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着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尚书履声
 
识郑崇
 
汉履
 
鸣汉履
 
履声
   
著意履声
  
相关人物
郑崇


《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列传·郑崇〉~3254~
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祖父以訾徙平陵。父宾明法令,为御史,事贡公,名公直。崇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弟立与高武侯傅喜同门学,相友善。喜为大司马,荐崇,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简释

尚书履声:喻入朝直谏,或指皇帝亲近的大臣。唐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京兆空柳色,尚书无履声。”


例句

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京兆空柳色,尚书无履声。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兰台有客叙交情,返照中林曳履声。 权德舆 奉和礼部尚书酬杨著作竹亭歌

休沐君相近,时容曳履过。 权德舆 春日同诸公过兵部王尚书林园

高德闻郑履,俭居称晏裘。 武元衡 酬李十一尚书西亭暇日书怀见寄十二韵之作

车骑新从梁苑回,履声佩响入中台。 白居易 令狐相公拜尚书后有喜从镇归朝之作刘郎中生和因以继之

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 苏颋 夜发三泉即事

郑履下天去,蘧轮满路声。 钱起 送蒋尚书居守东都

《國語辭典》:著意  拼音:zhuó yì
1.用心。宋。苏轼中秋月〉诗:「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著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
2.刻意。如:「著意妆扮」。《红楼梦》第三六回:「因闻得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子中有小旦龄官最是唱的好,因著意出角门来找时,只见宝官、玉官都在院内。」
《国语辞典》:不著意  拼音:bù zhuó yì
不注意。《水浒传》第一六回:「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著意,心内自恼他。」《红楼梦》第三五回:「林黛玉自不消说,平素十顿饭只好吃五顿,众人也不著意了。」
《漢語大詞典》:不着意
方言。没想到。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一章:“不着意 胡宗南 没值住几回摔打,扑了回 绥德 缩下去,再没听说厉害。”
《漢語大詞典》:知心着意
谓彼此了解,心意投合。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过了十年五载,遇个知心着意的,説得来,话得着,那时老身与你做媒,好模好样的嫁去。”《天雨花》第四回:“汝知我平日所爱 桂香 女,知心着意紧随身。”亦作“ 知心知意 ”。红楼梦第八一回:“如今 寳姐姐 家去了,连 香菱 也不能过来,二姐姐又出了门子了,几个知心知意的人都不在一处,弄得这样光景。”
《国语辞典》:知心著意  拼音:zhī xīn zháo yì
情意相合,相互关心。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那仓公扁鹊成何济,也无过草树根皮,怎比得玉天仙知心著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等我团熟了他,牵与师父,包你像意。老和尚道:『这才是知心著意的肉。』」
《國語辭典》:用意  拼音:yòng yì
1.意向、存心。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通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用意深矣!」
2.注意。《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到晚来,能仔细,大门关了小门闭;刷净锅儿掩厨匮,前后收拾自用意。」
《國語辭典》:作意  拼音:zuò yì
1.起意、打算。唐。张籍 寄昭应王中丞诗:「春风石瓮寺,作意共君游。」《喻世明言。卷四。閒云庵阮三偿冤债》:「昨日又承他差人送些小菜来看我,作意备些薄礼,来日到他府中作谢。」
2.特地、刻意。唐。杜甫 江头四咏。花鸭诗:「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唐。陆龟蒙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诗:「月中若有閒田地,为劝嫦娥作意裁。」
3.注意。《新唐书。卷一五二。列传。李绛》:「帝每阅视,顾左右曰:『而等宜作意,勿为如此事。』」唐。蒋防 玄都楼桃诗:「红软满枝须作意,莫交方朔施偷将。」
4.著作的用意。《汉书。卷三○。艺文志》:「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國語辭典》:属意(屬意)  拼音:zhǔ yì
1.注意。《文选。刘琨。答卢谌书》:「今君遇之矣,勖之而已,不复属意于文,二十馀年矣。」
2.意念集中于一人,有归心、爱慕的意思。《史记。卷二。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唐。许尧佐《柳氏传》:「柳氏自门窥之,谓其侍者曰:『韩夫子岂长贫贱者乎!』遂属意焉。」
《國語辭典》:经心(經心)  拼音:jīng xīn
1.烦心、缠绕于心。《抱朴子。外篇。崇教》:「而贵游子弟,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忧惧之劳,未常经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
2.用心、留意。唐。杜甫 春日江村诗五首之三:「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红楼梦》第六四回:「若叫老太太回来看见,又该说我们躲懒,连你穿带之物都不经心了。」
《漢語大詞典》:道意
(1).指道家无为的主旨。 汉 班固 《奕旨》:“外若无为默而识,浄泊自守以道意,隐居放言远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
(2).表示或传达某种意愿。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所以不远千里,尺书道意。” 唐 王勃 《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仰云霞而道意,捨尘事而论心。”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 春春 已为他邸所畜,独 赛师 在,郎君若欲见之,当为道意也。” 田汉 《梵峨璘与蔷薇》第四幕:“鄙人既知小姐必归,所以特驰函道意。”
