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67,分232页显示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174  175  176  17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无相无相三昧
无相无相解脱门
无异相似过类
无漏实相
智相
智相三昧
智净相
等流相续
观众生三十相
众生相
众生相续
琰魔王苦乐二相
结界五相
诈现异相
贴相
无相无相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无相无相解脱门。
无相无相解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重三解脱门之第二。(参见:三三昧)中重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无异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四过之一。立论者论法所用之同品,敌者无理分别,攻击为非同品是异品之过误也。
无漏实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实相之理体,无垢清净。故曰无漏。法华经序品曰:「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
智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慧之相貌。谓佛之光明也。佛之光明,为佛智显于外之相貌也。净土论注下曰:「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又】起信论所说六尘相之一。于三细中第三境界相,起妄心智用,而分别可爱不可爱之境也。
【佛学常见辞汇】
智慧的相状,亦即佛的光明,因佛的光明是佛智显现于外的相状。
【三藏法数】
谓依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相。(境界相,即三细中之现相也。)
智相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真实智慧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得此三昧,见一切诸三昧中,有真实禅慧相。
【佛学常见辞汇】
生真实智慧的三昧。
智净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思议业相之对。依法力熏习而如实修行,破生灭相,现不生灭,破无明不觉,显现法身之相也。即本觉之随染者还于本净之相也。
【三藏法数】
谓依真如内熏之力,及教法外熏之力,如实修行,满足方便,破识心生灭之相,成纯净圆常之智,是名智净相。
等流相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类者不变更其性质而相续为一类也。
观众生三十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维摩居士依文殊菩萨之问:说三十种之众生观:一如见幻师所现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二如智者见水中月。三如于镜中见其面像。四如热时炎。五如呼声响。六如空中云。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坚。十如电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阴。十三如第七情。十四如十三入。十五如十九界。十六如无色界色。十七如燋谷芽。十八如须陀洹身见。十九如阿那含入胎。二十如阿罗汉三毒。二十一如得忍菩萨以贪恚毁禁。二十二如佛烦恼习。二十三如盲者见色。二十四如入灭尽定出入息。二十五如空中鸟迹。二十六如石女儿。二十七如化人烦恼。二十八如梦所见已寤。二十九如灭度者受身。三十如无烟火。
众生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我人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佛学常见辞汇】
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三藏法数】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證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三藏法数】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三藏法数】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众生相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相续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相续之一。(参见:三相续)
【三藏法数】
谓五阴诸法,众共和合而生,名为众生。经云:同业相缠,合离成化,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胎卵湿化,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生死死生,无有断绝,故名众生相续。(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者,众生皆由六根对于六尘,同造生死之业,故名同业。业相缠缚,故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死。化犹变化,谓生死也。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者,流,注也。谓识之流,爱则为种,神之纳想,则为胎也。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者,遘,遇也。谓男女交相遇会,情所发生,吸撮导引同业之类,而入胎也。更相变易者,四生受报,循业不定也。所有受业,逐其飞沉者,随其所受业报,或升或沉,无定趣也。)
琰魔王苦乐二相
【佛学大辞典】
(传说)阎罗王宫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现出。时有大狱卒,捉王使卧热铁上。以铁钩开口,以洋铜灌之,全身无不燋烂。受此苦已,复与诸众生相娱乐,与诸大臣眷属同受福乐。见长阿含经十九地狱品,三界义。
结界五相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界之形相有五种:一方相,二圆相,三鼓形相,四半月相,五三角相。各以天然之山水或木石等为其界标。见善见论十七、三藏法数二十四。
诈现异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邪命)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邪命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五种: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二、自说功能,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四、高声现威,大言庄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见智度论十九。
贴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田相之袈裟云缦衣,为令缦衣作田相,于衣上贴附条数,是曰贴相。释氏要览上曰:「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著缦条衣,不许著入聚落,应于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于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