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识庐山面
  
横看成岭转成峰


《苏轼诗集》卷二十三〈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國語辭典》:看成  拼音:kàn chéng
1.对待。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孔目,你放心,就是我孩儿一般看成。」元。侯克用〈醉花阴。凉夜厌厌露华冷套。水仙子〉曲:「气命儿般看成,心肝般钦敬。」也作「看待」、「看承」。
2.误看做、误以为。如:「那小女孩把长胡子的老先生看成是她爷爷了。」也作「看承」。
《國語辭典》:当成(當成)  拼音:dàng chéng
当作、认为。如:「别把教室当成游乐场所。」
《國語辭典》:黄道(黃道)  拼音:huáng dào
从地球看太阳一年当中运行的轨迹。
《國語辭典》:五德  拼音:wǔ dé
1.古时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以五行生剋为帝王嬗代之应,其说尤盛于秦汉间。《史记。卷九六。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2.玉有五德。即仁、智、义、礼、信五德。《礼记。聘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
3.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國語辭典》:当做(當做)  拼音:dàng zuò
看成、认为。如:「从小到大,他一直把我当做最知心的朋友。」也作「当作」。
《国语辞典》:视虱如轮(视虱如轮)  拼音:shì shī rú lún
古代纪昌向飞卫学射,飞卫告诉他,能将小的看成大的、微细的看成显著的,才能学射。于是纪昌将虱子挂在窗上观看,三年之后,虱子看起来像车轮一般大。见《列子。汤问》。后以视虱如轮表示专注于某事便能达到透澈精深的境地。宋。刘克庄〈答陈楙伯〉诗二首之二:「谓鳌可钓无传法,视虱如轮有悟时。」
《国语辞典》:视若草芥(视若草芥)  拼音:shì ruò cǎo jiè
看成像小草一般卑微。比喻轻蔑,藐视。如:「他将名利富贵视若草芥。」也作「视如土芥」、「视如草芥」。
《国语辞典》:赴险如夷(赴险如夷)  拼音:fù xiǎn rú yí
走向危险的道路,看成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艰险。《魏书。卷八七。节义传。史臣曰》:「于什门等或临危不挠,视死如归;或赴险如夷,惟义所在。」
《国语辞典》:概念句  拼音:gài niàn jù
表面看来只表达一个概念的词组,却可以看成句子,与一般表达完整意思的思想句不同,这种句子叫做概念句。如:「花一样的年华。」但概念句也都含有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如:「好得很!」即含有「这件事好得很」的说话人的思想。
《國語辭典》:弊帚千金  拼音:bì zhǒu qiān jīn
比喻东西虽不好,却因为是自己的,仍觉得很珍贵。参见「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条。
《漢語大詞典》:似动现象
把静止物体看成是运动物体的错觉。它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的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如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出现,便会看到一条直线向另一条直线移动。霓虹灯、电影也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国语辞典》:视如土芥(视如土芥)  拼音:shì rú tǔ jiè
语本《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谓看成像泥土、小草般卑微。比喻极为轻蔑,藐视。《儒林外史》第四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也作「视如草芥」、「视若草芥」。
《國語辭典》:看朱成碧  拼音:kàn zhū chéng bì
把红的看成绿的。语本南朝梁。王僧儒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后比喻心思迷乱,目眩而不辨五色。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二:「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國語辭典》: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識廬山真面目)  拼音:bù shì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无法认识庐山的全貌。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常用此语来比喻人因陷于事物环境中,以致只见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这紫禁城中,东逛西逛,也只能欣赏一隅,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对刻意遮掩的事物难窥究竟。如:「到底谁是天字第一号?不识庐山真面目。」
《國語辭典》:庐山面目(廬山面目)  拼音:lú shān miàn mù
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國語辭典》:庐山真面目(廬山真面目)  拼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㳽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语出宋。苏轼 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也作「庐山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