(3).道教或道家的旨意、气质。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 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诗:“萧萧白髮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 宋 苏轼 《辨道歌》:“真心道意非不嘉,餐金闲暇非虚譁。” 查慎行 题注:“ 东坡 晚年,留心养生之术,於龙虎铅汞之説,不但能言,而且能行。” 宋 朱熹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诗之七:“仙人空山居,道意妙羣物。度世君则然,脩身吾岂不。”
(4).犹着意。 宋 李清臣 《钦圣宪肃皇后哀册文》:“至性温温,令仪翼翼。道意礼学,生知自得。”
《國語辭典》:合意  拼音:hé yì
1.表达心意。《国语。鲁语下》:「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2.具有相同的意愿。汉。陆贾《新语。本行》:「周流天下,无所合意。」《红楼梦》第三七回:「但序齿我大,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赶情说了大家合意。」
3.满意、合乎心意。《老残游记》第一二回:「你那个叫翠环,都是雪白的皮肤,很可爱的。你瞧他的手呢,包管你合意。」《文明小史》第一一回:「提起笔来,意思是有,无奈做来做去,总不合意。」
《漢語大詞典》:着紧(着緊)
(1).紧要;重要。朱子语类卷二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须是见得自家心里常有一箇合当著紧底道理。” 孙中山 《〈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著紧。”
(2).抓紧;赶紧。朱子语类卷二一:“大率人情处自己事时,甚著紧。把他人便全不相干,大段缓了,所以为不忠。”
(1).紧要;重要。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他着紧处将人慢。” 王季思 校注:“是説在紧要关头怠慢人。”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先讲那会吃醋的……不是自已久不生育,便是生育不存,把宗祧家业看得着紧,给丈夫置几房姬妾。”
(2).抓紧;赶紧。《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出月初二日准起身,定不的年岁,还到 荆州 买纸, 川 广 贩香蜡,着紧一二年也不止。”儒林外史第六回:“方纔若不如是着紧的问 严老爷 要喜钱、酒钱, 严老爷 已经上轿去了。”
(3).犹焦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诸僧众各逃生,众家眷谁瞅问,这生不相识横枝儿着紧。” 王季思 校注引 王伯良 曰:“非亲非故,乃曰我能退兵,是所谓横枝儿着紧也。”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 连日不见公子进院,十分着紧,就教小廝 四儿 街上去寻。”
(4).着意;留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元来世上妇人,除了那十分贞烈的,説着那话儿无不着紧。”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説亲的时节,不要上门去讲,只在路上候他,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他听见了,自然会着紧。”
《國語辭典》:存心  拼音:cún xīn
心怀某种意念,居心。如:「存心不良」、「你分明是存心想陷害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给假回家,侍奉母亲之病。」
《國語辭典》:屑屑  拼音:xiè xiè
1.勤劳不倦。《左传。昭公五年》:「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
2.琐碎、微细的样子。《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子笑我之沉滞,吾亦病子屑屑而已也。」
3.细雨飘飞的样子。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赋〉:「日炯炯而舒光,雨屑屑而稍落。」唐。孟郊〈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诗:「暮天寒风悲屑屑,啼鸟绕树泉水噎。」
4.特意。《三国志。卷四五。蜀书。宗预传》:「吾等年踰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
《漢語大詞典》:尚书履(尚書履)
汉书·郑崇传:“ 哀帝 擢为尚书僕射,数求见諫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 郑尚书 履声。’”后以“尚书履”指尚书的官职。 唐 苏颋 《夜发三泉即事》诗:“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
分類:尚书官职
《漢語大詞典》:曳履
拖着鞋子。形容闲暇、从容。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飘缨入,阁道看山曳履迴。”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四海承平无一事,朝朝曳履侍君王。” 刘师培 文说:“推之曳履歌商,声若出于金石。”
《漢語大詞典》:听履(聽履)
语本汉书·郑崇传:“ 崇 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弟 立 与 高武侯 傅喜 同门学,相友善。 喜 为大司马,荐 崇 , 哀帝 擢为尚书僕射。数求见諫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 郑尚书 履声。’”后遂以“听履”指帝王亲近的重臣。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持衡留藻鑑,听履上星辰。” 清 赵翼 《清江浦送费制府入为大司马贺迁惜别情见乎词》诗:“听履崇班躡禁廷,本兵身繫九边寧。”
《國語辭典》:郑履(鄭履)  拼音:zhèng lǚ
比喻立朝敢直言诤谏的大臣。参见「郑崇履声」条。南朝梁。何逊早朝车中听望〉诗:「蘧车响北阙,郑履入南宫。」唐。钱起送蒋尚书居守东都〉诗:「郑履下天去,蘧轮满路声。」
《国语辞典》:郑崇履声(郑崇履声)  拼音:zhèng chóng lǚ shēng
汉代郑崇为尚书仆射,常上朝谏争,每朝见则曳革履,每次履声一作,皇上就知郑崇已到。典出《汉书。卷七七。郑崇传》。
《國語辭典》:革履  拼音:gé lǚ
皮鞋。《汉书。卷七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郑崇》:「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隋书。卷八二。南蛮列传。林邑》:「王戴金花冠,形如章甫,衣朝霞布,珠玑璎珞,足蹑革履,时复锦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