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1,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下一页
即事而真
真如无为
诸法真如
断惑證真
转妄归真
真实四相
十种真如
真如门
二真如熏
真常(二)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四种真实义
四句──真空观四句
十义──水喻真心有十义
佛类词典(续上)
妙有真空即事而真
真如无为
诸法真如
断惑證真
转妄归真
真实四相
十种真如
真如门
二真如熏
真常(二)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四种真实义
四句──真空观四句
十义──水喻真心有十义
妙有真空
【佛学常见辞汇】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妙有者,不有之有;真空者,非空之空。
即事而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事理本来不二,在浅近的事相上,就已具有最深妙的真理。
谓事理本来不二,在浅近的事相上,就已具有最深妙的真理。
真如无为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真如法性,离于造作,本自无为。
谓真如法性,离于造作,本自无为。
诸法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
以法空观,观法空之后,所得的真如,叫法空真如,若观诸法皆空,即得诸法真如。
以法空观,观法空之后,所得的真如,叫法空真如,若观诸法皆空,即得诸法真如。
断惑證真
【佛学常见辞汇】
谓断除一切贪瞋痴等的烦恼,才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谓断除一切贪瞋痴等的烦恼,才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转妄归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乃有妄惑。兹叙出世,说有真智。真智非他,转妄即得。夫众生与佛,本来不二。众生是当下一念迷成,佛亦不外当下一念悟成。但众生一念之心妄,诸佛一念之心真而已。妄则佛是众生,真则众生是佛。惟佛念必不妄,此佛之所以必不堕于众生。而众生念不易真,此众生之所以难成佛道也。故欲行佛道,自舍妄依真始。
所谓妄者,虚妄不实之谓。所谓真者,真实不虚之谓。一切诸法,有真妄之二。随染缘而起之法曰妄,随净缘而起之法曰真。又依因缘生者不实,故曰妄法。不生不灭之真如是真实,故曰真法。至云法者,有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
前言世间,乃有妄惑。兹叙出世,说有真智。真智非他,转妄即得。夫众生与佛,本来不二。众生是当下一念迷成,佛亦不外当下一念悟成。但众生一念之心妄,诸佛一念之心真而已。妄则佛是众生,真则众生是佛。惟佛念必不妄,此佛之所以必不堕于众生。而众生念不易真,此众生之所以难成佛道也。故欲行佛道,自舍妄依真始。
所谓妄者,虚妄不实之谓。所谓真者,真实不虚之谓。一切诸法,有真妄之二。随染缘而起之法曰妄,随净缘而起之法曰真。又依因缘生者不实,故曰妄法。不生不灭之真如是真实,故曰真法。至云法者,有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
真实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流转,故成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诸虚伪相。圣者解脱,因得常、乐、我、净,四真实相。
一、常 是究竟之真常,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常也。
二、乐 是究竟之真乐,非凡夫所执虚伪之乐也。
三、我 是究竟之真我,非凡夫所执虚伪之我也。
四、净 是究竟之真净,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净也。
是四之德。惟佛究竟所證,二乘尚不能知。然就对世间凡夫相说,则出世诸圣,皆具此四者之德相也。
凡夫流转,故成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诸虚伪相。圣者解脱,因得常、乐、我、净,四真实相。
一、常 是究竟之真常,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常也。
二、乐 是究竟之真乐,非凡夫所执虚伪之乐也。
三、我 是究竟之真我,非凡夫所执虚伪之我也。
四、净 是究竟之真净,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净也。
是四之德。惟佛究竟所證,二乘尚不能知。然就对世间凡夫相说,则出世诸圣,皆具此四者之德相也。
十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圆成实性,即诸法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言真如者,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也。十真如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一、遍行真如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胜真如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谓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圆成实性,即诸法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言真如者,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也。十真如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一、遍行真如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胜真如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谓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真如门
【佛学次第统编】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二真如熏
【佛学次第统编】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一、自体相熏习者 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苦虽有外缘之力,有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二、用熏习者 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一、差别缘者 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近缘 速得度故。
二者、远缘 久远得度故。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增长行缘。
二者、受道缘。
二、平等缘者 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一、自体相熏习者 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苦虽有外缘之力,有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二、用熏习者 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一、差别缘者 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近缘 速得度故。
二者、远缘 久远得度故。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增长行缘。
二者、受道缘。
二、平等缘者 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真常(二)
【佛学次第统编】
真实四相 常、乐、我、净。
七常住果 菩提、乃至大圆镜智。
三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三菩提 真性、真智、方便。
四智 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
五智 四智、加法界体性智。
二涅槃 有馀、无馀。
三涅槃 性净、圆净、方便净。
四涅槃 本来自性清净、有馀依、无馀依、无住处。
二解脱 略。
无漏界 略。
不思议 略。
善 略。
常 略。
安乐 略。
大牟尼 略。
法身 略。
真实四相 常、乐、我、净。
七常住果 菩提、乃至大圆镜智。
三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三菩提 真性、真智、方便。
