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看法  拼音:kàn fǎ
对人、事、物所持的观点。《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难道大场里同学道是两样看法不成?」
《國語辭典》:口径(口徑)  拼音:kǒu jìng
1.器物的圆口直径。《礼记。投壶》:「壶颈脩七寸,腹脩五寸,口径二寸半。」《清史稿。卷一○一。乐志八》:「铴,范铜为之,面径二寸七分,口径三寸一分五釐,深六分。穿孔贯紃,击以木片。」
2.枪炮、望远镜等规格的表示。如:「枪炮口径」、「大口径望远镜」。
3.指对事情见解的统一标准。如:「公司上下对这事件的看法口径一致。」
《國語辭典》:心目  拼音:xīn mù
1.心和眼。《国语。晋语一》:「上下左右,以相心目,用而不倦,身之利也。」
2.心中或视觉方面的感受。《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
3.想法和看法。如:「在他的心目中,亲情胜过一切。」
《國語辭典》:改观(改觀)  拼音:gǎi guān
1.面目一新。《后汉书。卷五六。王龚传》:「敷仁惠之政,则海内改观,实有折枝之易,而无挟山之难。」
2.改变看法。如:「经过这些冲击、磨鍊,使他对人生的看法改观了不少。」
《國語辭典》:态度(態度)  拼音:tài dù
1.人的状貌举止。如:「他的态度从容,一副很镇定的样子。」
2.对事情采取的主张或立场。如:「对于这件事,他尚未表明态度,先不要下定论。」
《漢語大詞典》:刮目
(1).拭目。谓改变旧看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 子云 ( 萧子云 )嘆曰:‘此人(指 丁覘 )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於是闻者稍復刮目。”
(2).指集中注意力。新唐书·张廷珪传:“今受命伊始,华夷百姓清耳以听,刮目以视,冀有闻见,何遽孤其望哉?” 宋 苏舜钦 《送李冀州》诗:“众人刮目看能事,著鞭无为儒生羞。”
(3).谓另眼看待。《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只为 端卿 生得方面大耳,秀目龙眉,身躯伟岸,与其他侍者不同,所以天颜刮目。”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國語辭典》:说话(說話)  拼音:shuō huà
1.发言、讲话。《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家虽然官员多,气魄大,但是我老头子说话,他也还信我一两句。」《红楼梦》第三回:「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
2.言辞。《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介溪公最听他的说话,凡疑难大事,必须与他商量。」
3.一种流行于唐宋时期的说唱艺术,以讲说历史故事为主。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
4.指责。如:「像这种事,你做得再好,还是会有人说话。」
5.事情。《金瓶梅》第八七回:「因和俺姐夫有些说话,大娘知道了,先打发了春梅小大姐,然后打了俺姐夫一顿,赶出往家去了。」《警世通言。卷一二。范鳅儿双镜重圆》:「这是绍兴元年冬十二月内的说话。到绍兴二年春正月,韩公将建州城攻破。」
6.比喻时间极短。如:「请你等一会,他只稍说话间就会回来。」
7.以往国民小学国语科教学项目之一。如:「今天我们有说话课。」
《國語辭典》:立异(立異)  拼音:lì yì
1.抱持相异的意见或态度。《南史。卷四五。崔慧景传》:「崔护军威名既重,乃诚可见,既已唇齿,忽中道立异。」
2.故意表示和人不同。如:「标新立异」。
《國語辭典》:争鸣(爭鳴)  拼音:zhēng míng
本指鸟类争相鸣叫。如:「那儿风光明媚,百鸟争鸣,是个休閒的好去处。」后比喻各种学说、理论竞起。如:「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國語辭典》:立论(立論)  拼音:lì lùn
对问题提出议论、看法。《晋书。卷四三。王戎传》:「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國語辭典》:守旧(守舊)  拼音:shǒu jiù
1.因袭旧法而不变通。《宋史。卷三一九。列传。欧阳脩》:「锼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文明小史》第一八回:「人家都说中立守旧,其实他维新地方多著哩!」
2.旧时戏曲演出时挂在舞台上的底幕。幕上绣有各种装饰性的图案,可以区隔舞台,左右各有门帘,可供演员上下场。
《國語辭典》:见解(見解)  拼音:jiàn jiě
1.对于事物经过观察、认识后,凭自己的理解所产生的看法。《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这个见解到也是不错的,这人做妾未免太亵渎了。」
2.解决、处理。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则要你领雄兵将队伍排,今日个请明公自见解。」
《國語辭典》:指出  拼音:zhǐ chū
指明、提出。如:「在数学老师指出这道题目的关键处后,学生才澈底明白。」
《漢語大詞典》:二言
(1).犹异言;不同看法。 汉 王褒 《僮约》:“奴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艺文类聚卷二二引 三国 魏 曹操 《令》:“虽儿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
(2).两个字。宋书·乐志一:“ 魏氏 哥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唯《祈父》肇禋,以二言为句。”
(3).指虚假之言。旧唐书·隐逸传·卫大经:“ 卫大经 者,篤学善,口无二言。”
分類:虚假看法
《漢語大詞典》:辞说(辭説)
(1).言辞。礼记·礼运:“祝嘏辞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説,士之荣叶、皮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古人质正,贵行贱言,故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辞説。”
(2).犹意见,看法。
(3).谈话。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行必联轡,息必比席,食也匕箸之与邻,言也辞説之与参。欢然有会於心,而若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