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盟辞(盟辭)
即盟文。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盟辞大意是 唐 南诏 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关系, 南诏 不与 吐蕃 私下交通。”参见“ 盟文 ”。
分類:六章
《漢語大詞典》:盟文
盟誓的文辞。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蜀 闻 权 践阼,遣使重申前好。 综 为盟文,文义甚美。” 郭沫若 《侯马盟书试探》:“古时莅盟,除总序外,人各具一盟书,盟文相同,而人名各异,不是把所有莅盟者之名字写在一通盟文之上。”
分類:盟誓文辞
《漢語大詞典》:盟盘(盟盤,盟槃)
亦作“ 盟槃 ”。古代行盟礼时盛牲血的器皿。 汉 王充 论衡·验符:“金玉神寳,故出诡异。金物色先为酒罇,后为盟盘,动行入渊,岂不怪哉!” 金 元好问 《蛟龙引》:“尚方未入 朱云 请,盟槃合与 毛生 俱。”
分類:器皿
《漢語大詞典》:盟兄
指结拜弟兄中年长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 赵啸存 ﹞席中与 伯芬 十分投契,便商量要换帖…… 啸存 年长,做了盟兄, 伯芬 年少,做了盟弟。” 徐铸成 《杜月笙正传》十一:“每次到 上海 , 戴 必和这位盟兄亲密聚首。”
《國語辭典》:同盟国(同盟國)  拼音:tóng méng guó
1.缔结同盟条约或参加某一同盟条约的国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奥、义三国同盟,称为「同盟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中,联合对抗德、日、义三轴心国的国家,包括中、美、英、法、苏等国。
《漢語大詞典》:诏盟(詔盟)
祷告盟誓。 唐 柳宗元 《祭纛文》:“ 汉 宗 蚩尤 ,亦作灵旗。既类既禡,指于有罪,北面詔盟,抗侯以射。”
分類:祷告盟誓
《漢語大詞典》:改盟
改订盟约。左传·文公三年:“ 晋 人惧其无礼於公也,请改盟。”左传·定公八年:“ 晋 人请改盟,弗许。”
《骈字类编》:二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齐师侵我西鄙讨是二盟也
《漢語大詞典》:辟盟
谓开诚心,歃血立盟。周礼·夏官·戎右:“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赞牛耳桃茢。” 郑玄 注:“将歃血者,先执其器,为众陈其载辞,使心皆开辟也。”一说,谓开敦盖后歃血为盟。 孙诒让 正义:“窃谓敦有盖,歃血时必先开其盖而后盟,是为辟盟。”
《國語辭典》:盟邦  拼音:méng bāng
互结同盟条约的国家。也称为「盟国」。如:「邻近国家为和平计,缔结为盟邦。」
分類:盟国
《國語辭典》:盟军(盟軍)  拼音:méng jūn
缔结同盟国家的联合军队。如:「盟军决定从西海岸登陆以袭击敌军。」
《漢語大詞典》:盟缘(盟緣)
婚盟的缘分。《再生缘》第一回:“才子佳人偕伉儷,多应前世有盟缘。”
分類:缘分
《國語辭典》:齧臂盟  拼音:niè bì méng
咬臂出血以表示坚定的决心或极为诚信的盟约。语本《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用以指男女私订的婚约。如:「他们虽曾有过齧臂盟,但因战乱而分离,始终无法结成连理。」
《國語辭典》:齧臂  拼音:niè bì
1.咬手臂。《魏书。卷五九。刘昶传》:「虽在公堂,诸王每侮弄之,或戾手齧臂,至于痛伤,笑呼之声,闻于御听。」
2.自咬手臂以示决心的坚定。参见「齧臂盟」条。唐。骆宾王 上廉使启:「虽噬指思归,空轸倚闾之望。而齧臂求仕,非图高盖之荣。」
《漢語大詞典》:尸盟
主持盟会。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叔向 谓 赵孟 曰:‘诸侯归 晋 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 杜预 注:“尸,主也。”周礼·天官·玉府“若合诸侯” 汉 郑玄 注:“珠槃以盛牛耳,尸盟者执之。”
分類:主持盟会
《漢語大詞典》:解盟
解除盟约。《汉书·匈奴传下》:“ 昌 猛 擅以 汉国 世世子孙与夷狄诅盟,令单于得以恶言上告于天,羞国家,伤威重,不可得行。宜遣使往告祠天,与解盟。”
分類:解除盟约
《漢語大詞典》:僧盟
僧众会盟。 唐 白居易 《如信大师功德幢记》:“自 建中 讫 长庆 ,凡九迁大寺居,十补大德位,蒞法会,主僧盟者二十二年。”
分類:僧众会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