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7,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法相宗四重出体
生相
生过相似过类
半月形相
付法相承
外相
外相十二
外道相善
共相
共相惑
百福相经
百福庄严相
百福庄严相经
死相
佛类词典(续上)
田相衣法相宗四重出体
生相
生过相似过类
半月形相
付法相承
外相
外相十二
外道相善
共相
共相惑
百福相经
百福庄严相
百福庄严相经
死相
田相衣
【佛学大辞典】
(术语)袈裟之竖横割截而不缝缀,似田畔者,名田相衣。释氏要览上曰:「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作衣相。」
(术语)袈裟之竖横割截而不缝缀,似田畔者,名田相衣。释氏要览上曰:「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作衣相。」
法相宗四重出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护法,胜子,亲光之法相家,凡出诸法之体,有四重,此原为出佛说之教体而分别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摄相归性体,二摄境从识体,三摄假从实体,四体用别论体。是虽为胜劣之次第。然说明之,则宜逆次而依浅深之次第。一体用别论体。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见。则事体作用各为差别,故即其差别论之而出体,谓为体用别论体。例如举一管之笔,问笔以何为体,答以笔为毛为竹,即体用别论也。二摄假从实体。就第一重之出体,更疑其毛与竹为何,即答之为第二重,摄假从实者,摄假法使归于实法,就其实法而出体也。例如言笔之体为四尘之法,是虽曰毛曰竹,而皆为四尘上所安立之假法,故使其假法归于四尘之实体,举四尘而为其体也。三摄境从识体。又曰摄境从心。于第二重之答更问四尘之体为何,即答之为第三重。摄境从识者,摄一切所缘之境,使归于能缘之心识,举其心识而为事物之本所也。何则,以万法唯识故也。例如言四尘之体是为识。四摄相归性体。于第三重更疑心是何体,即答之,为第四重。摄相归性者,摄一切有为之事相,使归于唯一无为之真性。举其真性而为实体也。例如言识之实性,是为真如。此以真如为一切有为法之所依性故也。此时不宜更问真如以何为体,何则,以真如为真实之法故也。真实之法,无所依之法,若更有所依之体,则是假法而非实法也。故无第五重。见义林章一本,唯识述记一本。
(术语)护法,胜子,亲光之法相家,凡出诸法之体,有四重,此原为出佛说之教体而分别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摄相归性体,二摄境从识体,三摄假从实体,四体用别论体。是虽为胜劣之次第。然说明之,则宜逆次而依浅深之次第。一体用别论体。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见。则事体作用各为差别,故即其差别论之而出体,谓为体用别论体。例如举一管之笔,问笔以何为体,答以笔为毛为竹,即体用别论也。二摄假从实体。就第一重之出体,更疑其毛与竹为何,即答之为第二重,摄假从实者,摄假法使归于实法,就其实法而出体也。例如言笔之体为四尘之法,是虽曰毛曰竹,而皆为四尘上所安立之假法,故使其假法归于四尘之实体,举四尘而为其体也。三摄境从识体。又曰摄境从心。于第二重之答更问四尘之体为何,即答之为第三重。摄境从识者,摄一切所缘之境,使归于能缘之心识,举其心识而为事物之本所也。何则,以万法唯识故也。例如言四尘之体是为识。四摄相归性体。于第三重更疑心是何体,即答之,为第四重。摄相归性者,摄一切有为之事相,使归于唯一无为之真性。举其真性而为实体也。例如言识之实性,是为真如。此以真如为一切有为法之所依性故也。此时不宜更问真如以何为体,何则,以真如为真实之法故也。真实之法,无所依之法,若更有所依之体,则是假法而非实法也。故无第五重。见义林章一本,唯识述记一本。
生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之一。使未起之有为法生于现在之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的形相。四相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念托胎,十月满足,此身即生,是为生相。
【三藏法数】
谓以根对尘,一念心生,是为生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术语)四相之一。使未起之有为法生于现在之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的形相。四相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念托胎,十月满足,此身即生,是为生相。
【三藏法数】
谓以根对尘,一念心生,是为生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生过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四过之一。对于立者而难其无喻證明之过失也。
(术语)十四过之一。对于立者而难其无喻證明之过失也。
半月形相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结界之一。结界之地形,由水,石,路等作半月之形。
【三藏法数】
半月形相者,谓结界之处,如半月之形也。以此处或水或路等,生势状如半月,或立石种树,以为界相也。
(杂语)五种结界之一。结界之地形,由水,石,路等作半月之形。
【三藏法数】
半月形相者,谓结界之处,如半月之形也。以此处或水或路等,生势状如半月,或立石种树,以为界相也。
