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教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法之利益,由教法而受之功德利益也。
当机益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经之说法不同者,应其机而与以利益之善巧方便也。法华玄义一曰:「馀经当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设教元始。」
【佛学常见辞汇】
随著众生的根机而使之获益。
净土三十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卢山莲宗宝鉴九谓天台智者净土群疑论云列净土之三十益:一往生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诸佛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亲闻佛说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證菩提益,八诸天人等同集一会益,九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风树乐响益,十三摩尼水漩演苦空益,十四诸乐奏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六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实无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常有光益,三十得那罗延身力益。
增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坛法之一。为增益福德,祈念南方宝部诸尊之修法也。大日经疏十一曰:「增益亦名圆满,谓能满一切所愿也。」秘藏记末曰:「增益用宝部尊。」同本曰:「增益法,以白月日出起首,行者面向东方,半跏坐若结跏趺坐。其修福德者即观我身遍法界,成黄金方坛。又观身成降三世尊极善怡相也,我口即炉口。又想身作如意宝珠,雨七宝及杂财物,满自界院内及法界。若为他觅官位封禄,观国王大臣爱念某甲授与官禄。若为他求庆者,观诸佛菩萨加被国王大臣爱念与庆。若修智慧者,观从我心智慧日轮光明出现照曜法界。」
【三藏法数】
谓其水人若饮时,即能长养善根,增益四大,是为增益功德。(四大者,即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增益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参见:增益)。
增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坛法之一。为增益福德,祈念南方宝部诸尊之修法也。大日经疏十一曰:「增益亦名圆满,谓能满一切所愿也。」秘藏记末曰:「增益用宝部尊。」同本曰:「增益法,以白月日出起首,行者面向东方,半跏坐若结跏趺坐。其修福德者即观我身遍法界,成黄金方坛。又观身成降三世尊极善怡相也,我口即炉口。又想身作如意宝珠,雨七宝及杂财物,满自界院内及法界。若为他觅官位封禄,观国王大臣爱念某甲授与官禄。若为他求庆者,观诸佛菩萨加被国王大臣爱念与庆。若修智慧者,观从我心智慧日轮光明出现照曜法界。」
【三藏法数】
谓其水人若饮时,即能长养善根,增益四大,是为增益功德。(四大者,即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增益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边)
【三藏法数】
谓因缘所生之法,若分别推求,本无自性,众生不了,执之为有,是名增益边。(因缘所生法者,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中间一念心起,即是所生法也。)
请益
【佛学大辞典】
(杂语)和尚先有所与,复请馀分,谓之请益。其法,学者若愿请益,则先禀烧香侍者,侍者通于住持,若允,则因住持之指挥,定时。多为定钟后。侍者于方丈秉烛烧香,引入参学者而出外,或依住持之命,立于椽之左。参学者于当面问讯烧香,大展九拜,收具进云:某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伏望和尚慈悲,方便开示。肃而侧立,以闻垂诲。或胡跪,或坐,依住持之指挥。开示了。复烧香大展九拜,是谢因缘也(住持之开示曰因缘,谢开示也)。免则触礼三拜。次于室外向侍者触礼一拜而归寮。见僧堂清规二。
诸佛称赞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现生十种益)
诸佛护念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言念弥陀者为十方诸佛所护念也。
禅定十种利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證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佛学次第统编】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转恶成善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信弥陀之信心,其利益能断灭五逆十恶罪恶之罪障,成就不可称不可说之大善根云。
藕益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作藕益。明末高僧智旭,号藕益。住于灵峰。(参见:智旭)
智旭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名智旭,字藕益,自号八不道人。从所居而曰灵峰。父岐仲,持白衣观音咒祈子,母金氏,梦大士抱子授之而生,时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也。初学儒,以圣学自任,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叙及竹窗随笔,取论焚之。二十岁丧父,读地藏本愿经发出世之心,日诵佛名。居三年,闻一法师讲首楞严经,至空生大觉,忽生疑不能得,遂于像前发四十八愿,决心出家。天启二年三梦憨山,时憨山在曹溪,不能往从,从憨山之徒雪岭剃度。寻往云栖听古德讲唯识论,疑与首楞严之宗旨不合,请问。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心怪之曰:佛法岂有二耶?遂入径山参禅,性相二宗,一时透彻。旭见律学退废,以兴律为任,既述毗尼集要,寻欲注梵网经,于佛前拈阄以决所宗,得天台宗,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肯为台宗子孙,以近世之台宗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也。晚住灵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馀种,顺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寿五十七。尝曰:生平行履,百无一长,独有大菩提心,忘身为人,舍己从人,为堪质之于三世慈尊者。见灵峰宗论。师之灵峰二十景颂中大雄峰颂曰:「鹫岭遥传秪一传,由来吾道贵闻知。但从龙树通消息,不向黄梅觅破衣。」
【佛学常见辞汇】
人名,字藕益,自号八不道人,初学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著作后,取论烧掉,后来出家入径山参禅,融会性相二宗,扶戒律,修净土,著净土十要,作愿文,及求生净土偈,寂年五十七。
饶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佛学常见辞汇】
给人丰富的利益。
饶益有情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饶益有情发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发心)
【三藏法数】
有情即众生也。谓人起慈悲心,悯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益有情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