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2,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佛类词典(续上)
盗髻珠
护不盗戒五神
二种偷盗报
戒盗身缚
不偷盗戒
不盗配智
戒盗见

不偷盗
偷盗果报
息盗贼想
其它辞典
盗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蹠一作蹠。春秋时鲁国人。鲁大夫柳下惠之弟。相传尝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后称为盗蹠。一说蹠为黄帝时大盗名。以柳下惠弟横行天下,故以盗蹠称之。
盗髻珠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法显记曰:「僧尼罗国王,以金等身,而铸佛像。髻装宝珠,有盗者以梯取之,像渐高而不及,盗叹佛不救众生,像俯首而与之。后市人擒盗,盗言其事,视像尚俯,王重赎其珠而更装之。」
护不盗戒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十五神)
【三藏法数】
一、坻摩阿毗婆驮,护持戒人出入往来,使得安宁;二、阿修输婆罗陀,护持戒人所啖饮食,悉使甘香;三、婆罗摩亶雄雌,护持戒人睡梦平安,觉寤欢悦;四、婆罗门地鞞哆,护持戒人不为蛊毒所中;五、邪摩呼哆耶舍,护持戒人,不为雾露之毒所害。
二十五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持五戒,则常有二十五之善神拥护其身。见灌顶经一,法苑珠林八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种偷盗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贫穷〕,贫穷者,谓因前世盗他财物,令彼空乏,故感今生自亦贫穷也。
〔二、不得自在〕,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戒盗身缚
【三藏法数】
戒盗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又取以进行,复名戒取。如外道诸戒是也。由此邪戒,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戒盗身缚。
不偷盗戒
【三藏法数】
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不盗配智
【三藏法数】
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戒盗见
【三藏法数】
(亦名见取),谓不知如来正戒,而于邪戒中妄自分别,取以进行,如牛狗等戒,执取为实。得少功德,自以为足。私窃邪计,不修正因,是为戒盗见。(牛狗戒者,谓外道计前世从牛狗中来,即以食草啖秽为戒,而修苦行也。)
【三藏法数】
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不偷盗
【三藏法数】
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也。自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
【三藏法数】
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偷盗果报
【三藏法数】
谓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是名偷盗果报。
息盗贼想
【三藏法数】
谓月盛满之时,一切幽暗,无不朗耀,盗贼窃取之想,自然屏息。犹如来说法,令诸众生,破无明暗,一切烦恼皆不复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