付法相承
【佛学大辞典】
(杂语)承受付属之法义也。
(杂语)承受付属之法义也。
外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恶美丑之现于身上者。又,身口所作之现于外者。毗尼义钞上之一曰:「内德既异,外相亦异。」
(术语)善恶美丑之现于身上者。又,身口所作之现于外者。毗尼义钞上之一曰:「内德既异,外相亦异。」
外相十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十六物中,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也。
【三藏法数】
谓发、毛、爪、齿、眵(尺支切)、泪、涎、唾、屎、尿、垢、汗也。
(名数)三十六物中,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也。
【三藏法数】
谓发、毛、爪、齿、眵(尺支切)、泪、涎、唾、屎、尿、垢、汗也。
外道相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外道所修之观行也。名之为相善,有二种:一为相似之义,外道所修之六行观,似菩萨之观法,故为相善。二相为有相之义,外道之善为不知人法二空之理而修者,故曰相善。
(术语)外道所修之观行也。名之为相善,有二种:一为相似之义,外道所修之六行观,似菩萨之观法,故为相善。二相为有相之义,外道之善为不知人法二空之理而修者,故曰相善。
共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例如五蕴中五蕴各事,是自相也。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相,是共相也。乃至于青色有多事体,其一一事体,是自相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故自相共相,重重相望而无尽,遂无自相之实体。唯识述记二末曰:「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中略)如是展转至不可说为自相,可说极微等为共相,故以理推无自相体。且说不可说法体名自相,可说为共相。以理而论,共既非共,自亦非自。」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有自相与共相二种,各别不同的相叫做自相,与他共通的相叫做共相。
【三藏法数】
共相者,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也。谓此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也。
(术语)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例如五蕴中五蕴各事,是自相也。空无我等之理,生住异灭等之相,是共相也。乃至于青色有多事体,其一一事体,是自相也。如华之青,果之青,乃至金之青,衣之青,自他共通之青,是共相也。故自相共相,重重相望而无尽,遂无自相之实体。唯识述记二末曰:「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中略)如是展转至不可说为自相,可说极微等为共相,故以理推无自相体。且说不可说法体名自相,可说为共相。以理而论,共既非共,自亦非自。」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有自相与共相二种,各别不同的相叫做自相,与他共通的相叫做共相。
【三藏法数】
共相者,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也。谓此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也。
共相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略曰共惑。对于自相惑而言。即诸法缘共通之苦,空,无常,无我等相而迷之,执苦为乐,空为有,无常为常,无我为我之烦恼也。俱舍论二十言:「二者共相,谓见疑痴。」次:「所馀一切见疑无明去来未断,遍缚三世。由此三种是共相惑,一切有情俱遍缚故。若现在世正缘境时,随其所应能系此事。」
(术语)又略曰共惑。对于自相惑而言。即诸法缘共通之苦,空,无常,无我等相而迷之,执苦为乐,空为有,无常为常,无我为我之烦恼也。俱舍论二十言:「二者共相,谓见疑痴。」次:「所馀一切见疑无明去来未断,遍缚三世。由此三种是共相惑,一切有情俱遍缚故。若现在世正缘境时,随其所应能系此事。」
百福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百福相经,一卷,唐地婆诃罗译,文殊师利,以福德三量请问如来。佛为明十善福,轮王福,帝释福,自在天福,乃至如来三十二相福,大法言音福,展转增胜也。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百福相经,一卷,唐地婆诃罗译,文殊师利,以福德三量请问如来。佛为明十善福,轮王福,帝释福,自在天福,乃至如来三十二相福,大法言音福,展转增胜也。
百福庄严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三十二相,为一一以百福之业因感得者,故曰百福庄严之相。法华经方便品曰:「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心地观经一曰:「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
(术语)如来之三十二相,为一一以百福之业因感得者,故曰百福庄严之相。法华经方便品曰:「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心地观经一曰:「金光百福庄严相,发起众生爱乐心。」
