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1,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真法
真法界
真法供养
真金山
真金像
真金色相
真空
真空观
真空妙有
真性
真性菩提
真陀罗
真陀末尼
真宗
佛类词典(续上)
真见道真法
真法界
真法供养
真金山
真金像
真金色相
真空
真空观
真空妙有
真性
真性菩提
真陀罗
真陀末尼
真宗
真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见道位起无漏根本之无分别智,悟唯识真如之理也。
(术语)于见道位起无漏根本之无分别智,悟唯识真如之理也。
真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实相之法也。华严经十六曰:「正觉远离数,此是佛真法。」临济录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教行信證行卷曰:「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实相之法。
(术语)真如实相之法也。华严经十六曰:「正觉远离数,此是佛真法。」临济录曰:「真佛无形,真法无相。」教行信證行卷曰:「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实相之法。
真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界绝虚妄,故云真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般若證真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真实不虚的法界,与真如同义。
(术语)法界绝虚妄,故云真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般若證真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真实不虚的法界,与真如同义。
真法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实之法供养也。法华经药王品言,药王菩萨往昔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时,烧身供养日月净明德如来时,诸佛同时赞之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天台大师于普贤道场修法华三昧至此是真精进之句豁然大悟。
(术语)真实之法供养也。法华经药王品言,药王菩萨往昔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时,烧身供养日月净明德如来时,诸佛同时赞之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天台大师于普贤道场修法华三昧至此是真精进之句豁然大悟。
真金山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佛身之有光明也。十住毗婆沙论五曰:「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譬喻)譬佛身之有光明也。十住毗婆沙论五曰:「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真金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身色如真金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术语)如来之身色如真金也。法华经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真金色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参见:三十二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参见: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膊,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或转轮圣王之内德,表彰于身相者有三十二。(参见:三字部三十二相)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足安平相 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
二、千辐轮相 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三、手指纤长相 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馀人也。
四、手足柔软相 谓手足极妙柔软,胜馀身分也。
五、手足缦网相 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
六、足跟满足相 跟,足踵也,谓足之踵,圆满是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 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
八、腨如鹿王相 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九、手过膝相 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
十、马阴藏相 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
十一、身纵广相 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 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 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 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肤细滑相 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处平满相 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十八、两腋满相 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
十九、身如师子相 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 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
二十一、肩圆满相 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
二十二、四十齿相 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 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 谓四齿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
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 谓两车隆满,如师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广长舌相 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 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 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精色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 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
三十二、顶肉髻相 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膊,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或转轮圣王之内德,表彰于身相者有三十二。(参见:三字部三十二相)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足安平相 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
二、千辐轮相 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三、手指纤长相 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馀人也。
四、手足柔软相 谓手足极妙柔软,胜馀身分也。
五、手足缦网相 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
六、足跟满足相 跟,足踵也,谓足之踵,圆满是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 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
八、腨如鹿王相 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九、手过膝相 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
十、马阴藏相 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
十一、身纵广相 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 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 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 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肤细滑相 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处平满相 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十八、两腋满相 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
十九、身如师子相 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 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
二十一、肩圆满相 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
二十二、四十齿相 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 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 谓四齿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
