。幼作赋,为杨亿嘉叹。以荫为将作监主簿。累官集贤院校理、盐铁判官。朝议罢天下职田及公使钱,持不可。历知数州府,累擢天章阁待制,终知郑州。性和易,不忤物,能守家法。
全宋文·卷四一五
李昭遘(?——一○五九),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宗谔从子。以荫为将作监主簿。杨亿荐授馆阁校勘,改集贤校理。仁宗时,为盐铁判官,白波发运使。迁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司,徙度支判官,除陕西转运使。知泽州、陕州,进直龙图阁、集贤殿修撰,累迁工部郎中,历知凤翔、河中府、晋州,擢天章阁待制、知郑州。嘉祐四年卒。见《宋史》卷二六五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090 【介绍】: 宋婺州东阳人,初名甫,字元发,以字为名,更字达道。仁宗皇祐五年进士。历开封府推官、盐铁户部判官。神宗初进知制诰、知谏院,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郓州、定州。数言新法害民。坐妻党犯法,黜知池州,徙安、筠、湖三州。哲宗时再知郓州,值岁饥,赈济流民。徙真定、太原府,治边有方,号称名帅。卒谥章敏。有《孙威敏征南录》。
全宋诗
滕元发(一○二○~一○九○),初名甫,字元发,后避高鲁王讳改今名,字达道,东阳(今属浙江)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吴郡志》卷二八),通判湖州。神宗即位,进知制诰、知谏院、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郓、定、青、应天、齐、邓、安等州府。元丰七年(一○八四),贬知筠州、改湖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哲宗即位,徙苏、扬二州,复知郓州。元祐四年(一○八九),知太原府(同上书卷四二四)。五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谥章敏。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见《东坡全集》卷九《滕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三五九
滕元发(一○二○——一○九○),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更字达道,东阳(今浙江东阳)人。举皇祐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召试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盐铁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神宗时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在帝前论事切直,言无文饰,王安石忌之,因事出知郓州,历定、青、安等州府,犹以前过贬居筠州。哲宗时徙苏、扬二州,除龙图阁学士,后知郓州,徙真定、太原,治边凛然,号称名帅。元祐五年卒,年七十一,谥章敏。有文集二十卷、《孙威敏征南录》一卷(存)。见苏轼《滕公墓志铭》(《东坡后集》卷一八),《宋史》卷三三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亳州谯县人,字秀之,一作力之。初名熙。登进士第。累除仪州通判。韩琦、文彦博荐其才,徙夔州路转运判官,教民以医药而禁巫神。为益州路转运使,权度支副使。侬智高入岭南,擢天章阁待制、知福州。仕至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卒于官。
全宋诗
曹颖叔,一作颍叔,初名熙,字秀之,一作力之,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举进士,任威胜军判官,累迁提点陕西路刑狱。除直史馆。知凤翔府,徙益州路转运使,权度支副使。知福州。为陕西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卒于官。事见《宋元学案》卷五,《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谢绛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卒年七十七。
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武进人,字君倚。钱冶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知明州,进知制诰。英宗即位,陈《治平十议》。谪为滁州团练使。神宗时知谏院,忤王安石,出知江宁府,徙扬州,改提举崇福观。卒年五十二。
全宋诗
钱公辅(一○二一~一○七二),字君倚,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少从胡翼之学,有名吴中。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宋诗拾遗》卷四)。历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诰。英宗即位,谪滁州团练使。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一○七一),由知江宁府徙知扬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书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五
钱公辅(一○二一——一○七二),字君倚,常州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冶子。皇祐元年登进士甲科。通判越州,为集贤校理、同判吏部南曹。历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知明州,进知制诰。英宗即位,谪为滁州团练使。踰年,起知广德军。治平四年,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二年,因忤王安石,罢知江宁府。四年五月,徙知扬州。五年改知越州,提举崇福观。十一月卒,年五十二。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北宋经抚年表》卷二、四,《宋诗纪事》卷一八。《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字君玉。第进士。历京西、河东转运使,迁右司谏。劾奏集贤校理陆经;又疏李用和、曹琮、李昭亮不可典军,梁适不当除翰林学士,范仲淹既复官宜用;言尹洙、余靖、欧阳修皆以朋党斥逐,系小人忌恶正直之故。旋因与靖等相失,又论请加罪之。为靖、修所恶,时论以为奸邪。出知潭州,犒抚瑶人,籍以为民。又历知襄州,剖断疑狱,人服其明。卒于知青州任。
全宋文·卷四一五
刘元瑜(?——一○六五),字君玉,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官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雍丘县。通判隰、并二州,知郢州。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历京西、河东转运使。迁右司谏,除三司盐铁副使。至和初,以天章阁待制知潭州。历河中府,以左谏议大夫知青州,治平二年卒。元瑜先曾谏言范仲淹等以非罪贬,及仲淹执政,反希章得象旨非毁仲淹等,时人以为奸邪。《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晦之。太宗李皇后侄。幼补东头供奉官。仁宗时累拜武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禁兵顿肃。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昭德军节度使。敏通吏治,善委任僚佐。卒谥良僖。
全宋文·卷三九三
李昭亮(?——一○六三),字晦之,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明德太后兄继隆之子。仁宗时累拜武宁军节度使,历殿前副都指挥使。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后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终昭德军节度使。嘉祐八年卒,赠中书令,谥良僖。见《宋史》卷四六四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八。
王公仪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094 【介绍】: 宋岷州长道人,字子严。仁宗庆历六年中词科。初掌京兆府兴平县版籍,善决疑狱,人服其神明。累迁秘书丞知渝州巴县,时蛮夷屡为边患,公仪至则以礼待之,夷心感服。英宗即位,用为御史台推直官,委决留狱,多称明允。哲宗朝累官至左中散大夫知泾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4—1091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徙居孟州济源,字钦之。傅立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论事略无回隐。熙宁时言新法不便,忤王安石,除权盐铁副使,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知许州、河阳、徐州,两年六移官。复坐事落职。哲宗嗣立,召除秘书少监兼侍讲,累迁吏部尚书兼侍读。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卒谥献简。
