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十随眠中分贪之一,为欲贪色贪无色贪(即三界之贪)之三,是为十二随眠。见众事分阿毗昙论三。
【三藏法数】
(出众事分阿毗昙论)
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识,即第八识也。)
〔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著,而生悦乐也。
〔二、瞋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瞋忿也。
〔三、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著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识处等定,爱乐可意,心生味著也。
〔五、无明〕,谓于事理等法,无所明了,障覆真性也。
〔六、身见〕,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七、边见〕,谓于身见上计我,或断或常,随执一边也。(计断、常者,谓外道自计此身死已不生,名断见;又计此身死已更生,名常见也。)
〔八、邪见〕,谓由计断、常,不信因果,以为无作无得,起见诽谤也。
〔九、见取〕,谓因此见,而能通至非非想天,信此非馀,执劣为胜。(非非想天,即无色界天也。信此非馀者,谓自信己之所行,而于馀人所行,悉以为非也。)
〔十、戒取〕,谓执邪为道,非因计因。如持鸡狗等戒,以为可得清净解脱是也。(鸡狗等戒者,外道妄计,自谓前世从鸡狗中来,即便独足而立,及啖粪秽以为苦行也。)
〔十一、慢〕,谓贡高自举,轻慢他人也。
〔十二、疑〕,谓于谛理不能解了,心生犹豫,是非不决也。(谛理者,即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也。)
(名数)(参见: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十随眠中分贪之一,为欲贪色贪无色贪(即三界之贪)之三,是为十二随眠。见众事分阿毗昙论三。
【三藏法数】
(出众事分阿毗昙论)
谓欲等烦恼,长时随逐,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即含藏之义。藏识,即第八识也。)
〔一、欲贪〕,谓于可意之境,爱染念著,而生悦乐也。
〔二、瞋恚〕,谓于不可意之境,无所爱乐,而自生瞋忿也。
〔三、色贪〕,谓于色界,爱乐净法,贪著禅味也。
〔四、无色贪〕,谓于无色界,识处等定,爱乐可意,心生味著也。
〔五、无明〕,谓于事理等法,无所明了,障覆真性也。
〔六、身见〕,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七、边见〕,谓于身见上计我,或断或常,随执一边也。(计断、常者,谓外道自计此身死已不生,名断见;又计此身死已更生,名常见也。)
〔八、邪见〕,谓由计断、常,不信因果,以为无作无得,起见诽谤也。
〔九、见取〕,谓因此见,而能通至非非想天,信此非馀,执劣为胜。(非非想天,即无色界天也。信此非馀者,谓自信己之所行,而于馀人所行,悉以为非也。)
〔十、戒取〕,谓执邪为道,非因计因。如持鸡狗等戒,以为可得清净解脱是也。(鸡狗等戒者,外道妄计,自谓前世从鸡狗中来,即便独足而立,及啖粪秽以为苦行也。)
〔十一、慢〕,谓贡高自举,轻慢他人也。
〔十二、疑〕,谓于谛理不能解了,心生犹豫,是非不决也。(谛理者,即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也。)
十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睡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六随眠中之见为五见,因而为十随眠。五见者,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参见:,五戒禁取见。见五见)。出于俱舍论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于六随眠,复开为十,即于六中见分为五:
一、贪 如前释,下四同。
二、瞋
三、痴
四、慢
五、疑
六、身见 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
七、边执见 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
八、邪见 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
九、见取见 于非戒之中,谬以为戒,强执胜妙,希取进行。
十、戒禁取见 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妄计所得为胜。
(名数)(参见:睡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六随眠中之见为五见,因而为十随眠。五见者,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参见:,五戒禁取见。见五见)。出于俱舍论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于六随眠,复开为十,即于六中见分为五:
一、贪 如前释,下四同。
二、瞋
三、痴
四、慢
五、疑
六、身见 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
七、边执见 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
八、邪见 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
九、见取见 于非戒之中,谬以为戒,强执胜妙,希取进行。
十、戒禁取见 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著,妄计所得为胜。
睡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定地法之一。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也。意识惛熟,谓为睡。五识闇冥而不恸,谓为眠。心所之一。属于烦恼。于五盖中,名为睡眠盖。于五欲中,谓为睡眠欲。释氏要览曰:「卧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为性,障染为业,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使心灵闇昧的精神作用。
【三藏法数】
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三藏法数】
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
(术语)不定地法之一。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也。意识惛熟,谓为睡。五识闇冥而不恸,谓为眠。心所之一。属于烦恼。于五盖中,名为睡眠盖。于五欲中,谓为睡眠欲。释氏要览曰:「卧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为性,障染为业,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使心灵闇昧的精神作用。
【三藏法数】
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三藏法数】
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
三种睡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睡眠之起,有三种之因。即食,时节,心是也。
(名数)睡眠之起,有三种之因。即食,时节,心是也。
