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29,分96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僧明瓒(别称 懒瓒、懒残 大明禅师 )
张垍(行第 四 )
李承宏( 广武郡王 )
萧华( 徐国公 )
张镐(字 从周 平原郡公、南阳郡公 )
杜鸿渐(字 之巽、子选 文宪 卫国公 )
颜真卿(字 清臣 世称 鲁公、颜鲁公 号 应方 鲁郡公、鲁国公 文忠 行第 十三 )
裴冕(字 章甫 冀国公 )
杜甫(字 子美 世称 老杜、杜老、杜少陵、少陵、杜陵、杜陵杰、杜浣花、杜陵老、杜陵翁、杜陵叟、杜陵野客、杜陵野老、杜陵遗老、杜陵风雨手、杜工部、杜二拾遗、诗宰相、浣花草堂、杜拾遗 行第 二 别称 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诗圣、襄阳杜甫 )
相里造
僧元崇( 王 )
于邵(字 相门、德门 别称 于卲 常山公 )
李泌(字 长源 邺侯、邺县侯 )
严郢(字 叔敖 )
其它辞典(续上)
陈希烈( 许国公、颍川郡开国公 )僧明瓒(别称 懒瓒、懒残 大明禅师 )
张垍(行第 四 )
李承宏( 广武郡王 )
萧华( 徐国公 )
张镐(字 从周 平原郡公、南阳郡公 )
杜鸿渐(字 之巽、子选 文宪 卫国公 )
颜真卿(字 清臣 世称 鲁公、颜鲁公 号 应方 鲁郡公、鲁国公 文忠 行第 十三 )
裴冕(字 章甫 冀国公 )
杜甫(字 子美 世称 老杜、杜老、杜少陵、少陵、杜陵、杜陵杰、杜浣花、杜陵老、杜陵翁、杜陵叟、杜陵野客、杜陵野老、杜陵遗老、杜陵风雨手、杜工部、杜二拾遗、诗宰相、浣花草堂、杜拾遗 行第 二 别称 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诗圣、襄阳杜甫 )
相里造
僧元崇( 王 )
于邵(字 相门、德门 别称 于卲 常山公 )
李泌(字 长源 邺侯、邺县侯 )
严郢(字 叔敖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 【介绍】: 唐宋州人。精玄学,工文章。玄宗开元中,于禁中讲《老》、《易》。累迁秘书少监。代张九龄专判集贤院事,玄宗凡有撰述,必由其助成之。迁门下侍郎。李林甫以其柔易,引为宰相。林甫死,杨国忠执政,素忌之,罢知政事。安史之乱,任伪中书令,后论罪赐死。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7 宋州(今河南商丘)人。进士及第,历仕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吏部郎中、侍御史兼内供奉。玄宗开元中进讲禁中,累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十九年(731)为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后迁门下侍郎,天宝五载(737)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拜左相,封许国公。十三载以太子太师罢知政事。禄山乱起,受伪命为中书令,肃宗至德二载(757)论罪当斩,赐死于大理寺。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三。《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
希烈。宋州人。开元中。常于禁中讲老易。累迁秘书少监。李林甫引为左相兼兵部尚书同知政事。封颍川郡开国公。杨国忠嫉之。罢知政事。守太子太师。禄山之乱。与张垍达奚珣同掌贼机衡。肃宗返正。赐死于家。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玄宗时禅僧。开元间至嵩山,师北宗僧普寂。后居衡山,性懒而食残,时称懒瓒,或懒残。然出言皆契佛理,时人或以为弥陀佛应身。天宝初,入南岳寺为执役僧。肃宗时,曾预言避居南岳之李泌将领取10年宰相,后果应验。卒谥大明禅师。《宋高僧传》卷一九、《祖堂集》卷三有传。《祖堂集》及《景德传灯录》卷三〇收其长篇歌行1首。北宋黄庭坚曾书此歌,明董其昌误断为王梵志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初谒嵩山普寂禅师。得心法。寻游衡山。执役南岳寺。历二十年。未尝言劳苦。遂隐居石廪峰。以极道趣。李泌方年少读书。嗜静僻。尝筑室其地。不甚远。夜闻梵呗音。且往见之。正值瓒发牛粪火出芋以啖。而泌拜于前。瓒徐指炉旁地曰。可席此。因分半芋以啖之。无复他语。刺史岁脩祀事岳祠下。而颓石碍行路。石甚钜。遣里胥挽除之。役数百人。瓒悯其骚动。悉谢去。稍举足蹴之。转石抵山下。声若雷震。虎害颇众。瓒独坐召一大虎前伏。出尺箠使衔之曰。宜为吾痛鞭诸所害人者。大虎去。虎暴由是遂绝。世率称神异。卒谥大明禅师。有所著歌词。载传镫录。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明瓒者。未知氏族生缘。初游方诣嵩山。普寂盛行禅法。瓒往从焉。然则默證寂之心契。人罕推重。寻于衡岩闲居。众僧营作我则晏如。纵被诋诃殊无愧耻。时目之懒瓒也。一说伊僧差越等夷。或随众斋餐。或以瓦釜煮土而食。云是弥陀佛应身。未知何證验之。一云好食僧之残食。故残也(残上声呼)或随逐之则时出言语皆契佛理。事迹难知。天宝初至南岳寺执役。尽专一寺之上。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也。如是经二十年。相国邺公李泌。避崔李之害隐南岳。而潜察瓒所为。曰非常人也。听其中宵梵呗响彻山谷。李公情颇知音能辩休戚。谓瓒曰。经音悽怆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自赞而拜瓒。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李愈加郑重。唯拜而已。瓒正发牛粪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跪捧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李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路极严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蹬道为大石所拦。