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瞋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所说菩萨十戒之一。禁生一切忿怒之心也。
(术语)梵网经所说菩萨十戒之一。禁生一切忿怒之心也。
舍利弗瞋恚气分
【佛学大辞典】
(杂语)智度论二谓「如舍利弗有瞋恚馀习,佛由禅定起经行,罗睺罗从佛,佛问罗睺罗:何故羸瘦?罗睺罗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苏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当自知。佛问罗睺罗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与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告舍利弗,佛不以无事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王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多言还令蛇,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说咒术。齧王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汝毒,若不然,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宁此剧死。思惟定心,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
(杂语)智度论二谓「如舍利弗有瞋恚馀习,佛由禅定起经行,罗睺罗从佛,佛问罗睺罗:何故羸瘦?罗睺罗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苏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当自知。佛问罗睺罗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与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告舍利弗,佛不以无事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王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多言还令蛇,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说咒术。齧王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汝毒,若不然,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宁此剧死。思惟定心,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
贪欲瞋恚愚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三毒之烦恼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毒。
(术语)即三毒之烦恼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毒。
瞋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毒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一。
【三藏法数】
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瞋忿也。
(术语)三毒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一。
【三藏法数】
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瞋忿也。
瞋恚火
【佛学大辞典】
(譬喻)瞋恚之热恼如火,谓之瞋恚火。又瞋恚能烧尽一切之功德,故譬之于火。增一阿含经十四曰:「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
【佛学常见辞汇】
1。怒火。2。(喻)怒火能将人的一切功德烧毁。
(譬喻)瞋恚之热恼如火,谓之瞋恚火。又瞋恚能烧尽一切之功德,故譬之于火。增一阿含经十四曰:「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瞋恚火。」
【佛学常见辞汇】
1。怒火。2。(喻)怒火能将人的一切功德烧毁。
瞋恚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蔽心之一。(参见:六蔽)
【三藏法数】
谓众生由瞋恨忿恚蔽覆于心,历事对境,常怀恼害于他,而无忍辱之行,是名瞋恚心。
(术语)六蔽心之一。(参见:六蔽)
【三藏法数】
谓众生由瞋恨忿恚蔽覆于心,历事对境,常怀恼害于他,而无忍辱之行,是名瞋恚心。
六蔽
【佛学大辞典】
(名数)蔽者蔽覆之义,覆净心者有六种。一悭贪,覆布施而使不生。二破戒,覆戒行而使不生。三瞋恚,覆忍辱而使不生。四怜念,覆精进而使不生。五散乱,覆禅定而使不生者。六愚痴,覆智慧而使不生。见智度论三十三,止观八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蔽是覆蔽之义,能蔽净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瞋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进,使之不生。五、散乱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痴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观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名数)蔽者蔽覆之义,覆净心者有六种。一悭贪,覆布施而使不生。二破戒,覆戒行而使不生。三瞋恚,覆忍辱而使不生。四怜念,覆精进而使不生。五散乱,覆禅定而使不生者。六愚痴,覆智慧而使不生。见智度论三十三,止观八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蔽是覆蔽之义,能蔽净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瞋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进,使之不生。五、散乱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痴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观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瞋恚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钝使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钝使之一。
【三藏法数】
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恼乱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术语)五钝使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五钝使之一。
【三藏法数】
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瞋恚,恼乱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瞋恚尸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毒尸利之一。(参见:三毒)
(术语)三毒尸利之一。(参见:三毒)
三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贪、瞋、痴。贪是贪爱五欲,瞋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瞋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佛学次第统编】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于是起想。其想有三:
一、贪 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著为性。
二、瞋 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瞋恚之想,是谓之瞋,瞋者憎恚为性。
三、痴 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此三谓之毒者,毒以沉毒为义,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坏其善心,故名为毒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毒者毒害也。谓贪瞋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
〔二、瞋毒〕,忿怒之心,名之为瞋。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瞋毒。
〔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瞋恚身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缚)
【三藏法数】
谓欲界众生,于五欲违情等境,心生瞋恚,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瞋恚身缚。
(术语)(参见:四缚)
【三藏法数】
谓欲界众生,于五欲违情等境,心生瞋恚,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瞋恚身缚。
三种发相──瞋恚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非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瞋觉欻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无故而发瞋恚,障诸禅定,是为非理瞋相。
〔二、顺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外人实来恼我,以此为缘,生于瞋觉,相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瞋恚。瞋虽顺理,亦障禅定,是为顺理瞋相。
〔三、诤论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著己所解之法为是,谓他所行所说悉以为非。外人所说不顺己情,即恼觉心生,而起瞋恨,障诸禅定,是为诤论瞋相。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非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瞋觉欻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无故而发瞋恚,障诸禅定,是为非理瞋相。
〔二、顺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外人实来恼我,以此为缘,生于瞋觉,相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瞋恚。瞋虽顺理,亦障禅定,是为顺理瞋相。
〔三、诤论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著己所解之法为是,谓他所行所说悉以为非。外人所说不顺己情,即恼觉心生,而起瞋恨,障诸禅定,是为诤论瞋相。
瞋恚盖
【三藏法数】
瞋恚者,即忿怒之心也。谓诸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瞋恚,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不得出离,故名盖也。
瞋恚者,即忿怒之心也。谓诸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瞋恚,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不得出离,故名盖也。
猛利瞋恚
【三藏法数】
谓诸有情,于世间一切违逆之境,不能安心忍受,而但忿怒瞋恚,不知止息。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谓诸有情,于世间一切违逆之境,不能安心忍受,而但忿怒瞋恚,不知止息。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不瞋恚
【三藏法数】
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瞋恚果报
【三藏法数】
谓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恼害,是名瞋恚果报。
谓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恼害,是名瞋恚果报。
现瞋恚相
【三藏法数】
谓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恣肆忿怒也。
谓醉酒之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恣肆忿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