六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见俱舍论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俱舍论所说,即贪、瞋、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随眠义者,为烦恼之异名。谓贪瞋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难于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故曰眠。又谓烦恼随逐有情而增昏滞如睡眠,故名随眠。其数有六:
一、贪 染爱耽著。 四、慢 高己抑他。
二、瞋 恚恼损害。 五、疑 犹豫谛理。
三、无明 愚痴闇昧。 六、见 邪见不正。
(名数)(参见: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见俱舍论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俱舍论所说,即贪、瞋、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随眠义者,为烦恼之异名。谓贪瞋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难于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故曰眠。又谓烦恼随逐有情而增昏滞如睡眠,故名随眠。其数有六:
一、贪 染爱耽著。 四、慢 高己抑他。
二、瞋 恚恼损害。 五、疑 犹豫谛理。
三、无明 愚痴闇昧。 六、见 邪见不正。
打眠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禅林之称。禅僧之寝衣也。
(衣服)禅林之称。禅僧之寝衣也。
眠
【佛学大辞典】
(术语)睡眠也。使身不自在,使心昏昧,以障观者。唯识论七曰:「眠谓睡眠,令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大乘义章二曰:「身心昏昧,略缘境界名眠。」
(术语)睡眠也。使身不自在,使心昏昧,以障观者。唯识论七曰:「眠谓睡眠,令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大乘义章二曰:「身心昏昧,略缘境界名眠。」
眠单
【佛学大辞典】
(杂名)禅林之目,卧时铺于席者,即铺蒲团也。原是律中之坐具。见象器笺十七。
(杂名)禅林之目,卧时铺于席者,即铺蒲团也。原是律中之坐具。见象器笺十七。
眠藏
【佛学大辞典】
(杂名)禅林之目,寝室也。
(杂名)禅林之目,寝室也。
睡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定地法之一。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也。意识惛熟,谓为睡。五识闇冥而不恸,谓为眠。心所之一。属于烦恼。于五盖中,名为睡眠盖。于五欲中,谓为睡眠欲。释氏要览曰:「卧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为性,障染为业,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使心灵闇昧的精神作用。
【三藏法数】
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三藏法数】
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
(术语)不定地法之一。使心闇昧之精神作用也。意识惛熟,谓为睡。五识闇冥而不恸,谓为眠。心所之一。属于烦恼。于五盖中,名为睡眠盖。于五欲中,谓为睡眠欲。释氏要览曰:「卧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为性,障染为业,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使心灵闇昧的精神作用。
【三藏法数】
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三藏法数】
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
睡眠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欲界三欲,又五欲之一。谓凡夫不精进,怠惰放纵,唯耽睡眠,溺于乐著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欲之一。(参见:五欲)
【三藏法数】
谓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业,唯耽睡眠,是名睡眠欲。
【三藏法数】
睡眠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惰放纵,乐著无厌,是为睡眠欲。
(术语)欲界三欲,又五欲之一。谓凡夫不精进,怠惰放纵,唯耽睡眠,溺于乐著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欲之一。(参见:五欲)
【三藏法数】
谓凡夫之人心多暗塞,不能勤修道业,唯耽睡眠,是名睡眠欲。
【三藏法数】
睡眠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惰放纵,乐著无厌,是为睡眠欲。
五欲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为污真理者,故名尘。止观四曰:「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论十七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欲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又】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七,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
【佛学常见辞汇】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佛学次第统编】
欲者希求之义,又染爱之义。言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名欲。智度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又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一、色欲 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 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 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 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 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一、色欲〕,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赀财也。谓人以财物为养己之资,故至贪求,恋著不舍,是为财欲。
〔二、色欲〕,色即世间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是为色欲。(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肴膳众味也。谓人必假饮食资身活命,故至贪求乐著无厌,是为饮食欲。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己,故至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是为名欲。
