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副
相称;相符。 汉 王充 论衡·案书:“薄厚不相胜,华实不相副,则怒而降祸。” 宋 苏轼 《与侄孙元老书》之二:“姪孙近来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於适用,乃佳。”金史·选举志四:“旧制,每季到部求仕人,识字者试以书判,不识字者问以疑难三事;体察言行相副者。”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五》:“不过所谓奔流社的‘执事者’,其实并无和这种一堂皇名号相副的大人物。”
《漢語大詞典》:言行相副
见“ 言行相符 ”。
《漢語大詞典》: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刘孝仪令》:“言行相符,始终如一。”《魏书·李彪传》:“臣时见其所行,信谓言行相符,忠清内发。”亦作“ 言行相副 ”。《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宋 邢昺 疏:“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
《國語辭典》:名实相副(名實相副)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ù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汉。曹操 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明史。卷一六四。黄泽传》:「科举所以求贤,必名实相副,非徒誇多而已。」也作「名实俱副」、「名实相符」、「名实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