四智 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
五智 四智、加法界体性智。
二涅槃 有馀、无馀。
三涅槃 性净、圆净、方便净。
四涅槃 本来自性清净、有馀依、无馀依、无住处。
二解脱 略。
无漏界 略。
不思议 略。
善 略。
常 略。
安乐 略。
大牟尼 略。
法身 略。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辨邪伪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爱著,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彼虚诳,不爱不著,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伪禅发相。
〔二、辨真正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隐,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伪之相,了无所见,是为辨真正禅发相。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辨邪伪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爱著,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彼虚诳,不爱不著,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伪禅发相。
〔二、辨真正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隐,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伪之相,了无所见,是为辨真正禅发相。
四种真实义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一、世流布真实义〕,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
〔二、方便流布真实义〕,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三、净烦恼障真实义〕,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四、净智慧障真实义〕,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出菩萨善戒经)
〔一、世流布真实义〕,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
〔二、方便流布真实义〕,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三、净烦恼障真实义〕,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四、净智慧障真实义〕,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四句──真空观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真空者,法界之理也,依理而观,故名真空观。
〔一、会色归空〕,会即融会,色即根身世界也。谓根身世界,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合而有。今观此色,都无实体,归于真心之空,故云会色归空。(根者,谓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
〔二、明空即色〕,明即明了,谓了真空之理,不异于色;色无自性,不异于空。故云明空即色。
〔三、色空无碍〕,谓色之体,全是真空;真空之体,不异于色。若色是实色,即碍于空;空是断空,即碍于色。今既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故云色空无碍。
〔四、泯绝无寄〕,泯即亡泯,绝即寂绝,寄犹依也。谓所观真空之理,不可言即色是空,亦不可言离色是空,空不空皆不可得,非言思所及,亦无所依,故云泯绝无寄。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真空者,法界之理也,依理而观,故名真空观。
〔一、会色归空〕,会即融会,色即根身世界也。谓根身世界,本是真如一心,与生灭和合而有。今观此色,都无实体,归于真心之空,故云会色归空。(根者,谓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
〔二、明空即色〕,明即明了,谓了真空之理,不异于色;色无自性,不异于空。故云明空即色。
〔三、色空无碍〕,谓色之体,全是真空;真空之体,不异于色。若色是实色,即碍于空;空是断空,即碍于色。今既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故云色空无碍。
〔四、泯绝无寄〕,泯即亡泯,绝即寂绝,寄犹依也。谓所观真空之理,不可言即色是空,亦不可言离色是空,空不空皆不可得,非言思所及,亦无所依,故云泯绝无寄。
十义──水喻真心有十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三、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初不变异。犹水虽浊,而其净性,则不失也。
〔四、泥澄净现〕,谓众生真如之心,为无明所覆,其体昏昧。若能除去无明之惑,则本然清净之性,自然澄现。犹水之浊,澄去其泥,则净体现矣。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谓众生真如之心,与无明合,则能随诸染缘,变造九界之法,而成本识之用。犹水之遇冷成冰,而有坚硬用也。(九界者,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脩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本识,即第八识也。)
〔六、虽成硬用,不失濡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起诸染用,然即事恒真,其不变之性,未始不存。犹水虽成坚硬之用,而其濡性,未尝有失也。
〔七、煖融成濡〕,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而起染用;然无明若尽,则本识还净。犹水之成冰,遇煖而融,濡性自成也。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无明风,而波浪起灭,然其不生不灭之性,则自然不变,犹水之随风波动,而静性不改也。
〔九、高下流注,不动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动。犹水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也。
〔十、随器方圆,不失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普遍诸有为法,而自性不失。犹水之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也。
(出宗镜录)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三、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初不变异。犹水虽浊,而其净性,则不失也。
〔四、泥澄净现〕,谓众生真如之心,为无明所覆,其体昏昧。若能除去无明之惑,则本然清净之性,自然澄现。犹水之浊,澄去其泥,则净体现矣。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谓众生真如之心,与无明合,则能随诸染缘,变造九界之法,而成本识之用。犹水之遇冷成冰,而有坚硬用也。(九界者,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脩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本识,即第八识也。)
〔六、虽成硬用,不失濡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起诸染用,然即事恒真,其不变之性,未始不存。犹水虽成坚硬之用,而其濡性,未尝有失也。
〔七、煖融成濡〕,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而起染用;然无明若尽,则本识还净。犹水之成冰,遇煖而融,濡性自成也。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无明风,而波浪起灭,然其不生不灭之性,则自然不变,犹水之随风波动,而静性不改也。
〔九、高下流注,不动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动。犹水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也。
〔十、随器方圆,不失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普遍诸有为法,而自性不失。犹水之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