乃以数牛縻绊而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无他术。瓒曰。奚用如许繁为。我始去之。众皆大笑。瓒遂履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若震雷。山路既开。众僧礼而踊跃。一郡呼为至圣。太守奉如神明。瓒悄然乃怀去意。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瓒曰。授我一小箠为尔驱除。众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遂与之荆梃。皆蹑后以观之。出门见一虎衔之而去。瓒既去矣。虎亦绝踪矣。李邺公于天宝末肃宗北巡至灵武即位。遣使访召。会泌自嵩颖奔赴行在所。帝喜用之俾掌枢务权逾宰相判广平王府司马事。肃宗曰。卿为朕师友。今父子三人资卿道义。寻为崔圆李辅国害其能。泌惧乞游衡岳。诏许之。绝粒数年。遂见瓒焉。后终居相位。一如瓒之悬记矣。敕谥大明禅师。塔存岳中云。神僧传·卷第七
懒残者。唐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退食即收所馀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时邺侯李沙寺中读书。察懒残所为曰非凡物也。听其中宵梵唱响彻山林。李公情颇知音能辨休戚。谓懒残经音先悽惋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通名而拜。懒残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李公愈加谨敬。唯拜而已。懒残正拨牛粪火出。芋啖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取。所啖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尽食而谢。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公又拜而退。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甚严。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磴道为大石所栏。乃以十牛縻绊以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物力竭而石愈固。更无他途可以修事。懒残曰。不假人力我试去之。众皆大笑以为狂人。懒残曰。何必见嗤。试可乃已。寺僧笑而许之。遂履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若震雷。山路既开。寺僧皆罗拜。一郡皆呼至圣。刺史奉之如神。懒残悄然乃怀去意。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懒残曰。授我箠为尔尽驱除之。众皆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遂与之荆挺。皆蹑而观之。才出门见一虎啣之而去。懒残既去虎亦绝踪。后李公果十年为相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其先范阳人,世居河东,后徙洛阳。张说次子。尚玄宗女齐国公主。玄宗特恩宠,许于禁中置内宅,侍为文章。玄宗尝谓垍堪为宰相,以是为杨国忠所忌,伺机进谗,出为卢溪司马,旋召还为太常卿。安禄山乱,与兄张均并受伪命为相。未几,卒。一说乱平后长流岭南。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四,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张说次子。尚玄宗女宁亲公主,拜附马都尉,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太常少卿入翰林院为学士。天宝四载(745)授兵部侍郎,转太常卿。安史乱起,垍受伪命为宰相,死于贼中。生平散见新、旧《唐书·张说传》,《大唐新语》卷九、《翰林院故事》。垍掌纶诰多年,与杜甫有交往。《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3? 【介绍】: 唐宗室。章怀太子李贤孙,李守礼子。初封广武郡王,历秘书员外监、宗正卿同正员。代宗广德元年吐蕃入京师,天子如陕,吐蕃宰相立承宏为帝,吐蕃退,诏放华州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萧嵩子。玄宗天宝末为兵部侍郎。安禄山乱,陷于叛军,伪署魏州刺史。郭子仪攻安庆绪于相州,华欲以魏为应,事泄被执。崔光远收魏州,破械出华。朝廷正授华为魏州刺史。后归京,仍以任伪官贬为试秘书少监。历尚书右丞、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肃宗上元初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宦官李辅国用事,求为宰相,华拒之,遂结怨。后辅国以矫诏罢为礼部尚书,贬峡州司马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4? 籍贯不详。萧嵩子。玄宗开元中历仕司勋郎中、给事中、工部侍郎。嵩卒,袭封徐国公。天宝末任兵部侍郎。禄山乱起陷贼,伪署魏州。魏人美其惠政,朝廷乃正授魏州刺史。及归京,仍以污贼自请降试秘书少监,寻迁尚书右丞,擢河中尹,充河中晋绛节度使。上元二年(761)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宝应元年(762)忤李辅国,辅国矫命罢相,贬峡州员外司马,后量移江州刺史。代宗广德中卒于任所。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刘长卿《祭萧相公文》。《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华。太子太师嵩子。天宝末嗣爵。官兵部侍郎。禄山之乱陷贼。伪署魏州刺史。贼平。以污伪命降试秘书少监。稍迁尚书右丞。擢河中晋绛节度使。上元元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肃宗寝疾。李辅国矫诏罢为礼部尚书。贬硖州员外司马。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4 【介绍】: 唐博州人,字从周。