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4,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87 88 89 90 下一页
目连所问经
目机铢两
百目
因陀罗尼罗目多
光目女
有部目得迦
名目
伊帝目多伽
伊提目多伽
足目
快目王
快目王施眼
金刚怒目
陀罗尼门诸部要目
佛类词典(续上)
目连问经目连所问经
目机铢两
百目
因陀罗尼罗目多
光目女
有部目得迦
名目
伊帝目多伽
伊提目多伽
足目
快目王
快目王施眼
金刚怒目
陀罗尼门诸部要目
目连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犯戒罪轻重经之异名。
(经名)犯戒罪轻重经之异名。
目连所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为目连问经之新译,问答犯戒之罪报者,犯戒罪轻重经之异译。然安乐集上,乐邦文类一,往生要集上末等,举此经名引无眼人无耳人之语,检经无此文,按大周刊定疑经目录有摩诃目连经一卷。即此本欤。但当世之藏,皆削疑经,故无由检之。引用疑经,诸师之例甚多。(参见:伪经)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为目连问经之新译,问答犯戒之罪报者,犯戒罪轻重经之异译。然安乐集上,乐邦文类一,往生要集上末等,举此经名引无眼人无耳人之语,检经无此文,按大周刊定疑经目录有摩诃目连经一卷。即此本欤。但当世之藏,皆削疑经,故无由检之。引用疑经,诸师之例甚多。(参见:伪经)
目机铢两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见而分铢两之微,言人之机敏也。碧岩第一则垂示曰:「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方语曰:「一见即知轻重。」
(杂语)一见而分铢两之微,言人之机敏也。碧岩第一则垂示曰:「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方语曰:「一见即知轻重。」
百目
【佛学大辞典】
(物名)土制之灯笼也,多穿小孔,故曰百目。毗奈耶杂事十三曰:「苾刍夏月然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中略)应作百目瓶。苾刍不知云何应作。佛言:令瓦师作如灯笼形,傍边多穿小孔。」
(物名)土制之灯笼也,多穿小孔,故曰百目。毗奈耶杂事十三曰:「苾刍夏月然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中略)应作百目瓶。苾刍不知云何应作。佛言:令瓦师作如灯笼形,傍边多穿小孔。」
因陀罗尼罗目多
【佛学大辞典】
(杂名)Indranilamukta%,又作因陀尼罗,因陀罗尼罗,帝释之青珠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言因陀罗尼罗目多,是帝释宝,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或解云:帝释所居处,波利质多罗树下地,是其宝故,名帝释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宝为珠也。」慧苑音义下曰:「因陀罗尼罗,因陀罗,此云帝也,主也。尼罗,青也。宝中最尊第一,故曰青主也。」智度论十曰:「因陀尼罗,天青珠也。」
(杂名)Indranilamukta%,又作因陀尼罗,因陀罗尼罗,帝释之青珠也。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梵言因陀罗尼罗目多,是帝释宝,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或解云:帝释所居处,波利质多罗树下地,是其宝故,名帝释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宝为珠也。」慧苑音义下曰:「因陀罗尼罗,因陀罗,此云帝也,主也。尼罗,青也。宝中最尊第一,故曰青主也。」智度论十曰:「因陀尼罗,天青珠也。」
光目女
【佛学大辞典】
(菩萨)地藏菩萨久远之昔曾为女子名光目。时于其母亡日供养一罗汉,知母堕在恶趣,发大誓愿言:我自今救拔一切众生,一切尽成佛后,我方成正觉,依此大誓愿,得救拔母之罪报。故菩萨今不成佛也。见地藏本愿经上。
(菩萨)地藏菩萨久远之昔曾为女子名光目。时于其母亡日供养一罗汉,知母堕在恶趣,发大誓愿言:我自今救拔一切众生,一切尽成佛后,我方成正觉,依此大誓愿,得救拔母之罪报。故菩萨今不成佛也。见地藏本愿经上。
有部目得迦
【佛学大辞典】
(经名)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之略称。
(经名)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之略称。
名目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门之名称数目也。又,集其名目之书,名为名目。