百福庄严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同人译之百福相经同本。字稍有增减。
(经名)具名佛说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一卷,唐地婆诃罗译。与同人译之百福相经同本。字稍有增减。
死相
【佛学大辞典】
(杂语)验人之死相,知善恶之生处,大小乘论之通说也。智度论曰:「恶业人风大先去故身动,火大先去故身热,善行人地大先去故身静,水大先去故身冷。」唯识论三曰:「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同述记四本曰:「世亲无性摄论皆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由生胜处恶趣别故。瑜伽第一云:随下上冷,后至于心。斯处初生,最后舍故。」俱舍论十曰:「于命终位于何身分中识最后灭?顿命修者,意识身根欻然总灭。若渐死者,往下人天于足脐心如次识灭。谓随恶趣,说名往下,彼识最后于足处灭。若往人趣,识灭于脐。若往生天,识灭心处。诸阿罗汉,说名不生。彼最后心,亦心处灭。」诸经要集十九依瑜伽论立死相之六验:「一验生人中,若作善之人将死时,先自足冷至脐,脐上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人中。二验生天上,若作善之人,头顶皆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天上。三验生饿鬼,若自顶冷至脐,腰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饿鬼中。四验生畜趣,若自顶冷至膝,膝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畜趣中。五验生地狱,若自顶冷至足,足底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地狱中。六验入涅槃,若罗汉圣人入涅槃,或心或顶数日皆温者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死亡时的相状。由死亡时的相状可以验知其人将来投生之处。瑜伽论立死相有六验,即一、若作善之人将死时,先自足冷至脐,脐上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人中;二、若作善之人,头顶皆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天上;三、若自顶冷至脐,腰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饿鬼中;四、若自顶冷至膝,膝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畜趣中;五、若自顶冷至足,足底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地狱中;六、若罗汉圣人要入涅槃,或心或顶数日皆温。
(杂语)验人之死相,知善恶之生处,大小乘论之通说也。智度论曰:「恶业人风大先去故身动,火大先去故身热,善行人地大先去故身静,水大先去故身冷。」唯识论三曰:「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同述记四本曰:「世亲无性摄论皆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由生胜处恶趣别故。瑜伽第一云:随下上冷,后至于心。斯处初生,最后舍故。」俱舍论十曰:「于命终位于何身分中识最后灭?顿命修者,意识身根欻然总灭。若渐死者,往下人天于足脐心如次识灭。谓随恶趣,说名往下,彼识最后于足处灭。若往人趣,识灭于脐。若往生天,识灭心处。诸阿罗汉,说名不生。彼最后心,亦心处灭。」诸经要集十九依瑜伽论立死相之六验:「一验生人中,若作善之人将死时,先自足冷至脐,脐上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人中。二验生天上,若作善之人,头顶皆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天上。三验生饿鬼,若自顶冷至脐,腰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饿鬼中。四验生畜趣,若自顶冷至膝,膝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畜趣中。五验生地狱,若自顶冷至足,足底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地狱中。六验入涅槃,若罗汉圣人入涅槃,或心或顶数日皆温者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死亡时的相状。由死亡时的相状可以验知其人将来投生之处。瑜伽论立死相有六验,即一、若作善之人将死时,先自足冷至脐,脐上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人中;二、若作善之人,头顶皆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天上;三、若自顶冷至脐,腰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饿鬼中;四、若自顶冷至膝,膝下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畜趣中;五、若自顶冷至足,足底犹温,而后气尽者,即生地狱中;六、若罗汉圣人要入涅槃,或心或顶数日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