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8,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血津
点刺
褶皱
护肩
皯黣
狐臭
寒痹
瘙痒
细嫩
纹身
朱砂记
恶疮
受器
下皮
冷浴
《漢語大詞典》:血津
皮肤破损后渗出的少量的血。 胡尚如 《一个佃户的自述》:“老伴六十岁啦,还弯着腰去拔草,把手指头磨得露着血津儿。”
《国语辞典》:点刺(点刺)  拼音:diǎn cì
一种中医针灸疗法上针刺的手法。是以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用拇指、食指握针柄,中指紧贴针尖上部约一分左右处,迅速刺入皮下浅层静脉,立即出针,然后挤压出数滴血液的方法。一般多用三棱针,针刺部位以手指或足趾端耳尖委中穴及太阳穴等为最常用。
《國語辭典》:褶皱(褶皺)  拼音:zhé zhòu
1.皮肤的皱纹。如:「老人脸上满布的褶皱,似乎诉说著一生的风霜。」
2.岩层受到作用力后,呈现弯曲的现象,此种构造称之褶皱。
《漢語大詞典》:护肩(護肩)
挑东西时放在肩上,用来减少摩擦,保护衣服和皮肤的衬垫。 黄宗英 《想你,阿胡子!》:“连挑长担三天我不带护肩,耘稻四天我不知腰疼。”
《漢語大詞典》:皯黣
皮肤黧黑。列子·黄帝:“娱耳目,供鼻口,燋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清 王连瑛 《隋隄行》:“隄上老人向客言,手足皯黣皮肉死。” 清 黄景仁 《黄山问道图》诗:“ 黄轩 皯黣 桥山 崩,灵兰玉版言无徵。”
分類:皮肤黧黑
《國語辭典》:狐臭  拼音:hú chòu
患者腋窝、乳晕、脐及外阴等汗腺的分泌物,会发出类似狐骚的气味,故称为「狐臭」。与种族及遗传有关,多自青春期始。严重时,可以手术去除狐臭源头的汗腺。也称为「胡臭」、「狐臊」、「狐骚」、「狐骚臭」、「腋臭」、「愠羝」。
《國語辭典》:寒痹  拼音:hán bì
病名。中医指关节疼痛或肿大等症状的疾病。也作「痛痹」。
《漢語大詞典》:瘙痒(瘙癢)
亦作“ 瘙痒 ”。
(1).(皮肤)发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数日,遍体瘙痒,皮尽脱。”《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阴虱疮》:“阴虱疮虫毛际内……瘙痒抓红含紫点。”注:“此疮一名八脚虫,生于前阴毛际内……瘙痒难忍,抓破色红,中含紫点。”
(2).用指甲挠痒。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三折:“早定了 西蜀 ,我便访 南阳 ,畅道覷 曹操 、 孙权 ,似浮云瘙痒。”
《国语辞典》:细嫩(细嫩)  拼音:xì nèn
形容人的皮肤光滑润泽。如:「婴儿的皮肤很细嫩。」
《国语辞典》:纹身(纹身)  拼音:wén shēn
在身体皮肤上刺染各种图案。也作「刺青」、「文身」。
《漢語大詞典》:朱砂记(硃砂記)
人皮肤上的红色胎记。《水浒传》第十四回:“ 晁盖 把灯照那人脸时,紫黑阔脸,鬢边一搭硃砂记,上面生一片黑黄毛。”《水浒传》第十四回:“那汉道:‘小人姓 刘 ,名 唐 ,祖贯 东潞州 人氏;因这鬢边有这搭硃砂记,人都唤小人做“赤髮鬼”。’”
分類:皮肤红色
《国语辞典》:恶疮(恶疮)  拼音:è chuāng
中医上指无定名的疮,往往使皮肤溃烂,浸淫不止。
《国语辞典》:受器  拼音:shòu qì
接受刺激的器官。如人体的眼、耳、鼻及皮肤内皆有受器。
《国语辞典》:下皮  拼音:xià pí
1.脊椎动物皮肤的内层。介于表皮与内皮之间,由纤维的结缔组织而成,内有血管、神经、神经末梢及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也称为「真皮」。
2.植物茎叶表皮内部的一层或数层细胞,有保护功能。
《国语辞典》:冷浴  拼音:lěng yù
以约摄氏二十度的冷水洗浴。浴后用乾毛巾摩擦皮肤,直至发红为止。可达到强化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机能等健身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