(术语)法门之名称数目也。又,集其名目之书,名为名目。
伊帝目多伽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十二部经)
(经名)(参见:十二部经)
伊提目多伽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十二部经)
(经名)(参见:十二部经)
足目
【佛学大辞典】
(人名)Aks!apada,初说因明之仙人名。因明前记曰:「足目者相传两释:一云:目者多,目者慧,以多起慧名为足目。二云:足脚也,足下有目名为足目。」入正理门论曰:「如是过类,足目所说。」
(人名)Aks!apada,初说因明之仙人名。因明前记曰:「足目者相传两释:一云:目者多,目者慧,以多起慧名为足目。二云:足脚也,足下有目名为足目。」入正理门论曰:「如是过类,足目所说。」
快目王
【佛学大辞典】
(人名)贤愚经六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城,名富迦罗跋。时有国王,名须提罗,此言快目。所以名之为快目者,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彻视墙壁四十里,以是故立字号曰快目。」梵Sudhira。
(人名)贤愚经六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城,名富迦罗跋。时有国王,名须提罗,此言快目。所以名之为快目者,其目明净,清妙无比,彻视墙壁四十里,以是故立字号曰快目。」梵Sudhira。
快目王施眼
【佛学大辞典】
(传说)快目王以仁慈治世,行布施,修佛道。敌国之王闻之,使盲目婆罗门来乞王眼。王喜,剜两眼著掌中,立誓曰:我以此眼用于布施,誓求佛道,若审当成佛道,则此婆罗门得我此眼,即当用视。作此誓已,以眼安婆罗门眼眶中,寻得用视。时天帝来问王曰:汝今剜眼苦痛如是,有悔恨瞋恚不?王言不悔。因誓曰:我剜眼而施,无悔恨意,用求佛道,会当得成,审不虚者,使我两眼平复如故。王誓讫,两眼平完,明净彻视,倍胜于前。见贤愚经六,快目王眼施缘品。
(传说)快目王以仁慈治世,行布施,修佛道。敌国之王闻之,使盲目婆罗门来乞王眼。王喜,剜两眼著掌中,立誓曰:我以此眼用于布施,誓求佛道,若审当成佛道,则此婆罗门得我此眼,即当用视。作此誓已,以眼安婆罗门眼眶中,寻得用视。时天帝来问王曰:汝今剜眼苦痛如是,有悔恨瞋恚不?王言不悔。因誓曰:我剜眼而施,无悔恨意,用求佛道,会当得成,审不虚者,使我两眼平复如故。王誓讫,两眼平完,明净彻视,倍胜于前。见贤愚经六,快目王眼施缘品。
金刚怒目
【佛学大辞典】
(杂语)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何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俗语佛源】
形容面目威严,令人生畏。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式,向我大喝一声。」金刚是佛寺山门的守护神,左右各一。金刚头戴宝冠,裸上身,作愤怒相。左金刚张口,高举金刚杵;右金刚闭口,平托金刚杵。金刚又称「密迹金刚」。相传密迹金刚原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后归属托塔天王之下,成为护法神。(见《大宝积经》卷八。)关于金刚怒目的意义,见宋·庞世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怒)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李明权)
(杂语)薛道衡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何为低眉?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俗语佛源】
形容面目威严,令人生畏。如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式,向我大喝一声。」金刚是佛寺山门的守护神,左右各一。金刚头戴宝冠,裸上身,作愤怒相。左金刚张口,高举金刚杵;右金刚闭口,平托金刚杵。金刚又称「密迹金刚」。相传密迹金刚原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后归属托塔天王之下,成为护法神。(见《大宝积经》卷八。)关于金刚怒目的意义,见宋·庞世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怒)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李明权)
陀罗尼门诸部要目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略名诸部要目。就真言诸部而列其要义。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略名诸部要目。就真言诸部而列其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