玄宗天宝末为侍御史。肃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镇汴州,遭谗毁罢相。代宗时起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封平原郡公。镐由布衣为宰相,居身廉洁,人咸推重。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镐字从周。博州人。天宝末拜左拾遗。历侍御史。肃宗即位。擢谏议大夫。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兼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诸军事。封南阳郡公。罢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代宗初更封平原郡公。授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广德二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69 【介绍】: 唐濮州濮阳人,字之巽。杜鹏举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初为朔方判官。安禄山乱起,太子按军平凉,未知所适。鸿渐遣使力劝太子至灵武,又与裴冕等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中外之望。肃宗立,累迁河西节度使。两京平,又节度荆南。久之,召为尚书右丞、太常卿,充礼仪使,综正泰、建二陵制度。代宗广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旰据成都,命以宰相往镇抚之。鸿渐性畏怯,畏杀戮,既至,惮旰雄武,礼遇之,反委以政。寻复入辅政,进门下侍郎。卒谥文宪。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69 字之巽,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累至朔方度支副使。天宝十五载(756)迎肃宗至灵武,劝进皇位,迁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寻转武部侍郎。累历河西、荆南节度使,太常卿等,封卫国公。代宗广德二年(764)拜相。大历元年(766)兼山南、剑南副元帅等,入川平崔旰之乱,二年表让节制于旰,返京仍知政事。三年兼东都留守,四年十一月卒,谥文宪。生平见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句。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四
鸿渐字子选。濮州濮阳人。第进士。解褐延王府参军。安思顺表为朔方判官。安禄山乱。从肃宗至灵武。授兵部郎中。累除河西节度使。两京平。徙荆南。封卫国公。广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剑南东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入朝进门下侍郎。大历四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尉。谥文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员外郎。为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以直不容,屡贬官。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谥文忠。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有集及《韵海镜源》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传《颜鲁公集》15卷,为留元刚所辑。《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德二载(757)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与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德宗立,改大子少师。时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李希烈陷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0 【介绍】: 唐河中河东人,字章甫。玄宗天宝初,以门荫为渭南县尉。御史中丞王鉷赏识之,累迁殿中侍御史。及鉷为李林甫所诬害,冕独上奏为鉷辩解。鉷死,又为敛葬,由是知名。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为行军司马,累迁员外郎中。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方盛,玄宗入蜀,为御史中丞。从太子李亨至灵武,与杜鸿渐等劝太子即位,迁中书侍郎,进为宰相。建言卖官爵,度僧道,收赀充军费。旋罢知政事,为尚书右仆射。代宗大历中,元载为宰相,以曾受冕荐拔,引为同列。性侈靡,自制巾子工甚,人争效之,号“仆射巾”。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八
