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8,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下一页
显益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藕益
布施十种利益
持戒十种利益
慈忍十种利益
精进十种利益
般若十种利益
多闻十种利益
讲经四益
四益──讲经四益
四摄利益
十种利益──布施十种利益
佛类词典(续上)
摄取光益显益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藕益
布施十种利益
持戒十种利益
慈忍十种利益
精进十种利益
般若十种利益
多闻十种利益
讲经四益
四益──讲经四益
四摄利益
十种利益──布施十种利益
摄取光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摄取念佛之众生,弥陀光明之利益也。
(术语)摄取念佛之众生,弥陀光明之利益也。
显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得佛菩萨之利益也。玄义七下曰:「此土他土弘经论其功德,观文但明冥利,不说显益。」
(术语)现得佛菩萨之利益也。玄义七下曰:「此土他土弘经论其功德,观文但明冥利,不说显益。」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香印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为五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得益分,第四王宫流通分,第五耆阇分。得益分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为五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得益分,第四王宫流通分,第五耆阇分。得益分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藕益
【佛学常见辞汇】
名智旭,与永明、莲池、憨山等为明末清初四大师。
名智旭,与永明、莲池、憨山等为明末清初四大师。
布施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持戒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持戒十种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满足智愿 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 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證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 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 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 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持戒十种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满足智愿 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 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證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 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 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 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慈忍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精进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
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 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 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花。以其出于淤泥,而不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花,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
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 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 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花。以其出于淤泥,而不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花,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般若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多闻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多闻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照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因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暗,而获清升之乐也。
十、不畏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多闻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照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因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暗,而获清升之乐也。
十、不畏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讲经四益
【佛学次第统编】
金光明经云讲经四益: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
一、国土吉祥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修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
二、辅臣和乐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所敬爱,安隐丰乐,随心所愿,皆得满足也。
三、国人富寿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沙门弟子,及国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寿命延长,富逸安乐,于诸福田,悉得修立也。
四、法师自利利他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其说经之人,一切时中,身心调适,诸人民众,增加守护,慈悲平等,心无伤害,亦令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也。
金光明经云讲经四益: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
一、国土吉祥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修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
二、辅臣和乐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所敬爱,安隐丰乐,随心所愿,皆得满足也。
三、国人富寿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沙门弟子,及国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寿命延长,富逸安乐,于诸福田,悉得修立也。
四、法师自利利他益 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其说经之人,一切时中,身心调适,诸人民众,增加守护,慈悲平等,心无伤害,亦令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也。
四益──讲经四益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
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
〔一、国土吉祥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脩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
〔二、辅臣和乐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所敬爱,安隐丰乐,随心所愿,皆得满足也。
〔三、国人富寿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沙门弟子及国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寿命延长,富逸安乐;于诸福田,悉得修立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四、法师自利利他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其说经之人,一切时中,身心调适;诸人民众,增加守护,慈悲平等,心无伤害;亦令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出金光明经)
经云:虚空藏菩萨、梵释天等白佛言:若诸国土,有能讲说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获四利益。
〔一、国土吉祥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者,国王军众,势力强盛,无诸怨敌,疾疫消除,寿命脩长,吉祥安乐,正法兴隆也。
〔二、辅臣和乐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辅相大臣,和悦无诤,王所敬爱,安隐丰乐,随心所愿,皆得满足也。
〔三、国人富寿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则沙门弟子及国邑人民修行正法,多所利益,寿命延长,富逸安乐;于诸福田,悉得修立也。(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四、法师自利利他益〕,谓若有国土,讲说此经,其说经之人,一切时中,身心调适;诸人民众,增加守护,慈悲平等,心无伤害;亦令一切众生,诚心皈仰,皆悉修习菩提之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摄利益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一、佛摄利益〕,谓佛摄持众生,令其常得亲近诸佛,诸魔不得其便,故名佛摄利益。
〔二、天摄利益〕,谓诸天摄持众生,于说法之处常乐听受,不为他缘所害,故名天摄利益。
〔三、福摄利益〕,谓福德庄严于身,有诸相好;庄严于口,凡所演说,众生乐闻;庄严种姓,令生尊贵,故名福摄利益。
〔四、智摄利益〕,谓以智慧知众生根性,随宜说法;知众生病苦,随病施药。得大神通,游诸佛土,了了通达法界之理,是名智摄利益。
(出大集经)
〔一、佛摄利益〕,谓佛摄持众生,令其常得亲近诸佛,诸魔不得其便,故名佛摄利益。
〔二、天摄利益〕,谓诸天摄持众生,于说法之处常乐听受,不为他缘所害,故名天摄利益。
〔三、福摄利益〕,谓福德庄严于身,有诸相好;庄严于口,凡所演说,众生乐闻;庄严种姓,令生尊贵,故名福摄利益。
〔四、智摄利益〕,谓以智慧知众生根性,随宜说法;知众生病苦,随病施药。得大神通,游诸佛土,了了通达法界之理,是名智摄利益。
十种利益──布施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正道之初门。菩萨能行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出月灯三昧经)
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正道之初门。菩萨能行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