〔五、睡眠欲〕,睡眠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惰放纵,乐著无厌,是为睡眠欲。
(名数)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是为污真理者,故名尘。止观四曰:「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论十七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欲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又】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七,三藏法数二十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
【佛学常见辞汇】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佛学次第统编】
欲者希求之义,又染爱之义。言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名欲。智度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又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一、色欲 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 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 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 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 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一、色欲〕,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谓种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赀财也。谓人以财物为养己之资,故至贪求,恋著不舍,是为财欲。
〔二、色欲〕,色即世间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是为色欲。(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肴膳众味也。谓人必假饮食资身活命,故至贪求乐著无厌,是为饮食欲。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己,故至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是为名欲。
〔五、睡眠欲〕,睡眠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惰放纵,乐著无厌,是为睡眠欲。
睡眠盖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为其睡眠烦恼覆心识,不能进于善法,沈沦于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见法界次第。
【佛学常见辞汇】
五盖之一。(参见:五盖)
【三藏法数】
睡眠者,意识惛熟曰睡,五情闇冥曰眠。谓诸众生,以此睡眠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术语)众生为其睡眠烦恼覆心识,不能进于善法,沈沦于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见法界次第。
【佛学常见辞汇】
五盖之一。(参见:五盖)
【三藏法数】
睡眠者,意识惛熟曰睡,五情闇冥曰眠。谓诸众生,以此睡眠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随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小乘有部之宗义,为烦恼之异名。于大乘唯识之宗义,为烦恼障所知障种子之名。有部之义,贪瞋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而难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故曰眠。又有情随逐而增昏滞,如睡眠,故曰随眠。俱舍论光记十九曰:「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难了。」俱舍颂疏十九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名随眠。」唯识之义,诸惑之种子,随逐于人,眠伏于阿赖耶识中,故曰随眠,又诸惑之种子,随逐于人,益增过失,如人之耽眠而益长眠,故名随眠。唯识论九曰:「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性种。」
【佛学常见辞汇】
1。依小乘有部的宗义说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随逐众生,而且它幽微难知犹如睡眠,故名。2。依大乘唯识的宗义说,烦恼的种子,随逐众生,眠伏于阿赖耶识中,故曰随眠。
【佛学次第统编】
随眠有六、或十、或九十八,如前已说。
(术语)于小乘有部之宗义,为烦恼之异名。于大乘唯识之宗义,为烦恼障所知障种子之名。有部之义,贪瞋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而难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故曰眠。又有情随逐而增昏滞,如睡眠,故曰随眠。俱舍论光记十九曰:「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难了。」俱舍颂疏十九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名随眠。」唯识之义,诸惑之种子,随逐于人,眠伏于阿赖耶识中,故曰随眠,又诸惑之种子,随逐于人,益增过失,如人之耽眠而益长眠,故名随眠。唯识论九曰:「随逐有情,眠伏藏识,或随增过,故名随眠,即是所知烦恼性种。」
【佛学常见辞汇】
1。依小乘有部的宗义说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随逐众生,而且它幽微难知犹如睡眠,故名。2。依大乘唯识的宗义说,烦恼的种子,随逐众生,眠伏于阿赖耶识中,故曰随眠。
【佛学次第统编】
随眠有六、或十、或九十八,如前已说。
随眠无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无明之一。无明烦恼也。无明烦恼,常随逐众生,眠伏于第八识中,故名。
【三藏法数】
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术语)四无明之一。无明烦恼也。无明烦恼,常随逐众生,眠伏于第八识中,故名。
【三藏法数】
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缠眠
【佛学常见辞汇】
缠指现行,眠指种子。
缠指现行,眠指种子。
随眠为有本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世相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
一切有为世相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所以者何?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