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67,分232页显示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170  171  172  17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真如寂灭相
真多摩尼毫相印
真金色相
真相
起业相
涅槃相
破相宗
破相教
破相三昧
秘密相经
师子频申此丘尼德相十一喻
能见相
能见心不相应染
梵音相
梵音深远相
真如寂灭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体离一切之妄染,谓之寂灭相。是十真如之无染真如也。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的本体清静而无妄染,故云寂灭相。
真多摩尼毫相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又云如来毫相印。以左手作拳,置之眉间也。见大日经密印品。
真金色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参见: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具名三十二大人相。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总为大人之相也。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是为天竺国人相说。智度论八十八曰:「随此间阎浮提中天竺国人所好,则为现三十二相。天竺国中人于今故治肩膊,令厚大头上皆有结为好,如人相中说,五处长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轮若莲华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辐轮、纤长指、鼻高好、舌广长而薄,如是等皆胜于先所贵,故起恭敬心。」佛感此相者,由于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藏法数四十八谓:一、足安平相,足里无凹处者。二、千辐轮相,足下有轮形者。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细长者。四、手足柔软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者。六、足跟满足相,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八、腨如鹿王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九、手过膝相,手长过膝者。十、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也。十一、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软滑者。十七、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也。十八、两腋满相,腋下充满者。十九、身如狮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狮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二十一、肩圆满相,两肩圆满而丰腴者。二十二、四十齿相,具足四十齿者。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而坚密者。二十四、四牙白净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两颊隆满如狮子之颊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者。二十八、梵音深远相,梵者清净之义,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睛之色如绀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此三十二相依法界次第,法界次第依智度论八十八。其他智度论四,涅槃经二十八,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载,皆大同小异。无量义经曰:「一毫相如月旋,二净眼如明镜,三唇,四额广,五狮子臆,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绀青,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万字,二十九腋,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亦出优婆夷净行出门经修学品。与诸本大体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或转轮圣王之内德,表彰于身相者有三十二。(参见:三字部三十二相)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足安平相 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
二、千辐轮相 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三、手指纤长相 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馀人也。
四、手足柔软相 谓手足极妙柔软,胜馀身分也。
五、手足缦网相 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
六、足跟满足相 跟,足踵也,谓足之踵,圆满是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 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
八、腨如鹿王相 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九、手过膝相 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
十、马阴藏相 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
十一、身纵广相 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 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 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 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肤细滑相 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处平满相 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十八、两腋满相 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
十九、身如师子相 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 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
二十一、肩圆满相 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
二十二、四十齿相 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 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 谓四齿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
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 谓两车隆满,如师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广长舌相 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 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 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精色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 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
三十二、顶肉髻相 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
真相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本来面目也。洛阳伽蓝记曰:「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李绅诗曰:「真相有无因色界。」
【俗语佛源】
犹言本来面目。《洛阳伽蓝记·修梵寺》:「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俗用以指事物的真实情况。如:真相毕露,真相大白。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文贤)
