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7,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大界外相
大相国寺
大相看
大乘法相教
大乘破相教
大海十相
大黑天供相应物
大云无相经
大总相法门
尸罗庄严具相应戒
小四相
天台四相承
天众五相
印相
佛类词典(续上)
大人相印大界外相
大相国寺
大相看
大乘法相教
大乘破相教
大海十相
大黑天供相应物
大云无相经
大总相法门
尸罗庄严具相应戒
小四相
天台四相承
天众五相
印相
大人相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法界生之印印弟子,使决得大人之相也。义释十一曰:「如王以印印之,一切信受。今以一切法界印印之,即法印也。即是大人相印也。」
(术语)以法界生之印印弟子,使决得大人之相也。义释十一曰:「如王以印印之,一切信受。今以一切法界印印之,即法印也。即是大人相印也。」
大界外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结界之外面。于界结之标石书此四字。自此表内为摄僧界也。
(术语)言结界之外面。于界结之标石书此四字。自此表内为摄僧界也。
大相国寺
【佛学大辞典】
(杂名)在河南开封县治东北。齐天保六年建。初名建国。唐睿宗改为相国。宋至道二年重建。题寺额曰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又辽使入觐讫。翌日诣寺烧香。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相继重修。明末为河水淤没。清顺治时重建。乾隆时重修。赐额古汴名蓝。
(杂名)在河南开封县治东北。齐天保六年建。初名建国。唐睿宗改为相国。宋至道二年重建。题寺额曰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又辽使入觐讫。翌日诣寺烧香。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相继重修。明末为河水淤没。清顺治时重建。乾隆时重修。赐额古汴名蓝。
大相看
【佛学大辞典】
(仪式)禅家接见阖山之大众,谓之大相看。敕修清规月分须知曰:「十月初一日,方丈大相看。」
(仪式)禅家接见阖山之大众,谓之大相看。敕修清规月分须知曰:「十月初一日,方丈大相看。」
大乘法相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大乘破相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术语)圭峰所立五教之一。(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大海十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疏四十四曰:「华严经中以大海十相,譬十地菩萨修行: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馀水入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
(名数)华严经疏四十四曰:「华严经中以大海十相,譬十地菩萨修行: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馀水入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
大黑天供相应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以白米为相应物。如圣天供之浴油。念诵时以白米浴之,一咒为一度。相传是大黑天为炽盛光佛顶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为舍利之当体,最相应也。二以盐为最上之供物。常供盐一杯。
(术语)一以白米为相应物。如圣天供之浴油。念诵时以白米浴之,一咒为一度。相传是大黑天为炽盛光佛顶舍利法之本源。故以白米为舍利之当体,最相应也。二以盐为最上之供物。常供盐一杯。
大云无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大总相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真如之实体也。真如广大,该收一切,故云大,一味平等,离差别之相,故云总相为行者之轨范,故云法,观智通游,故云门。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术语)谓真如之实体也。真如广大,该收一切,故云大,一味平等,离差别之相,故云总相为行者之轨范,故云法,观智通游,故云门。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尸罗庄严具相应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戒之一。
【三藏法数】
梵语尸罗,华言清凉。以能除破戒热恼故也。谓菩萨持戒,则能庄严一切所修善法,而具足一切诸相应戒也。(相应戒者,谓与戒法相应也。)
(术语)六种戒之一。
【三藏法数】
梵语尸罗,华言清凉。以能除破戒热恼故也。谓菩萨持戒,则能庄严一切所修善法,而具足一切诸相应戒也。(相应戒者,谓与戒法相应也。)
小四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随相。附随大四相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术语)又名随相。附随大四相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天台四相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圆顿戒相承,止观业相承,遮那业相承。达磨相承也。
(术语)谓圆顿戒相承,止观业相承,遮那业相承。达磨相承也。
天众五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衰)
(术语)(参见:五衰)
五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之衰相。经论所说不一。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佛本行集经五曰:「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俱舍论十说大小之五相曰:「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位水渧著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者衣染埃尘,二者花鬘萎悴,三者两腋汗出,四者臭气入身,五者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印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曼大钞一曰:「左手作拳,仰置脐,右手覆掌安脐上。」谓为金刚部之定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印之形相。如不动之印为刀剑之相,观音之印为莲华形等。
【佛学常见辞汇】
印的形象。
(术语)胎曼大钞一曰:「左手作拳,仰置脐,右手覆掌安脐上。」谓为金刚部之定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印之形相。如不动之印为刀剑之相,观音之印为莲华形等。
【佛学常见辞汇】
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