全宋诗
傅尧俞(一○二四~一○九一),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未冠举进士,知新息县。仁宗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英宗时,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再迁右司谏、同知谏院。后除侍御史知杂事。神宗熙宁初,知和州、庐州。三年(一○七○),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两年之间凡六徙,困于道途。哲宗立,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元祐四年(一○八九)为御史中丞,迁吏部尚书、中书侍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六年卒,年六十八。谥献简。有《傅献简集》七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存《草堂集》一卷(藏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宋史》卷三四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
傅尧俞(一○二四—— 一○九一),字钦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文,及登第,犹未冠。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再迁右司谏、同知谏院。治平三年,除侍御史知杂,坚辞,出知和州。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授兵部员外郎、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四年,除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七年,提举崇福宫。明年,坐罪落职。哲宗立,自知明州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二年,坐言张舜民事,以龙图阁待制知陈州。三年,复为吏部侍郎。四年,再为御史中丞,进吏部尚书兼侍读,拜中书侍郎。六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八,谥献简。绍圣中,以元祐党人夺赠谥。著有《文集》十卷、《奏议》十卷。《宋史》卷三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通州静海人,字正臣。第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滁州。知太平州,上政论三十篇。入为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后历任地方州官,卒于京师。虽能任繁剧,然治家则凌乱无纪。
全宋诗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仁宗时进士(明万历《通州志》卷一)。通判滁州,迁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后历知州府。英宗治平元年,知越州,卒(《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全宋文·卷三九二
施昌言(?——一○六四),字正臣,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举进士高第,授将作监丞、通判滁州。官至礼部员外郎,加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曾为河北都转运使、江淮发运使,历知太平、华、沧、应天、延、澶、滑、杭、越等州。尝上《政论》三十篇,不传。《宋史》卷二九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令绰。曾公亮子。以荫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因亲赴田里,辨其虚实,得蠲赋。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时保甲法行,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煽惑者。累迁枢密都承旨。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州。复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
全宋诗
曾孝宽(一○二五~一○九○),字令绰,一作公绰(《东都事略》卷六九本传),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荫知桐城、咸平二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五年,擢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八年,进枢密直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同上书卷二七一)。元丰三年(一○八○),知河阳(同上书卷三○三)。历知陈、秦等州。六年为吏部尚书(同上书卷三三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颍昌府(同上书卷四○一)。五年,徙成德军(同上书卷四三八),召为吏部尚书,道卒(同上书卷四四六),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曾孝宽(一○二五—— 一○九○),字令绰,一字公绰,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公亮子。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有政绩。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元丰元年,自陈州知秦州,又以端明殿学士改知河阳。五年,徙知郓州。其后又历知邓州,颍昌府、永兴军、秦州、成德军。元祐五年六月,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传》有附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北宋经抚年表》卷二、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097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微仲。吕大忠弟。仁宗皇祐初进士。调冯翊主簿,改永寿令。英宗即位,为太常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谏英宗勿追崇濮王。神宗时除知制诰,坐环庆兵变,降知临江军。元丰初徙永兴军,时用兵西夏,大防调度有方,务在宽民。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元祐三年,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范纯仁等同掌国政,凡八年。绍圣中,以党论累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卒谥正悯。有《吕汲公文录》、《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等。
全宋诗
吕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蓝田(今属陕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三○)。调冯翊主簿、知永寿、青城县,入权盐铁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泗州。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诰。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诰,以太常博士知临江军,徙华州、秦州。元丰初,徙永兴。数年,知成都。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三年,超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亲政,以党籍,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分司南京。绍圣四年,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丰病卒,年七十一。谥正悯。《宋史》卷三四○、《东都事略》卷八九有传。今录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