起业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惑造种种之业也。六粗相之一。见起信论。
【佛学常见辞汇】
六粗相之一,即依惑而造作种种的业。
【三藏法数】
谓依前名字,执取生著,造种种业,是名起业相。
涅槃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化身佛八相之一。世尊入灭之相也。佛八十年间教化众生,化缘既尽,于中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边沙罗双树之间,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毕,头北面西,右胁而卧,逆顺入于四禅定四空定及灭尽定,又超越入于诸禅定,终于第四禅定入灭。时二月十五日之中夜也。尔时四边双树开白花,如白鹤群居,即以转轮王之荼毗式,移于金棺,诸大力士奉金棺,七匝拘尸那城至荼毗所。过七日。时积大栴檀,投香烛,欲烧之,而火不燃。阿楼驮言:是待迦叶之至也。时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知如来涅槃,欲拜如来之最后,更经七日,诣荼毗所。如来自金棺出双足使见之。于是诸大力士投以七宝大炬,亦悉殄灭。迦叶言人天炬火。何得荼毗如来之宝棺?尔时如来以大悲力自入火光三昧,由心胸中火踊出棺外,渐渐荼毗,至七日,香楼宝楼焚尽。八国诸王竞欲取舍利,既兴兵,既而徒卢那(香姓)婆罗门以舍利分于诸王,各起塔供养之(后分涅槃经小乘大般涅槃经)。四教仪七曰:「于第四禅中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度,唯留舍利为人天福用,身智俱灭,入无馀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化身佛八相之一,亦即世尊入灭的相状。世尊住世八十年,其中说法四十五年,到处随缘教化众生,化缘尽了,便在中印度的拘尸那拉城跋提河岸沙罗双树间,说完大般涅槃经后,便头北面西,右胁而卧,最后入灭。
【佛学常见辞汇】
佛于娑罗双树间头北面西右胁而卧进入涅槃的相状。
【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度人已竟,将入涅槃。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卧七宝床。其林忽然变白,犹如白鹤。尔时佛受纯陀长者最后供已,与文殊师利等言:诸善男子,但当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于中夜而入涅槃。诸天人等,以千端缠裹其身,七宝为棺,盛满香油,积诸香木,以火焚之。收取舍利,以为八分,起塔供养,是名涅槃相。(梵语拘尸那,华言角城,其城三角故也。梵语娑罗,华言坚固,谓冬夏不改色也。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八分者,拘尸城一分、波肩罗婆国一分、师伽那婆国一分、阿勒遮国一分、毗耨国一分、毗离国一分、遮罗迦罗国一分、摩伽陀国一分也。)
破相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永明所立三宗之第二。又净影所立四宗之第三。(参见:四宗)。又慧远所立四宗之第二。(参见:四宗)
【三藏法数】
谓此宗一向说凡圣染净之法,一切皆空,本无所有;设见一法过涅槃者,亦如梦如幻。彼且本不立真,何况于妄?真妄名相,一切俱无,故名破相宗。(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净影所立之四宗。(参见:宗)。又,因明之宗法有四种,谓之四宗:一遍所许宗,如言眼见色,彼此两宗皆共许者。二先承禀宗,如佛弟子向佛弟子立诸法皆空,鸺鹠弟子相对立有实我。三傍凭义宗,如立声为无常,欲傍凭显无我之义者。四不顾论宗,除前三宗,随立者所乐,所欲建立,更无所顾。其中不可立前三者,何则?第一宗立已成,先已共许,何须建立。第二宗同宗之人相对立先承之义,亦是立已成。第三宗非言陈之所诤,言陈外之别义,不得立为正论,假令许之,于因必犯差别相违之过,唯第四之显宗可以为宗,此以立者之意所乐故也。见因明大疏上。【又】齐大衍寺昙隐,于其教判立四宗:一萨婆多部,雪山部等为因缘宗(又立性宗)。二经量部,成实论等为假名宗(又破性宗)。三般若经为不真宗(又破相宗)。四涅槃经,华严经为真宗(又显实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通大小乘而判其宗旨者,有二种,一北齐大衍所立,一净影所立,名异义同也。今为便于解释计,先述净影。一立性宗,是小乘中之浅者。说诸法各有体性者。但其说皆由因缘而生,与外道之立自然性者不同。如发智,六足,俱舍等诸论所说,萨婆多宗是也。二破性宗,是小乘之深者。说诸法为因缘生虚假无性者。与前宗立法之自性者不同。但尚许法之假相。如土木之城,为因缘生,无实性,亦非无假城,是观因缘之相而破自性,如成实宗是也。三破相宗,是大乘之浅者。说诸法如阳炎,自性空前宗虚假之相亦无,譬如人远见阳炎以为水,近见则不唯无自性,并水相亦无,是观法之空性而破相也。四显实宗,是大乘之深者,说诸法在妄故,妄想无体,起必依真,真是如来藏,此真性缘起而成生死涅槃为真之缘起故,无不真实者。此中前二宗经同论异,经同者,四阿含经也,论别者,如前所言。后二者,经论皆同一也(案三论之嘉祥及明之智旭亦大乘一味之见也),见大乘义章一。次述大衍之四宗,一因缘宗,立因缘生色心之实法者,即前之立法宗也。二假名宗,立诸法无实性,仅有假名者,即前之破性宗也。三不真宗,立诸法自性空,假相亦空,如阳炎之无自性,亦非无相者。是尽空理而未显真性,故名不真宗。即前之破相宗也。四真宗,说真如法性之随缘而成诸法者。即前之显实宗也。见五教章上之二。
破相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具名大乘破相教,(参见:三教)
三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破相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观一切诸法,悉如幻梦,不见一法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破相三昧,得是三昧,不见一切法相,何况诸三昧相?即是无相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不见一切法相,何况于诸三昧之相,是名破相三昧。
秘密相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赵宋施护译。世尊住于一切如来三昧界中,金刚手菩萨请问要略之修法。佛为说之。
师子频申此丘尼德相十一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二十四参见师子频申比丘尼,端坐于一切诸宝树下大师子座上,思惟其德相,举十一喻。见唐华严经六十七。
能见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细之一。又九相之一。(参见:三细条及九相)
能见心不相应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染心之一。
【三藏法数】
能见心者,谓根本无明动,故能令心有所见,虽令心有所见,而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故名不相应染,即是三细中第二转相也。
梵音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远相是也。(参见:前)
【佛学常见辞汇】
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远相。
梵音深远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梵音相。(参见:梵音)
【三藏法数】
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梵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法华经序品曰:「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法华文句曰:「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号为梵音。」华严经曰:「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畅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长阿含五阇尼沙经曰:「时梵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三十二曰:「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又】(仪式)音韵屈曲升降,歌颂佛,讽咏法者,云梵音。又曰梵呗,呗匿。以闻者得净信,而佛听之,在世中铃声比丘,呗声第一。(参见:呗比丘)。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是为东土梵呗之始。【又】单称读经之声为梵音。
【佛学常见辞汇】
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彻、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读经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