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7,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三昧月轮相
三品相好
三相
三相续
三密相应
三细相
三业相应
三种相
三种法相
三种教相
三轮相
三谛相即
三转十二行相
千辐轮相
佛类词典(续上)
三昧相应三昧月轮相
三品相好
三相
三相续
三密相应
三细相
三业相应
三种相
三种法相
三种教相
三轮相
三谛相即
三转十二行相
千辐轮相
三昧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密教使道理与事实适应也。深密钞四曰:「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应供白花,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相应,香等类之。」
(术语)谓密教使道理与事实适应也。深密钞四曰:「三昧相应者,谓若本尊作慈悲之容,或身白色,应供白花,名三昧相应。若献黄赤,名不相应,香等类之。」
三昧月轮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月轮三昧之相也。月轮三昧即月轮观也。佛菩萨之背光为此月轮观成就之标帜也。(参见:月轮三昧)
(术语)月轮三昧之相也。月轮三昧即月轮观也。佛菩萨之背光为此月轮观成就之标帜也。(参见:月轮三昧)
三品相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相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上品相好。如华严教主微尘数之相好是也。二中品相好。如观经所说弥陀八万四千之相好是也。三下品相好。如法华金光明经等教主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相好是也。见观经妙宗钞下。
(名数)(参见:相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上品相好。如华严教主微尘数之相好是也。二中品相好。如观经所说弥陀八万四千之相好是也。三下品相好。如法华金光明经等教主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相好是也。见观经妙宗钞下。
相好
【佛学大辞典】
(术语)Laks!ana Vyan^jana,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相者大相,好者更为庄严大相之小相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则相有三十二,好有八十。就报身而言,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之相与好。观无量寿经曰:「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又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法界次第下曰:「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辨好也。」辅行六曰:「相大庄严身,好小庄严身,若说大者则说小。」智度论二十九曰:「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具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馀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大乘义章二十末曰:「福状外彰,名之为相。又表内德亦名为相,姿媚可爱惬悦人情,说之为好。」
【佛学常见辞汇】
极好的相貌。一切菩萨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就要再修各种的相好,修了一百种福,才能成就一种相好,这是在佛前修的,要种得相好满足了,才可以成佛。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十二相 足平安,乃至肉顶髻。
八十种好 无见顶,乃至手足有德。
八音 极好、乃至不竭。
三念处 不忧、不喜、行舍。
(术语)Laks!ana Vyan^jana,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相者大相,好者更为庄严大相之小相也。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则相有三十二,好有八十。就报身而言,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之相与好。观无量寿经曰:「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又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法界次第下曰:「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辨好也。」辅行六曰:「相大庄严身,好小庄严身,若说大者则说小。」智度论二十九曰:「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具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馀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大乘义章二十末曰:「福状外彰,名之为相。又表内德亦名为相,姿媚可爱惬悦人情,说之为好。」
【佛学常见辞汇】
极好的相貌。一切菩萨修满了三大阿僧祇劫之后,就要再修各种的相好,修了一百种福,才能成就一种相好,这是在佛前修的,要种得相好满足了,才可以成佛。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十二相 足平安,乃至肉顶髻。
八十种好 无见顶,乃至手足有德。
八音 极好、乃至不竭。
三念处 不忧、不喜、行舍。
三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解脱相,言无生死之相也。二、离相,言无涅槃之相也。三、灭相,言生死涅槃之无相,其无相亦无。即非有非无之中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文句七上曰:「解脱相者,无生死相,离相者,无涅槃相,灭相者无相,亦无相。」又曰:三有为相。(参见:有)
【佛学常见辞汇】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
(名数)一、解脱相,言无生死之相也。二、离相,言无涅槃之相也。三、灭相,言生死涅槃之无相,其无相亦无。即非有非无之中道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文句七上曰:「解脱相者,无生死相,离相者,无涅槃相,灭相者无相,亦无相。」又曰:三有为相。(参见:有)
【佛学常见辞汇】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槃的相;灭相是无生死涅槃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
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学常见辞汇】
苦果的别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烦恼的意思。
【三藏法数】
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三相续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世界相续,由众生之有业而国土世界安立。二众生相续,五蕴法和合而众生存立。三业界相续,依善恶之业因。而苦乐之果报成立。说见楞严经四。
【佛学常见辞汇】
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界相续。世界相续是众生困惑不断造业,故其依报世界亦不断安立;众生相续是众生未断生死,其五蕴不断假合,故众生亦不断成立;业界相续是众生不断造业,故其恶业的苦报亦不断成立。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之相言之,所谓相续。而相续之种别亦有三:
一、世界相续 由众生之有业,而国土世界安立。
二、众生相续 由五阴法之和合,而众生存立。
