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39
典故
9
词典
205
其它
25
共239,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国际联盟
关税同盟
海誓山盟
海上之盟
海约山盟
不结盟国家
不结盟运动
兵盟
澶渊之盟
钗盒盟
百岁之盟
喋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
城下之盟
弃好背盟
《國語辭典》:
国际联盟(國際聯盟)
拼音:
guó jì lián mé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等倡议,于西元一九二○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目的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持世界和平。一九四六年该组织解散,由联合国承继其任务。简称为「国联」。
分類:
第一次
世界大战
后建
建立
国际
组织
《漢語大詞典》:
关税同盟
通过缔结协定,成员国间货物流通免除或基本免除关税的国家集团。有完全的关税同盟和不完全的关税同盟两种,前者订有共同税则、将关税国境合而为一,后者没有订立对外共同税则、只是互相免征关税。
分類:
缔结
协定
成员
货物
物流
流通
免除
关税
国家
家集
《國語辭典》:
海誓山盟
拼音:
hǎi shì shān méng
强调誓盟的坚久不变。参见「山盟海誓」条。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二折:「想则想于咱不志诚,空说下碜磕磕海誓山盟。」
分類:
誓言
言和
盟约
如山
永恒
《漢語大詞典》:
海上之盟
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宋朝于1118年和1120年两次遣使渡海赴金,约定:双方联合攻辽,灭辽后,宋收回后晋以后割弃给辽的燕、云诸府州,并将每年给辽的岁币给金国。
分類:
联合
盟约
宋朝
年和
两次
遣使
渡海
《漢語大詞典》:
海约山盟(海約山盟)
见“ 海誓山盟 ”。
《國語辭典》:
海誓山盟
拼音:
hǎi shì shān méng
强调誓盟的坚久不变。参见「山盟海誓」条。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二折:「想则想于咱不志诚,空说下碜磕磕海誓山盟。」
分類:
誓言
言和
盟约
如山
永恒
《高级汉语词典》:
不结盟国家
拼音:
bù jié méng guó jiā
指执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政策,参加不结盟会议的国家
《国语辞典》:
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
拼音:
bù jié méng yùn dòng
冷战时期成立的松散国际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埃及、南斯拉夫等新兴国家领袖提出不结盟主义,对外采行中立主义,拒绝加入西方集团与共产集团,其目的是为增加第三世界与西方、共产两集团抗衡的力量,于西元一九六一年九月召开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虽已失去原有目标,但仍持续运作;西元二○一二年时举行第十六次不结盟运动高峰会时,有一百二十国代表团参与。
分类:
冷战
成立
松散
国际
组织
二次
次世
世界大战
《漢語大詞典》:
兵盟
军事结盟。 郑观应
《盛世危言·交涉》
:“其公使俱称全权,可以专制交涉兵盟之政。”
分類:
军事
结盟
《國語辭典》:
澶渊之盟(澶淵之盟)
拼音:
chán yuān zhī méng
宋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宋战胜辽国,并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
分類:
契丹
订立
和约
南下
深入
《漢語大詞典》:
钗盒盟(釵盒盟)
传说中 唐明皇 与 杨贵妃 定情之盟约。见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
分類:
唐明皇
杨贵妃
定情
盟约
《漢語大詞典》:
百岁之盟(百歲之盟)
同“ 百年之约 ”。 清
李渔
《意中缘·先订》
:“他要与小娘子订百岁之盟,不知可肯相许。”
《漢語大詞典》:
喋盟
谓歃血盟誓。 汉
刘向
《
说苑·权谋
》
:“ 赵简子 使 成何 涉他 与 卫灵公 盟於 鄟泽 , 灵公 未喋盟。”
分類:
歃血
血盟
盟誓
《漢語大詞典》: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南亚地区性国际组织。1967年8月在泰国曼谷成立。成员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越南为观察员。宗旨是,协调东盟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关系,把东盟建设成和平、自由的中立区和经济集团,在军事上建立双边或多边协作。
分類:
东南亚
地区
国际
组织
泰国
成立
《國語辭典》:
城下之盟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和约。语出《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后用以比喻战败屈服的意思。唐。杨炎〈大唐河西平北圣德颂。序〉:「二月乙丑,皇帝以五命之服诏太仆崔称总中权,专上将,誓军前之士,却城下之盟。」《东周列国志》第五五回:「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
分類:
敌人
被迫
签订
屈辱
接受
条约
盟约
《漢語大詞典》:
弃好背盟(棄好背盟)
抛弃友好,违背盟誓。
《左传·襄公十八年》
:“ 齐环 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
分類:
抛弃
友好
违背
背盟
盟誓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