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真谛(真諦) 拼音:zhēn dì
1.真实的意义。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三六出:「想浮生矇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
2.人名。南朝梁陈间高僧,本是西天竺优襌尼国人,应梁武帝的邀请,在大同元年(西元546年)到达中国,后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的支持下专心译经,译有《大乘唯识论》一卷、《摄大乘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二卷等,其中尤以《摄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的依据,也是较有系统的介绍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国的译经家。
3.佛教用语。二谛之一。意为最究竟的真实。但佛教四派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毗婆沙宗说,事物虽已破灭或经理智分析后,心识依旧认为它是存在的,是为真谛;二、经部说,不待概念的赋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经得起理智观察的事物,是为真谛;三、唯识宗说,观察实质的智慧所能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四、中观宗说,在经验世界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已经不存在,在这状况下,直接现量所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也就是空性。《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若破无彼智,由智除馀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也称为「第一义谛」。
2.人名。南朝梁陈间高僧,本是西天竺优襌尼国人,应梁武帝的邀请,在大同元年(西元546年)到达中国,后在广州刺史欧阳頠父子的支持下专心译经,译有《大乘唯识论》一卷、《摄大乘论》三卷、《中边分别论》二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二卷等,其中尤以《摄大乘论》影响最大,是南朝摄论学的依据,也是较有系统的介绍大乘瑜伽行派到中国的译经家。
3.佛教用语。二谛之一。意为最究竟的真实。但佛教四派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毗婆沙宗说,事物虽已破灭或经理智分析后,心识依旧认为它是存在的,是为真谛;二、经部说,不待概念的赋予,其本身就已存在,而且经得起理智观察的事物,是为真谛;三、唯识宗说,观察实质的智慧所能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四、中观宗说,在经验世界中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已经不存在,在这状况下,直接现量所觉察的对象,是为真谛,也就是空性。《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若破无彼智,由智除馀尔,俗谛如瓶水,异此名真谛。」也称为「第一义谛」。
《國語辭典》:真果 拼音:zhēn guǒ
1.宗教教义的真谛。唐。李端〈旅次岐山得山友书却寄凤翔张尹〉诗:「偶为名利引,久废论真果。」
2.果实由花的子房所发育而成者。如梅、桃等。
2.果实由花的子房所发育而成者。如梅、桃等。
《國語辭典》:真个(真箇) 拼音:zhēn gè
《國語辭典》:真个(真個) 拼音:zhēn gè
真的、确实。《红楼梦》第六七回:「那兴儿真个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文明小史》第二二回:「王福真个回到公馆,合主人说了,取出那两件礼物,送给邓门上看。」也作「真个」。
分類:确实
《國語辭典》:真诠(真詮) 拼音:zhēn quán
分類:真谛
《漢語大詞典》:大机(大機)
(1).事物变化的枢要、关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以至弱当至彊,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云云救郑楚子使椒来聘》:“此夷夏盛衰之大机也。”
(2).国家的机要事务。《新唐书·权德舆传》:“帝又自用 李絳 参赞大机。”
(3).佛教语。真谛,精义。《古尊宿语录》卷十九:“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 百丈海 得其大机。” 宋 陆游 《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大机大用君已传,那遣老夫安注脚。” 明 陈恭尹 《立秋日送雪樵和尚开法曹溪》诗:“ 济 上家风得大机,白雪高坐见人稀。”
(2).国家的机要事务。《新唐书·权德舆传》:“帝又自用 李絳 参赞大机。”
(3).佛教语。真谛,精义。《古尊宿语录》卷十九:“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 百丈海 得其大机。” 宋 陆游 《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大机大用君已传,那遣老夫安注脚。” 明 陈恭尹 《立秋日送雪樵和尚开法曹溪》诗:“ 济 上家风得大机,白雪高坐见人稀。”
《漢語大詞典》:圣真(聖真)
谓儒学的真谛。《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明年, 太祖 遂为 魏公 矣” 裴松之 注引《荀彧别传》:“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王道两济。” 宋 王安石 《扬子》诗之三:“千古雄文造圣真,眇然幽思入无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国朝开基绍统,大纲万目,靡不度越前朝。至表章六籍,统壹圣真,则巍然上揖 夏 商 ,埒 周 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