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着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著火 拼音:zháo huǒ
失火,燃烧起来。如:「地毯著火了,赶快扑灭!」
《漢語大詞典》:着火
冒火;失火。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一:“向来炯炯有神的 周公 的眼光仿佛要着火了,他向着我诘问了一句:那吗怎么办呢?”如:房子着火了。
《漢語大詞典》:着火点(着火點)
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国语辞典》:棉花店著火 拼音:mián huā diàn zháo huǒ
(歇后语)没的谈。谈音谐「弹」。棉花店失火则无棉花可弹。没的谈指没什么好说的。如:「这件事已成定局,正是棉花店著火──没的谈。」
《国语辞典》:要吃烂肉,别要恼著火头(要吃烂肉,别要恼著火头) 拼音:yào chī làn ròu,bié yào nǎo zháo huǒ tou
(谚语)意谓想要达到目的,就不能得罪关键人物。《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二位爷,深更半夜又来做甚么?是待打背弓呀,要吃烂肉,别要恼著火头。」
《国语辞典》:著火点(著火点) 拼音:zháo huǒ diǎn
燃点的别名。参见「燃点」条。
《國語辭典》:火烧(火燒) 拼音:huǒ shāo
火热。比喻温度非常高。《红楼梦》第五二回:「忙又向炉上将手烘暖,伸进被去摸了一摸,身上也是火烧。」
《國語辭典》:火轮(火輪) 拼音:huǒ lún
1.形状像车轮的火团。亦指著火的轮子。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三折:「火轮起金蛇乱走,鞭梢动骤损骅骝。」
2.太阳。唐。
王毂 诗:「火轮迸焰烧长空,浮埃扑面愁朦朦。」
3.旧称汽船为火轮船,简称为「火轮」。
《國語辭典》:火车(火車) 拼音:huǒ chē
1.一种古代攻战的器具。《南齐书。卷一。高帝本纪上》:「俄顷,贼马步奄至,又推火车数道攻战。相持移日,乃出轻兵攻贼西。」
2.泛指行驶于铁路上的列车。因最初是藉火力产生蒸气以牵引车厢,故称为「火车」。目前多已电气化。
《國語辭典》:燧象 拼音:suì xiàng
尾巴系有火把的象。《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唐。
孔绍安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漢語大詞典》:对火(對火)
(1).向着火。谓烤火。 宋
赵长卿 《霜天晓角·霜夜小酌》词:“对火怯夜冷,猛饮消漏长。” 宋
陆游 《雪夜小酌》诗:“地炉对火得奇温,兔醢鱼鱐穷旨蓄。”
(2).引火。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二:“她走到中农的家里,装做对火、借碗。” 路遥
《惊心动魄的一幕》二:“他拿他的短烟锅和他们的旱烟锅对火。”
《國語辭典》:自燃 拼音:zì rán
物质的温度升高至燃点,不用火焰等点火,便可在空气中自动燃烧。例如白磷的自燃点为摄氏三十四度,易自燃。
《國語辭典》:呼呼 拼音:hū hū
拟声词:(1)形容风声。《老残游记》第一回:「那阁子旁边风声呼呼价响,彷佛阁子都要摇动似的。」(2)形容鼾声。如:「他睡得呼呼有声。」
《漢語大詞典》:火筏
古代水战中用以驰近并能焚毁对方战船的着火的木筏。
《魏书·李崇传》:“又於楼船之北,连覆大船,东西竟水,防贼火栰。”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帝遣骑将 李绍荣 ,直抵 梁 营,擒其斥候, 梁 人益恐,又以火栰焚其连舰。”
《元史·顺帝纪七》:“ 徐寿辉 伪将 倪文俊 復陷 沔阳府 。 威顺王 宽彻普化 令王子 报恩奴 等同 湖南 元帅 阿思蓝 水陆并进讨之。至 汉川 ,水浅, 文俊 用火栰烧船, 报恩奴 遇害。”
《漢語大詞典》:营火晚会(營火晚會)
一种露天晚会。参加者围着火堆进行各种活动。 峻青 《秋色赋·火把赞》:“这是夏令营的少先队员们在举行营火晚会。”
《國語辭典》:浮炭 拼音:fú tàn
投在水中而浮起的炭。《老学庵笔记》卷六:「浮炭者,谓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谓之桴炭,恐亦以投之水中则浮故也。」也称为「麸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