三、业果相续 依善恶之业因,而苦乐之果报成立。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世界相续〕,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名世界。由众生于清净心体,一念不觉,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则摇动,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此之世界,同诸众生业力,依空安立而有成坏之劫,坏而复成,成而复坏,终始相续,无有断绝,故名世界相续。(空昧相形者,空即明也,昧即暗也。明暗互相,形影动摇不定,故有风轮生也。执持世界者,金水土三轮,皆为所载持也。明觉立坚者,一念妄明,坚执不移,故有金轮生也。保持国土者,谓金体贵重,故云保持。火光为变化性者,谓火能变生为熟,变腐为坚等。实(编者注:「实」疑是「宝」)明生润者,谓金能生水也。火光土蒸者,火性炎上,水性流下,如火蒸物,气汗流下,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如上所明,乃是三轮相生次第。若论诸轮持于世界,最下空轮,持于风轮,风轮持于水轮,水轮持于金轮,而不言土者,土与金同是坚性,故不言也。)
〔二、众生相续〕,谓五阴诸法,众共和合而生,名为众生。经云: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胎卵湿化,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生死死生,无有断绝,故名众生相续。(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者,众生皆由六根对于六尘,同造生死之业,故名同业。业相缠缚,故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死。化犹变化,谓生死也。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者,流,注也。谓识之流,爱则为种,神之纳想,则为胎也。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者,遘,遇也。谓男女交相遇会,情所发生,吸撮导引同业之类,而入胎也。更相变易者,四生受报,循业不定也。所有受业,逐其飞沉者,随其所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
〔三、业果相续〕,谓众生有杀盗淫三种之业,而受其果报,故名业果。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随业随报,无有穷尽,故名业果相续。(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二句,文义互见,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债,我还汝债。此杀盗二种业果也。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二句,亦应互见,如云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此淫欲业果也。)
(名数)一世界相续,由众生之有业而国土世界安立。二众生相续,五蕴法和合而众生存立。三业界相续,依善恶之业因。而苦乐之果报成立。说见楞严经四。
【佛学常见辞汇】
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界相续。世界相续是众生困惑不断造业,故其依报世界亦不断安立;众生相续是众生未断生死,其五蕴不断假合,故众生亦不断成立;业界相续是众生不断造业,故其恶业的苦报亦不断成立。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之相言之,所谓相续。而相续之种别亦有三:
一、世界相续 由众生之有业,而国土世界安立。
二、众生相续 由五阴法之和合,而众生存立。
三、业果相续 依善恶之业因,而苦乐之果报成立。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世界相续〕,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名世界。由众生于清净心体,一念不觉,而起妄明。妄明既立,空昧相形,形则摇动,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此之世界,同诸众生业力,依空安立而有成坏之劫,坏而复成,成而复坏,终始相续,无有断绝,故名世界相续。(空昧相形者,空即明也,昧即暗也。明暗互相,形影动摇不定,故有风轮生也。执持世界者,金水土三轮,皆为所载持也。明觉立坚者,一念妄明,坚执不移,故有金轮生也。保持国土者,谓金体贵重,故云保持。火光为变化性者,谓火能变生为熟,变腐为坚等。实(编者注:「实」疑是「宝」)明生润者,谓金能生水也。火光土蒸者,火性炎上,水性流下,如火蒸物,气汗流下,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如上所明,乃是三轮相生次第。若论诸轮持于世界,最下空轮,持于风轮,风轮持于水轮,水轮持于金轮,而不言土者,土与金同是坚性,故不言也。)
〔二、众生相续〕,谓五阴诸法,众共和合而生,名为众生。经云: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胎卵湿化,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生死死生,无有断绝,故名众生相续。(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者,众生皆由六根对于六尘,同造生死之业,故名同业。业相缠缚,故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死。化犹变化,谓生死也。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者,流,注也。谓识之流,爱则为种,神之纳想,则为胎也。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者,遘,遇也。谓男女交相遇会,情所发生,吸撮导引同业之类,而入胎也。更相变易者,四生受报,循业不定也。所有受业,逐其飞沉者,随其所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
〔三、业果相续〕,谓众生有杀盗淫三种之业,而受其果报,故名业果。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随业随报,无有穷尽,故名业果相续。(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二句,文义互见,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债,我还汝债。此杀盗二种业果也。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二句,亦应互见,如云我爱汝心,汝怜我色。此淫欲业果也。)
三密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术语)众生身语意之三密与法身佛之三密相应,融和而无隔历,父母所生之肉身,即为佛身也。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应。
三细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细)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术语)(参见:三细)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三业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往生要集上末曰:「礼拜门者,是即三业相应之身业也。」
【佛学常见辞汇】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矣。
(术语)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往生要集上末曰:「礼拜门者,是即三业相应之身业也。」
【佛学常见辞汇】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身口意一致无乖角也,如身为礼拜而意无敬重之念,则非三业相应矣。
三种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明列三种相:一、标相,如见烟知为火。二、形相,如长短方圆等之形状。三、体相,即体质。如火以热为体质。【又】智度论所说:一、假名相,世间一切事物及众生,由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然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于此假名起执取之相,故名为假名。二、法相,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为有,以慧眼观故,则见为无。众生迷故,于此等之法起执取之相,故名法相。三、无相相,离上之二相,但为无相有,众生迷故,于无相中起执取相,故名无相相。
