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间接灸(间接灸)  拼音:jiàn jiē jiǔ
中医在施用灸法时,不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而隔著姜片、蒜片、食盐末或药品制成的薄饼施灸,称为「间接灸」。
《国语辞典》:冷水浴  拼音:lěng shuǐ yù
以冷水洗浴。浴后可用乾毛巾摩擦皮肤,直到其发红为止。可达到强化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机能等健身目的。
《国语辞典》:癞皮病(癞皮病)  拼音:lài pí bìng
病名。病菌寄生在皮肤表面,搔痒难当,抓扒后,每至溃破,汁水淋漓,病情反覆不易痊瘉。
《国语辞典》:头皮屑(头皮屑)  拼音:tóu pí xiè
头部皮肤的碎屑状脱皮。
《国语辞典》:外用药(外用药)  拼音:wài yòng yào
一般指供涂、擦、贴于身体皮肤或某些黏膜部位的药品,于投药部位产生疗效。
《国语辞典》:溴中毒  拼音:xiù zhòng dú
因溴化物与皮肤或黏膜接触而引起的中毒症。轻微者可引起支气管炎等,严重时运动和记忆发生障碍。
《国语辞典》:青春痘  拼音:qīng chūn dòu
因皮脂腺分泌过多脂肪,及皮肤毛囊的角质异化使角质素、细菌,堵塞毛孔而在皮肤上产生小痘或黑头的疾病。因是在青春期易患的慢性病,故称为「青春痘」。也称为「痤疮」。
《国语辞典》:漆毒疹  拼音:qī dú zhěn
皮肤上因油漆的刺激而起的一种红疹。病发时有痒的感觉,甚至化为水泡、脓疱等。
《国语辞典》:润滑剂(润滑剂)  拼音:rùn huá jì
用以润滑、冷却、密封机器或软化皮肤的油性物质。也称为「滑剂」。
《国语辞典》:竖毛筋(竖毛筋)  拼音:shù máo jīn
人体皮肤组织之一。由毛囊的基底,斜走于真皮上部的小平滑筋,此筋收缩能使毛竖立,故称为「竖毛筋」。也称为「毛囊筋」、「起毛筋」。
《漢語大詞典》:附赘县疣(附贅縣疣)
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成玄英 疏:“附生之赘肉,县係之小疣。”亦作“ 附赘悬肬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 附赘 ”。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夫《天文》之於《汉》《史》,实附赘之尤甚者也。” 宋 陈师道 《赠关彦长》:“功名如附赘,得失何用顾。”
《國語辭典》:感觉器官(感覺器官)  拼音:gǎn jué qì guān
动物体受刺激时,首先感受到的器官。如眼、耳、舌、鼻、皮肤等。可将所受刺激变为神经冲动,并通过感觉神经,传达至中枢。
《漢語大詞典》:干血痨(乾血癆)
中医指妇女闭经、身体瘦弱、皮肤干枯、面色暗黑等症状。《歧路灯》第六五回:“俺家媳妇子,如今在家气的有乾血癆了。”《醒世姻缘传》第八回:“一个小丫头,唤着 小青梅 ,年纪十六岁了,忽然害起乾血癆来。”
《漢語大詞典》:乾都
古代方言。老年人皮肤干枯暗淡的样子。《方言》卷十:“悈鳃、乾都、耇草:老也,皆 南楚 江湘 之间代语也。” 郭璞 注:“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
《國語辭典》:风疹块(風疹塊)  拼音:fēng zhěn kuài
皮肤出现扁平状的水肿块斑,往往数小时内消退,并且有明显的发痒,但痊瘉后不会遗留痕迹。通常是因食物或药物过敏所致。参见「荨麻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