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75,分85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知州
读记知州
分类词汇
州牧
知通
出知
守贰
州判
州同
正印
佐贰
印官
县正堂
其它辞典
焦继勋(成绩 )
边光范(子仪 )
刘熙古(义淳 )
焦继勋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978 【介绍】: 宋许州长社人,字成绩。少读书有大志。仕后晋,屡建战绩,累迁保义军兵马留后。仕后汉、后周,皆有功名。宋初,为右武卫上将军。太祖乾德中,向拱为西京留守,不省府事,群盗为乱,朝命继勋代之,月余秩序肃然。仕终彰德军节度,仍知留府事。平生涉猎史传,颇达治道,所至有善政。然性吝啬,多省公府用度,时论少之。
边光范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973 【介绍】: 宋并州阳曲人,字子仪。后唐时起家榆次令。历仕后晋、后汉、后周,有吏才,官至户部侍郎。宋初征泽、潞,受命为前军转运。累迁知襄州,兼桥道使,修道以州卒代民,官给器用,役不淹久,人以无扰。官终御史中丞。
全宋文·卷一○
边光范(九○一——九七三),字子仪,并州阳曲(今山西定襄)人。性谦退和雅,有吏材。后唐天成二年,起家榆次令。历仕晋、汉、周。入宋,拜太常卿,建隆中知襄州,开宝中拜御史中丞。开宝六年卒,年七十三。《宋史》卷二六二有传。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二
光范字子仪。并州阳曲人。后唐天成二年起家榆次令。召为殿中丞。长兴四年改太常丞。晋天福中累迁光禄少卿。少帝即位。拜右谏议大夫。改给事中。开运元年权知郑州。二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拜尚书礼部侍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汉初改检校刑部尚书卫尉卿。周广顺初出知陈州。迁秘书监。召拜御史中丞。复为礼部侍郎。世宗即位。改刑部侍郎。迁户部。入宋。开宝四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3—976 【介绍】: 宋宋州宁陵人,字义淳。后唐明宗长兴间进士。历仕至后周。入宋,召为谏议大夫,知青州。太祖建隆二年制置晋州榷矾,增课八十余万缗。乾德初迁刑部侍郎、知凤翔府,移秦州,转兵部侍郎,徙知成都府。开宝五年拜参知政事。以户部尚书致仕。有《历代纪要》、《切韵拾玉》等。
《漢語大詞典》:知州
官名。 宋 初鉴于 五代 藩镇之乱,留居诸镇节度于京师,而以朝臣出守列郡,称“权知某军州事”,意为暂行主管某军州兵政、民政事务。其后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总理郡政,省称曰知州。 明 清 因之,并定知州为官名。宋史·徽宗纪四:“ 方腊 陷 处州 , 淮南 盗 宋江 等犯 淮阳军 ……命知州 张叔夜 招降之。”《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他身上原有一个州同,就此加捐一个知州,又捐了一个十成花样,归部銓选。”
《分类字锦》:读记知州(读记知州)
萧悫 屏风诗 读记知州所,观图见岳形。
分类:屏障
《國語辭典》:州牧  拼音:zhōu mù
职官名。古时分九州,州牧为每州的最高长官。《书经。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后指朝廷所委派的州郡最高行政首长。清代时为知州的别称。《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
《漢語大詞典》:知通
知州和通判的并称。 宋 李纲 《乞正李宏擅杀马友典刑奏状》:“强取钱粮,凌逼知通,跋扈恣横。” 宋 岳飞 《奏收复唐邓州信阳军差官状》:“除已开具随 郢州 襄阳 府知通职次姓名奏闻外,今契勘 唐 、 邓州 信阳军 知通籤判职次姓名下项。”
明智通达。《孔子家语·五帝德》:“﹝ 舜 ﹞睿明知通,为天下帝。”一本作“ 智通 ”。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及今,天下集於陛下,臣观宽大知通,窃曰足以操乱业,握危势,若今之贤也。”
《漢語大詞典》:出知
出任知州、知事。 宋 方勺 泊宅编卷四:“ 彭汝礪 , 元祐 末自八座出知 江州 ,与妇翁 宋朝散 俱之官。” 宋 陆游 《中丞蒋公墓志铭》:“考试毕,公方再抗章,詔迁礼部尚书,辞不拜,出知 婺州 。”宋史·张雍传:“﹝ 张雍 ﹞充户部使,出知 梓州 ,就命为 西川 转运使。” 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之二:“﹝ 王公 ﹞出知 桂林 ,竟以违忤判 绍兴 ,不数月而有 建寧 同知之命。”
《漢語大詞典》:守贰(守貳)
指知州、通判等官。 宋 苏辙 《王佺通判荆南》:“ 南郡 控引江湖,商贾之渊,而盗贼之会也,守贰之事於南方为剧。”宋史·高宗纪:“癸巳,罢 川 陕 便宜差遣监司、守贰。”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先是,遣使访 川 陕 诸州守贰之能否,知 夔州 袁逢吉 、知 遂州 李虚己 、通判 查道 、知 忠州 邵燁 、知 云安军 薛颜 等七人以称职闻,戊子,皆赐詔书奬諭。”文献通考·田赋五:“詔 江 浙 诸州县帛及折帛钱,并以七月中旬到行在,不足者守贰窜黜。”
分類:知州通判
《国语辞典》:州判  拼音:zhōu pàn
职官名。清制,知州佐吏,为从七品官。职掌粮务、水利、防海、管河。
《國語辭典》:州同  拼音:zhōu tóng
职官名。清制,知州佐吏,为从六品官。掌理粮务、水利、防海、管河等职。
《漢語大詞典》:正印
(1).犹正宗。 宋 王迈 《代通舶使启》:“追 河閒 于千载,后得礼乐之盛,心梦 太白 于三生前,传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职(如御史)铸有二印。其一为职官本人掌管,谓之“副印”;其一藏于内府,谓之“正印”。有事则受“正印”而出,复命时则仍上交朝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郑克塽 降日。奏缴 延平王 册一付, 延平王 印一颗,招讨大将军正印一颗,副印一颗,盖副印用以随带军前者。”参阅明史·舆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均用正印,故府州县官又称正印或正印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既然有路子,为什么不过班做知县,到底是正印。”
《漢語大詞典》:佐贰(佐貳)
辅佐主司的官员。 明 清 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和合是请,佐贰是膺。” 明 宋濂 《方愚庵墓版文》:“佐贰始虽倨慢,先生委诚待之,卒自愧服。”《文明小史》第二九回:“次日到衙门里去看看,只见一般佐贰太爷扬扬得意,有的坐轿,有的步行踱了进去。”
《漢語大詞典》:印官
明 清 制度,从布政使到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官皆用正方印,故称“正印官”或“印官”。其他临时差委以及非正规系统官员,则用长方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仓收陋弊》:“如有堆顿廒外,印官到仓,即要查问。” 清 严如熤 《老林说》:“命案相验,牒交印官。”
《漢語大詞典》:县正堂(縣正堂)
旧时知府、知州、知县均为地方长官,其正式办公处为衙署大堂,因此称为正堂。故亦以“县正堂”为知县的代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细看他的行李,除了衣箱之外,还有一个大帽盒,都黏着‘江苏即补县正堂’的封条。”《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白蟒围营》:“他委派了自己的心腹 夏一松 ,作了 剑川县 的县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