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4,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辗转
升华
直入
心印
写生
近因
径入
私淑
内降
伏阙
顿悟
直抵
中诏
中旨
叩阍
《國語辭典》:辗转(輾轉)  拼音:zhǎn zhuǎn
1.翻来覆去睡不著觉。汉。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唐。白居易〈长恨歌〉:「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也作「展转」。
2.曲折、间接。如:「这消息是辗转得知的。」也作「展转」。
《國語辭典》:升华(昇華)  拼音:shēng huá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而不经由液态的现象。固态物质所受压力小于三相点压力时,受热可升华。如常压下的樟脑丸即能升华。
2.比喻事物的境界提升。如:「唯有勇敢的面对现实,方能将对生活的不满升华为生命的动力。」
《漢語大詞典》:升荣(升榮)
晋升官位,臻于荣华之境。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 保定 二年,册拜 滎阳郡君 。序戚升荣,从夫有秩。” 唐 武平一 《加命杜审言表》:“升荣粉署,擢秀兰臺。”
《国语辞典》:直入  拼音:zhí rù
直接进入。《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门,张让、段圭迎出。」
《國語辭典》:心印  拼音:xīn yìn
1.禅师所證悟的境界。《五灯会元。卷一七。黄龙悟心禅师》:「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
2.拆字术。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气韵非师》:「且如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
《國語辭典》:写生(寫生)  拼音:xiě shēng
1.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
2.中国画中对花果、草木、禽兽、山水等的绘画,称为「写生」。
《國語辭典》:写照(寫照)  拼音:xiě zhào
1.摹画人像。《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2.泛指一切事象的描写。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是田园生活的最佳写照。」
《國語辭典》:近因  拼音:jìn yīn
与结果有直接关系的原因。
《国语辞典》:径入(径入)  拼音:jìng rù
直接进入。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四折:「正是自家门首,不免径入。」也作「径入」。
《國語辭典》:私淑  拼音:sī shú
未亲受业而宗仰其学,并以之为榜样,作为学习的对象。语出《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漢語大詞典》:内降
谓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先是僧官有闕,多因权要请謁内降补人,臺諫累有论列。 仁宗 因著令:‘僧官有闕,命两街各选一人,较艺而补。’”
《漢語大詞典》:伏阙(伏闕)
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书右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臣再以微诚,伏闕请命。” 宋 陆游 《跋临汝志》:“﹝ 欧阳澈 ﹞ 建炎 初伏闕上书,论大臣误国。” 康有为 《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诗:“ 辽 、 臺 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车多。”
《國語辭典》:顿悟(頓悟)  拼音: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漢語大詞典》:直抵
一直到达;直接到达。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欲游天下,道 九原 ,直抵 甘泉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由 猛拱 、 猛养 可捣其 木梳 之老巢,由 木梳 至 阿瓦 又皆陆行,步骑可直抵城下。”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小河水流环绕 镇筸 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 辰河 ,直抵 洞庭 。”
《漢語大詞典》:中诏(中詔)
宫中直接发出的帝王亲笔诏令。后汉书·陈蕃传:“宦官由此疾 蕃 弥甚,选举奏议,輒以中詔谴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中詔所施,或存好问。”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先赐中詔敕之。” 胡三省 注:“詔自中出,不经门下者,谓之中詔,今之手詔是也。”
《國語辭典》:中旨  拼音:zhōng zhǐ
1.皇帝的谕旨。唐。罗隐 使者诗:「使者衔中旨,崎岖万里行。」《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乃诏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献赋。」也称为「中诏」。
2.唐、宋以后,不经中书门下而由内廷直接发出的敕谕。《宣和遗事。前集》:「贯由此恃功,稍专军政,选置将吏,皆取中旨,不复关朝廷矣。」《明史。卷一七九。邹智传》:「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國語辭典》:叩阍(叩閽)  拼音:kòu hūn
阍,皇宫门。叩阍指吏民趋宫门陈诉冤屈。《资治通鉴。卷二五八。唐纪七十四。昭宗大顺元年》:「不然,方且轻骑叩阍。顿首丹陛,诉奸回于陛下之扆坐,纳制敕于先帝之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