冕字章甫。河中河东人。以荫再调渭南尉。历殿中侍御史。为河西节度使行军司马。元宗入蜀。诏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拜冕御史中丞兼左庶子副之。肃宗即位。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尚书右仆射。两京平。封冀国公。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大历中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卒赠太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审言,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2年,作诗430多首。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之小舟中。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仅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全唐诗》编诗十九卷。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十三载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禄山陷京师。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上元二年。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本事诗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杜甫传赞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诚可信云。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师拟之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后山诗话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岁寒堂诗话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岁寒堂诗话
子美诗奄有古今。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苕溪渔隐丛话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沧浪诗话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唐诗品汇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丹铅总录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艺圃撷馀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诗薮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诗薮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唐诗镜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丽超逸。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唐音癸签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池北偶谈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杜诗详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茧斋诗谈》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茧斋诗谈》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茧斋诗谈》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瓯北诗话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三唐诗品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72 【介绍】: 唐魏州冠氏人。相里玄奖曾孙。代宗永泰元年为户部郎中。时宦官鱼朝恩用事,造抗辞直言,无降屈之色,为时所称。大历中,改礼部郎中。出为杭州刺史。官至河南少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3—777 【介绍】: 唐僧。琅邪临沂人,俗姓王。住金陵钟山。玄宗开元末从瓦官寺璿禅师受法。肃宗至德初游南北诸灵胜,于辋川别业遇王维、萧昕,抗论佛法,钩深索隐。居钟山二十年卒。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王氏。其先琅邪临沂人。自晋丞相始兴文献公之子。荟居勾容。遂世占其籍焉。 崇幼孤立。志夷简。年十五。捐谢尘累。从陶许游。然独以其至理未融。乃复究心竺典。研微探赜。妙绝名谓。吴越缁素。举餐德风。采访使润州刺史平阳公齐映。闻其行业。虚伫久之。会恩制度人。贡以充赋。开元之季。咨受心要于瓦棺寺。璿禅师。自是声闻益以远矣。金陵诸德。钦渴尤甚。请移配栖霞寺。至德初。杖锡游京师。时右丞王公维。方治别业于辋川。与舍人萧公昕相往来。焚香啜茗。酬唱般若。曾不知天下之治乱。主上之安危也。崇入终南。偶过之。抗论弥日。王萧叹曰。佛法政自有人。俄而涉河洛。陟嵩少。所在辄邀请住持。崇亟引去。无留意。东历天台四明。遐观胜槩。搜抉殆尽。如是数年。而后归老钟山。亦其首丘之仁欤。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顺风稽首。访求宗要。并徇道俗志。屈主寺事。阅二十年。栋宇新好。既而退处高顶。四方学侣。辐凑。十二年八月二日。示疾而卒。寿六十五。越八日。葬于摄山之阳。弟子等共树丰碑。以纪化迹于寺之门首焉。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元崇。俗姓王氏。琅琊临沂人也。晋丕相始兴文献公子荟之后。自南朝沦废世居句容。祖祢已来非贤即哲。崇幼而孤秀嶷若断山。心喻芙蕖形同玉洁。风尘不杂立志夷简。时年十五奉道辞家。负笈洞天餐霞卧云。师范陶许精研妙句独證微隐。乃恐至理未融解脱方阻。因归心释典大畅佛乘。三教齐驱遘心世表。于是声振吴越缁素异焉。采访使润州刺史齐平阳公。闻其行业虚伫久之。适会恩制度人。裒充举首。以开元末年因从瓦官寺璿禅师。咨受心要。日夜匪懈无忘请益。璿公乃揣骨千里骏足可知。因授深法。崇灵台虚彻可舍百神。心鉴高悬尘无私隐。既而声价光远物望所知。金陵诸德请移所配栖霞寺。春秋逾纪服勤道务。彝伦有叙时众是瞻。至德初并谢绝人事。杖锡去郡历于上京。遍奉明师栖心闲境。罕交俗流。