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盐商(鹽商)  拼音:yán shāng
经营盐业的商人。旧时盐商纳税于官,而取得盐引,专卖盐于引地之内。至民国二十年,乃决定取销专卖制,听任人民自由买卖。《儒林外史》第四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漢語大詞典》:引商
指 明 清 二代缴纳引税后取得地区专卖权的盐商。清史稿·食货志四:“引商有专卖域,谓之引地。”
《國語辭典》:盐客(鹽客)  拼音:yán kè
向政府申请专卖食盐的商人。《金瓶梅》第二五回:「来旺儿和吴主管二人,还有盐客王四峰,一千干事的银两,以此多著两个去。」
分類:盐商
《國語辭典》:盐商(鹽商)  拼音:yán shāng
经营盐业的商人。旧时盐商纳税于官,而取得盐引,专卖盐于引地之内。至民国二十年,乃决定取销专卖制,听任人民自由买卖。《儒林外史》第四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漢語大詞典》:盐贾(鹽賈)
见“ 盐价 ”。
盐商。 唐 刘禹锡 《贾客词》引:“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
分類:盐商
《漢語大詞典》:盐价(鹽價)
亦作“ 盐贾 ”。 盐的价格。《汉书·宣帝纪》:“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 颜师古 注:“贾读曰价。”新唐书·食货志四:“ 青 、 楚 、 海 、 沧 、 棣 、 杭 、 苏 等州,以盐价市轻货,亦输司农。”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请定盐价,每斤三十文。” 建南 《盐场》:“还有第四条,盐价须按市价增涨!”
分類:盐价价格
《漢語大詞典》:边商(邊商)
指边地的盐商。 明 弘治 以后,凡凭引行盐的盐商分边商、内商、水商三类。边商缴纳盐课,领取盐引,并照官定引价将引售与内商;内商专买边引,下场收盐上堆,并照官定盐价将盐售与水商;水商多是销岸商贩,专收内商食盐在指定引岸行销。 清 代,以上三种名目均废。但 四川 引盐运销 云南 、 贵州 两省的运商则仍称“边商”。明史·食货志四:“一人兼支数处,道远不及亲赴,边商輒贸引於近地富人。自是有边商、内商之分。” 清 顾炎武 《富平李君墓志铭》:“数传至君之曾祖讳 朝观 者,为边商,以任侠著 关中 。”
《漢語大詞典》:鹾商(鹺商)
盐商。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顾 虽鹺商子,而风韵详整。”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吴公雅谑:“﹝ 金棕亭 ﹞饮饌极丰,或有誚其过侈,类于鹺商。”
分類:盐商
《漢語大詞典》:鹾贾(鹺賈)
盐商。 唐 薛莹 《龙女传·郑德璘传》:“ 德璘 抵 江夏 ,将返 长沙 ,驻舟于 黄鹤楼 下,傍有鹺贾 韦生 者,乘巨舟,亦抵于 湘潭 。”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稗事数则:“后廿餘年, 花晓亭 侍御 杰 之劾鹺贾 查有圻 侵冒国课,人復以此语归之。”
分類:盐商
《漢語大詞典》:买盐(買鹽)
宋 代一种变相的收税制度。指盐商先上交现金,换取官府的盐引(运盐执照)。《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常赋之外,泛科名色,容或循习。讼牒不问大小轻重,或罚使输金,或抑使买盐。”
《漢語大詞典》:请引(請引)
旧时盐商要在某地经营盐业,必须缴纳某地的引(规定的单位重量)税方可请领营业执照,谓之“请引”。 宋 朱熹 《答陈漕论盐法书》:“诚能罢海仓及下四州诸县之买纳,而使客人请引,南自 漳 泉 ,北至 长溪 ,各从便路,径就埕户买盐兴贩,则引价可减,本钱可轻,而盐贱矣。”
《漢語大詞典》:盐钞法(鹽鈔法)
宋 代政府规定盐商凭钞运销食盐的制度。由政府发行盐钞,令商人付现,按钱领券。发券多少,视盐场产量而定。券中载明盐量及价格,商人持券至产地交验,领盐运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 张商英 ﹞於是大革弊事,改 京 ( 蔡京 )所铸当十大钱为当三以平泉货,復转般仓以罢直达,行盐钞法以通商旅。”
《漢語大詞典》:部帖
官署发给盐商的运盐执照。又称引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有部帖的盐商,叫做‘根窝’。有根窝的,每盐一引,他要抽银一两,运脚公用。”
《國語辭典》:引地  拼音:yǐn dì
盐商经营盐业的地区。《清史稿。卷一二三。食货志四》:「引商有专卖域,谓之引地。」
《漢語大詞典》:种盐(種鹽)
(1).制盐。 宋 王得臣 麈史卷下:“今 解梁 盛夏,以池水入畦,谓之种盐。”
(2).做盐商。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家资巨富,积祖 扬州 种盐。” 严敦易 注:“种盐,做盐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禄 废业不成,却精於商贾搉算之事。其父就带他去 山东 相帮种盐。”
分類:种盐盐商
《漢語大詞典》:正支
(1). 宋 制,盐商用现钱向官府购买盐钞,再以钞向盐场支盐,称为正支。参阅宋史·食货志下四
(2).封建宗族谱系以长房长子为正支,余为旁支。
《漢語大詞典》:匣上
清 代两 淮 盐商把公帐放在匣里,推举数人共同保管,叫公匣。因谓盐务组织里为匣上。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在家无聊,因运司 荀老先生 是京师旧交,特到 扬州 来望他一望,承他情荐在匣上,送了几百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