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67,分232页显示  上一页  165  166  167  168  169  171  172  173  17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梵汉相对钞
毫相
毫相一分
寂灭相
寂静相应真言
异相
四种相承
顶相
阴藏相
清净觉相
净土变相
现色不相应染
现相
现量相违
经疏与现图相违
梵汉相对钞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卷,遍明和尚寂真著。见诸宗章疏录。未见现本。
毫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中之白毫相也。(参见:白毫)
白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眉间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大般若三十一曰:「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踰珂雪等,是三十一。」嘉祥法华义疏三曰:「智度论出小乘人解白毫相云:舒之即长五尺,卷之即如旋螺。观佛三昧经云:为太子时长五尺,树下时长一丈四尺五寸,成道时一丈五尺。舒之表里有清彻白净光明,置之便失净光而卷缩在两眉之间。经或言: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或言:如天白宝。」佛说实经,放白毫之光者,表理之显明与白净。且表其法为诸教之源也。法华经序品曰:「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嘉祥法华义疏二曰:「白毫者表理显明称白,教无纤隐为毫。」探玄记三曰:「眉间表中道一乘法也,白毫表无流證道白净法也。又白为众色本,故表此一乘为诸教源也。」
毫相一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后之比丘浴于如来白毫相之一分德而衣食有馀云。佛藏经下曰:「舍利弗,如来灭后,白毫相中,百千亿分,其中一分,供养舍利及诸弟子。舍利弗,设使一切世间人皆共出家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寂灭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之相离一切之相,谓之寂灭相。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智度论八十七曰:「涅槃即是寂灭相。」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的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云寂灭相。智度论说:「涅槃即是寂灭相。」
寂静相应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扇底迦法相应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若真言中有纳磨(是归命意),莎缚诃等字,当知是修三摩地寂静相应真言也。」要略念诵经曰:「所谓初安唵字,后称所方言莎缚诃名扇底诃也。」此中纳磨与唵之相违,胎藏界为纳磨,金刚界为唵。
异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之一。(参见:有为)
【佛学常见辞汇】
四相之一。(参见:四相)
【三藏法数】
谓真如平等之理,随染净缘显现一切差别之相,故名异相。
【三藏法数】
谓少则颜红体润,老则发白面皱,是为异相(皱,侧救切)。
【三藏法数】
谓一念之心,初后不同,是为异相。
【三藏法数】
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四种相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梵王相承。又云南天相承。劫初成时,摩醯首罗(又云商羯罗天,初禅之梵天也)与毗被剑和合而生一字,名婆蓝摩Brahma。彼有四面而说四韦陀。后面所说为阿闼婆陀Atharvaveda。即声明也。后人更造六论以释四韦陀,其一名毗伽罗论,释后面所说之阿闼婆陀,而辨声明之法。婆蓝摩又云造书天。有三兄弟,造三行之书,梵王造左行之梵书,伽娄仙人造右行之伽书,季弟仓颉作下行之篆书。所云梵王之所说者,根本四十七言。字记所谓南天相承摩醯首罗文字是也。二龙宫相承,又云中天相承。释尊灭后七百年中龙树入海探得大乘所传字记。所谓中天兼以龙宫文字是也。三释迦相承,前引诸经中,除大日经金刚顶经外之经说是也。四大日相承,即大日经金刚顶经所说,金刚萨埵之结集者是也。见悉昙藏一。
顶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顶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见,故名无见顶相。三十三相之一。大法炬陀罗尼经曰:「如来顶相,肉髻圆满,一切人天所不能见。」涅槃经曰:「无有能见我顶相者。」【又】禅家谓祖师之半身肖像云顶相,尊之而拟于如来之无见顶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的头顶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见,故名无见顶相,为三十二相之一。
阴藏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阴藏)。
清净觉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本觉之真相也,正觉之体离染污,故云清净。圆觉经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本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佛学常见辞汇】
正觉的真相。正觉的理体诸染污,故云清净。
净土变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变者动也,图画不动,而画极乐种种之动相,故云变相。或曰变者变现之义,图净土种种之相而令变现,故名变相。乐邦文类曰:「李翰林白。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曰:图金创端,绘银设像。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七宝香华,光映黄金之地。清风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乐,咸说动作。」
现色不相应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五识中之现识,三细中之现相也。现识为现一切之色像即境界之相者,故名现色。生境界之相,犹为微细之根本无明分际,而未与心王心所相应而起(惟为心王),故名不相应染。
【三藏法数】
现色者,谓依根本无明熏动净心,令现境界之相,虽现境界之相,而根本无明最极微细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故名不相应染,即是三细中第三现相也。(根本无明者,谓其能生见、思等惑也。心王者,即第八识也。心所者,受想行也。三细者,业相、转相、现相也。)
现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说三细之一。三细中自第二之转相现一切境界之相者。于论谓之境界相,义记谓之现相,五识中之现识,六染心中之现色不相应染也。起信论曰:「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相妄现。」
现量相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宗法九过之一。即相违于现量所得之事实而立宗之过失也。如立宗而说声非所闻,声所闻之法,为与耳识同起之意识(五俱之意识也),现量所證知,若谓声非所闻,则与此现量之證知相违,故名现量相违。见因明大疏中本。
经疏与现图相违
【佛学大辞典】
(杂语)现图置释迦于第二院,经轨置于第三院。是经轨依大日经具缘品所云:「次往第二院,东方初门中画释迦牟尼。」之文。然据阿阇梨之说,则若依自内向外之次第,文殊院应为第二重,释迦院(合外金刚部)应为第三重。今释迦院为第二者,是示大智大悲次第故也。故作此曼陀罗,先作中胎并第一重。是为大日内證之智德故也。次越第二重而作第三重之释迦院,是为大日外用之悲德故也。即大智大悲不二之次第也。次还作第二重之文殊院等,是兼悲智具二利故也。然则经文之第二院,依法门次第,释迦作第二番故云第二院,文殊作第三番故云第三院。是但为治慢法之人,特安密语耳。大日经疏五曰:「次往第二院画释迦牟尼。阿阇梨云:此中第二是隐密语耳,若从中向外当以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三院,今则以毗庐遮那法门眷属为第一,释迦牟尼眷属为第二。诸菩萨在悲智之间,上求下化故为第三。所以如此互文者,此是如来密藏,为防诸慢法人不从师受者变乱经文,故须口传相付也。」同十二曰:「前曼荼罗中,云第二院置释迦,第三院文殊师利。此文互也。由下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则是第三重也。」又云:现图之苏悉地院,不载于经轨者,诸师合之于虚空藏院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