遂入终南经卫藏至白鹿上蓝田。于辋川得右丞王公维之别业。松生石上水流松下。王公焚香静室与崇相遇神交中断。于时天地未泰豺狼构患。朝贤国宝或在薖轴起居。萧舍人昕与右丞诸公。并硕学雄才尊儒重道。偶兹一会抗论弥日。钩深索隐襟期许与。王萧叹曰。佛法有人不宜轻议也矣。及言旋河洛。登陟嵩少怀达磨之旨要。得华严之会归。声价渐高衣冠羡仰。京师名德咸请住持。志在无为翛然不顾。乃放浪人世追踪道流。考盘灵踪。遂东适吴越。天台四明清心养素。数年之后遐想钟山。飞锡旧居考以云房。道俗咸喜玉反山辉。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雅好禅寂。及属县行春。顺风稽首咨请道要。益加师礼矣。时道俗以为。此寺灵胜游憩者多。监主护持须选名德。佥议无以易禅师者。崇频告辞恳苦。众咸再三。事不获已顺受弥缝其间。总二十年。藉四方之财。因道化之力。栾栌云构丹雘日新。盖存乎无为无所不为者也。功成身退安禅高顶。前后学徒讵可胜计。至大历十二年。示疾言归。不加药饵。八月二日卒于山院。春秋六十有五。临终命门人无令封树。弟子如泉澄添等奉全师教。以其月八日瘗于摄山之阳。依岩为窟累石不磨不砻。遵遗诰也。崇身长六尺。仪表端肃望之俨然。即之生畏。意密情恕心和行高。天姿龙象生此岐嶷。享龄非永惜哉。弟子等共建丰碑以纪化迹。树于寺之门首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相门,一作德门。玄宗天宝末登进士第,补崇文馆校书郎。出为巴州刺史。历迁谏议大夫、知制诰、礼部侍郎,朝廷大典册必出其手。擢三司使,治薛邕狱,失德宗旨,贬桂州刺史。复为太子宾客,与陆贽不睦,出为杭州刺史。久疾求告,贬衢州别驾,徙江州。卒年八十一。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6?—796? 字相门,一作德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登进士第,书判超绝,授校书郎。累佐使府,入为起居郎,迁比部郎中。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出为巴州刺史。十四年任谏议大夫兼知制诰,德宗建中元年(780)迁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二年知贡举,四月贬桂州长史。贞元元年(785)入为原王傅,迁太子宾客,袭常山公。八年贬衢州别驾,约卒于十二年。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三
邵字相门。京兆万年人。天宝末进士。授崇文馆校书郎。累迁兵部郎中。拜谏议大夫知制诰。再迁礼部侍郎。贞元初除太子宾客。出为杭州刺史。以疾请告。贬衢州别驾。移江州。卒年八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2—789 【介绍】: 唐辽东襄平人,字长源。魏柱国李弼六世孙,徙居京兆。少聪颖,及长,博涉经史,善属文,尤工诗。常游嵩、华、终南山,慕神仙不死术。天宝间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厚之,为杨国忠所疾。肃宗即位,入议国事,出陪舆辇,悉与谋议,为李辅国所疾,去隐衡山。代宗立,出为楚州、杭州刺史。德宗时,拜中书侍中、同平章事。出入中禁,事四君,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有谠直之风,好谈神仙诡道。封邺侯,卒赠太子太傅。有文集二十卷。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2—789 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天宝中诣阙上书,召待诏翰林。至德元载(756)赴灵武谒肃宗,顾问国事,权逾宰相。历仕代宗、德宗。贞元三年(787)拜相,累封邺县侯。五年卒。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清杨希闵有《李邺侯年谱》。李泌7岁能文,为张九龄所知。梁肃称其“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全唐诗》存李泌诗4首,又断句6句,《全唐诗续拾》补断句3句。唐诗汇评
李泌(722-789),字长源,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七岁能文。天宝中,玄宗召讲《老子》,待诏翰林。因赋诗讥刺杨国忠等,诏斥置蕲春郡。肃宗即位灵武,参预军国大政,拜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二京收复,归隐衡山。代宗朝,召还,为澧、杭二州刺史。朱泚之乱,德宗奔奉天,召泌为左散骑常侍。乱平,为陕虢观察使。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封邺县侯,半。有《李泌集》二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四首,或句三。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八
泌字长源。其先辽东襄平人。徙居京兆。天宝中自嵩山上书。召见。待诏翰林。为东宫供奉。肃宗北巡至灵武。泌奔赴行在。授银青光禄大夫。掌枢务。判元帅广平王军司马事。拜中书令。乞隐衡山。代宗立。召为翰林学士。德宗在奉天。授左散骑常侍。贞元三年拜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五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 【介绍】: 唐华州华阴人,字叔敖。登进士第,为江陵吕諲判官。方士申泰芝得幸于肃宗,郢言其左道,流建州。代宗初,召为监察御史。以李栖筠荐,拜河南尹。大历末,进拜京兆尹。明持法令,疾恶抚穷,敢诛杀,号称职。德宗时,为宰相杨炎恶,阴讽御史劾之,削兼御史中丞,后以事罢为大理卿。炎罢,卢杞引郢为御史大夫,共谋炎罪。天下以郢挟宰相报仇为不宜。然杞忌郢才,因事出郢为费州刺史,岁余卒。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郢字叔敖。华州华阴人。第进士。补太常协律郎。代宗初为监察御史。累拜河南尹。大历末进拜京兆尹。罢为大理卿。迁御史大夫。出为费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