【佛学常见辞汇】
1。标相、形相、体相。标相者,如见烟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长短方圆之形状是;体相者,体质也,如火以热为体质是。2。指智度论所说的假名相、法相、无相相。假名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假的;法相是诸法虽然假的,而幻相不无;无相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相。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发相〕,发即策发,谓心昏沉时,应用精进之行而策起之,故名发相。
〔二、制相〕,制即禁制,谓心掉动时,应用寂静之法而禁制之,故名制相。(掉者,举也。)
〔三、舍相〕,舍即舍置,谓心不沉不散调适之时,即舍前发、制二相,故名舍相。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假名相〕,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以众生,虽因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于此假名,起执取相,故名假名相。
〔二、法相〕,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是有;以慧眼观故,则见是无。众生迷故,于此等法,起执取相,故名法相。(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三、无相相〕,谓离上二相,但有无相。众生迷故,又于无相之中,起执取相,故名无相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标相〕,标即表也。谓如见烟,即知是火等,是名标相。
〔二、形相〕,形即形状。谓长短方圆等,是名形相。
〔三、体相〕,体即体质。谓如火以热为质相等,是名体相。
(名数)因明列三种相:一、标相,如见烟知为火。二、形相,如长短方圆等之形状。三、体相,即体质。如火以热为体质。【又】智度论所说:一、假名相,世间一切事物及众生,由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然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于此假名起执取之相,故名为假名。二、法相,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为有,以慧眼观故,则见为无。众生迷故,于此等之法起执取之相,故名法相。三、无相相,离上之二相,但为无相有,众生迷故,于无相中起执取相,故名无相相。
【佛学常见辞汇】
1。标相、形相、体相。标相者,如见烟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长短方圆之形状是;体相者,体质也,如火以热为体质是。2。指智度论所说的假名相、法相、无相相。假名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假的;法相是诸法虽然假的,而幻相不无;无相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相。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发相〕,发即策发,谓心昏沉时,应用精进之行而策起之,故名发相。
〔二、制相〕,制即禁制,谓心掉动时,应用寂静之法而禁制之,故名制相。(掉者,举也。)
〔三、舍相〕,舍即舍置,谓心不沉不散调适之时,即舍前发、制二相,故名舍相。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假名相〕,谓世间一切事物及以众生,虽因众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字,皆无自性,虚假不实。众生迷故,于此假名,起执取相,故名假名相。
〔二、法相〕,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是有;以慧眼观故,则见是无。众生迷故,于此等法,起执取相,故名法相。(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三、无相相〕,谓离上二相,但有无相。众生迷故,又于无相之中,起执取相,故名无相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标相〕,标即表也。谓如见烟,即知是火等,是名标相。
〔二、形相〕,形即形状。谓长短方圆等,是名形相。
〔三、体相〕,体即体质。谓如火以热为质相等,是名体相。
三种法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三性同。(参见:三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与三性同。(参见:三性)
(名数)与三性同。(参见:三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与三性同。(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三种教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南三诸家所通用之顿渐不定三教也。玄义十曰:「出异解者为十意,所谓南三北七,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
(术语)谓南三诸家所通用之顿渐不定三教也。玄义十曰:「出异解者为十意,所谓南三北七,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
三轮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就布施言,以施者受者与施物谓之三轮。此三轮之相存于意中,称为有相之三轮,而非真檀波罗蜜之行。灭此三轮,住于无心而行之施,为三轮清净之檀波罗蜜。金刚经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能断金刚经论上曰:「摄伏在三轮,于相心除遣。(中略)此显所舍之物及所施众并施者于此三处除著想心。」心地观经七曰:「三轮清净是檀那,以此修因德圆满。」
【佛学常见辞汇】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便是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蜜。
(名数)就布施言,以施者受者与施物谓之三轮。此三轮之相存于意中,称为有相之三轮,而非真檀波罗蜜之行。灭此三轮,住于无心而行之施,为三轮清净之檀波罗蜜。金刚经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能断金刚经论上曰:「摄伏在三轮,于相心除遣。(中略)此显所舍之物及所施众并施者于此三处除著想心。」心地观经七曰:「三轮清净是檀那,以此修因德圆满。」
【佛学常见辞汇】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便是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蜜。
三谛相即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天台圆教之空假中三谛圆融不二也。以简别于别教三谛之隔历。辅行一曰:「即者尔雅云合也,若据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名即,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名为即,即三而一,与合义异。」
(术语)谓天台圆教之空假中三谛圆融不二也。以简别于别教三谛之隔历。辅行一曰:「即者尔雅云合也,若据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名即,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名为即,即三而一,与合义异。」
三转十二行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转法轮)
(术语)(参见:三转法轮)
千辐轮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言佛之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也。是标驾御一切之法王相者。观无量寿经曰:「足下有千辐轮相。」
【三藏法数】
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言佛之足下有千辐轮之印纹也。是标驾御一切之法王相者。观无量寿经曰:「足下有千辐轮相。」
【三藏法数】
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