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67,分232页显示  上一页  166  167  168  169  170  172  173  174  17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理智相应
细四相
教相
教相门
教相三意
教相判释
执取相
执相应染
云门药病相治
善相婆罗门
菩提心离相论
黑衣宰相
无生相似过类
无见顶相
相应独头二无明
理智相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理,与證此之智慧相应也。
细四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住、异、灭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教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观二门之一。谓分别教义也。如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乃至真言之显密二教十住心是也。玄义一上曰:「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参见:教观)
【佛学常见辞汇】
分别判断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是。
教相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观心门而立。同于教观之「教」。(参见:教观)
教相三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之说教,有异于其他诸经之三意:一根性融不融相,法华说法之时,众生之根性,一味而无差别,而其以前则众生有二乘三乘之差别。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由释尊思化道始,说至其愿意满足终者,惟限于法华经。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释尊与其弟子,非但为一时之关系,实从久远之古,已为师弟也。
教相判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教判)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教判)
教判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相判释之略。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华严之五教等,判决释迦一代之教义者。所谓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是也。(参见:五时教及三时教)
【佛学常见辞汇】
教相判释的简称。判决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华严的五教等是。
执取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粗相之一。(参见:六粗)
【三藏法数】
谓依前相续缘念苦乐等境,心起著故,是名执取相。
执相应染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六染心之一。
云门药病相治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见碧岩八十七则,种电钞九。
善相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人名)相悉达太子之人名。即阿私仙也。
菩提心离相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龙树菩萨造,赵宋施护译。达蕴处界等之诸相唯心所说,成就第一义空,是菩提心之离相也。
黑衣宰相
【佛学大辞典】
(人名)僧慧琳,南北朝时,得幸于宋文帝,与闻政治,故有此称。佛祖通载八曰:「时有僧慧琳者,以才学得幸于帝,与决政事。时号黑衣宰相。」梁僧传七、道润传有附传。
无生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四过之一。已生之因,虽成立宗,而就未生之因,谓不能成立宗之过也。例如对于所谓「声无常」,谓声发后固成立宗,而未发时,无其体故,不得云无常之过是也。
无见顶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观佛经三曰:「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观无量寿经曰:「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同天台疏曰:「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楞严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相应独头二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独头无明,又云不共无明。俱舍论唯识论谓无明与其馀贪等五大惑共起为相应无明,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又云不共无明。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至于六粗与馀惑相应而起为相应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