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 谓两车隆满,如师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广长舌相 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 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 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精色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 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
三十二、顶肉髻相 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
真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之涅槃也。非伪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谛涅槃,非伪故真,离相故空。」【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是也。【又】对于非有之有为妙有,谓非空之空曰真空。是大乘至极之真空也。
【佛学常见辞汇】
1。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境界,亦即小乘的涅槃。2。非空之空,叫做真空,这是大乘至极的真空。
【俗语佛源】
《大般若经》卷五六七谓,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见佛家多谈「空」,便以为否定一切存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而未理解,偏执于「空」论,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顽空」。正如唐·慧能《坛经·般若品》所就:「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佛家言「空」,是说事物都是由因缘相待而产生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存在。清·王夫之指出,佛家「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今谓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量空气处为「真空」,如谓真空管,真空包装。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势力侵佔、不受任何思想影响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李明权)
(术语)小乘之涅槃也。非伪故云真,离相故云空。是无一物之偏真单空也。行宗记一上曰:「真空者即灭谛涅槃,非伪故真,离相故空。」【又】真如之理性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故云真空。即起信论所明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是也。【又】对于非有之有为妙有,谓非空之空曰真空。是大乘至极之真空也。
【佛学常见辞汇】
1。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境界,亦即小乘的涅槃。2。非空之空,叫做真空,这是大乘至极的真空。
【俗语佛源】
《大般若经》卷五六七谓,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到彼岸)「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常人见佛家多谈「空」,便以为否定一切存在。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并不否定一切事物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而未理解,偏执于「空」论,甚至于否定因果,便成了「顽空」。正如唐·慧能《坛经·般若品》所就:「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佛家言「空」,是说事物都是由因缘相待而产生的,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存在。清·王夫之指出,佛家「但见来无所从,去无所归,遂谓性本真空,天地皆缘幻立」。今谓没有空气或只有极少量空气处为「真空」,如谓真空管,真空包装。亦引申指不受任何势力侵佔、不受任何思想影响的地方。如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无论多么狭小,也总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冲击和激荡。」(李明权)
真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参见: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参见:三观)
【三藏法数】
谓非虚妄念虑曰真,非形碍色相曰空。故简情妄以显真性,使见色非实色,举体全是真空。令见空非断空,举体全是真性。如是则能廓情尘,而空色无碍;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观。
(术语)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参见: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参见:三观)
【三藏法数】
谓非虚妄念虑曰真,非形碍色相曰空。故简情妄以显真性,使见色非实色,举体全是真空。令见空非断空,举体全是真性。如是则能廓情尘,而空色无碍;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观。
真空妙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非空之空而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谓之真空,非有之有,而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谓之妙有。故以真空之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之故,因果之万法一如也。济缘记一上曰:「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
【佛学常见辞汇】
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万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义。
(术语)非空之空而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谓之真空,非有之有,而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谓之妙有。故以真空之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之故,因果之万法一如也。济缘记一上曰:「妙有则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历然。」
【佛学常见辞汇】
非空之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执之但空,叫做真空;非有之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计之实有,叫做妙有。真空而能生万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真空妙有的涵义。
真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妄云真,不变云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也。楞严经一曰:「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不假叫做真,不变叫做性,此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净心体。
(术语)不妄云真,不变云性。是吾人本具之心体也。楞严经一曰:「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不假叫做真,不变叫做性,此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净心体。
真性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菩提之一。(参见:菩提)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术语)三种菩提之一。(参见:菩提)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
真陀罗
【佛学大辞典】
(天名)Kim%nara,一作甄陀罗。(参见:紧那罗)
(天名)Kim%nara,一作甄陀罗。(参见:紧那罗)
真陀末尼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参见:震多末尼)
(物名)(参见:震多末尼)
震多末尼
【佛学大辞典】
(物名)一作振多摩尼,又作震跢末尼Ciuta%-man!i,译曰如意珠。希麟音义六曰:「振多摩尼,或云真多末尼,梵语轻重也。此译云如意宝珠。」陀罗尼集经六曰:「真陀末尼,唐云如意珠。」大日经疏一曰:「真陀摩尼为诸宝之王。」
(物名)一作振多摩尼,又作震跢末尼Ciuta%-man!i,译曰如意珠。希麟音义六曰:「振多摩尼,或云真多末尼,梵语轻重也。此译云如意宝珠。」陀罗尼集经六曰:「真陀末尼,唐云如意珠。」大日经疏一曰:「真陀摩尼为诸宝之王。」
真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真实之宗旨,是各称自所信之宗也。又明真如法相实理之宗旨,如云性宗,天台之别教,华严之终教已上是也。观经散善义曰:「真宗难遇。」五会法事赞本曰:「念佛成佛是真宗。」慈恩传八曰:「臣等夙敬真宗,幸窥天藻。」广百论释论曰:「重显真宗,遗彼馀疑。」教行信證化卷曰:「钞真宗诠,摭净土要。」大乘义章一曰:「辨此实性,故曰真宗。」五教章上曰:「四真宗涅槃华严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流派)真实之宗旨,是各称自所信之宗也。又明真如法相实理之宗旨,如云性宗,天台之别教,华严之终教已上是也。观经散善义曰:「真宗难遇。」五会法事赞本曰:「念佛成佛是真宗。」慈恩传八曰:「臣等夙敬真宗,幸窥天藻。」广百论释论曰:「重显真宗,遗彼馀疑。」教行信證化卷曰:「钞真宗诠,摭净土要。」大乘义章一曰:「辨此实性,故曰真宗。」五教章上曰:「四真宗涅槃华严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