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98
词典
8
分类词汇
289
佛典
1
共289,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鬼饭疙瘩
膏药油子
虮虱相吊
胶元蛋白
起鸡皮疙瘩
爬虫类动物
轮廓状红斑
老年性紫斑
接触性皮肤炎
捏出水儿来的
亚美利加人种
植皮手术
直接接触
有毒植物
巴氏体
《国语辞典》:
鬼饭疙瘩(鬼饭疙瘩)
拼音:
guǐ fàn gē da
俗称皮肤受风寒而起的小疙瘩。形如豆瓣,堆叠成片。也称为「鬼风疙瘩」。
分类:
皮肤
肤受
风寒
疙瘩
如豆
《国语辞典》:
膏药油子(膏药油子)
拼音:
gāo yào yóu zi
1.制膏药所用的油剂,胶黏有油性。
2.膏药贴于皮肤上所留的痕迹。
分类:
膏药
皮肤
胶黏
痕迹
油性
《国语辞典》:
虮虱相吊(虮虱相吊)
拼音:
jǐ shī xiāng diào
虮,虱的幼虫。虮虱皆寄生在人的皮肤上。人沐浴后,虮虱便无法再寄生,故在人准备洗澡时互相吊问。虮虱相吊比喻生命将终而自我悲怜。《淮南子。说林》:「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分类:
幼虫
寄生
皮肤
《国语辞典》:
胶元蛋白(胶元蛋白)
拼音:
jiāo yuán dàn bái
一种蛋白质成分,是组成皮肤、肌腱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于动物结缔组织,包括皮肤、肌腱、骨骼、软骨、血管壁等。也称为「胶原」。
分类:
种蛋
蛋白质
皮肤
肌腱
《国语辞典》:
起鸡皮疙瘩(起鸡皮疙瘩)
拼音:
qǐ jī pí gē da
因寒冷、害怕或听到刺耳的声音,皮肤上泛起小米般的小疙瘩。如:「寒风阵阵吹来,不禁令人起鸡皮疙瘩。」
分类:
寒冷
害怕
刺耳
声音
皮肤
泛起
起小
小米
疙瘩
《国语辞典》:
爬虫类动物(爬虫类动物)
拼音:
pá chóng lèi dòng wù
一种脊椎动物。皮肤表面有角质鳞或甲,四肢短小,体温随气温改变而呈起伏,以腹贴地行走,属卵生或卵胎生,用肺呼吸。如蛇、龟、蜥蜴等。也称为「爬行动物」、「爬虫」。
分类:
脊椎动物
皮肤
表面
角质
《国语辞典》:
轮廓状红斑(轮廓状红斑)
拼音:
lún kuò zhuàng hóng bān
风湿热患者皮肤特有的淡红色斑。呈轮状,轮状中心则为健康皮肤。
分类:
患者
皮肤
特有
红色
色斑
《国语辞典》:
老年性紫斑
拼音:
lǎo nián xìng zǐ bān
泛指发生于老年人因为皮肤老化、皮内出血性皮疹、血管弹性减弱,造成红血球渗出血管。通常除外观外,无明显不适,此种症状可随血红素吸收而自然消失。
分类:
因为
皮肤
老化
内出血
血管
弹性
减弱
老人
《国语辞典》:
接触性皮肤炎(接触性皮肤炎)
拼音:
jiē chù xìng pí fū yán
病名。因皮肤接触具有刺激性或易引起皮肤过敏的物质而造成的皮肤病。通常接触部位会有红肿、搔痒、烧灼感等症状。
分类:
病名
皮肤
接触
刺激性
易引
过敏
物质
造成
皮肤病
《国语辞典》:
捏出水儿来的(捏出水儿来的)
拼音:
niē chū shuǐ ér lái de
皮肤娇嫩得可以捏出水。比喻细皮嫩肉或没有社会经验。《金瓶梅》第七二回:「不上二十岁,捏出水儿来的一个小后生,任事儿不知道。」
分类:
皮肤
娇嫩
出水
社会
经验
《国语辞典》:
亚美利加人种(亚美利加人种)
拼音:
yà měi lì jiā rén zhǒng
红种人,皮肤呈红铜色,黑眼睛,直发,总数约一千五百万人。
分类:
皮肤
铜色
眼睛
总数
《国语辞典》:
植皮手术(植皮手术)
拼音:
zhí pí shǒu shù
一种外科整形手术。将健康的皮肤移植在因火伤或化学伤害而失去表皮覆盖的组织上,使伤口恢复皮肤的原貌。
分类:
外科
手术
健康
皮肤
移植
化学
伤害
失去
表皮
覆盖
组织
《国语辞典》:
直接接触(直接接触)
拼音:
zhí jiē jiē chù
接触传染的途径之一,指经由接触感染症患者或带原者的口腔、黏膜、皮肤等身体部位而遭受感染。如结膜炎、A型肝炎等均可由此方式传染。
分类:
直接接触
接触
途径
经由
感染
患者
口腔
黏膜
皮肤
等身
身体
遭受
《国语辞典》:
有毒植物
拼音:
yǒu dú zhí wù
能产生毒素的植物。其毒素接触人类皮肤或被人类、动物误食、吸收后则会导致组织破坏、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分类:
产生
毒素
植物
接触
皮肤
动物
吸收
收后
导致
组织
破坏
功能
紊乱
《国语辞典》:
巴氏体(巴氏体)
拼音:
bā shì tǐ
1.细胞遗传学上指人类的皮肤或口腔黏膜等细胞,用特殊方法染色,正常女性的细胞核内有一深色的小点,称为「巴氏体」。男性则无。巴氏体的数目比x染色体少一,可藉此推测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是否正常。也译作「巴尔氏体」。
2.触觉末梢器官之一。存在于皮下、黏膜及身体各部位中。为十九世纪义大利解剖学家巴希尼(Pacini)所发现,故称为「巴氏体」。也译作「帕希尼体」。
分类:
细胞
触觉
末梢
遗传学
器官
存在
皮肤
皮下
黏膜
及身
身体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