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起泡
因摩擦或其他外界刺激,在皮肤上生出泡状物。《歧路灯》第四四回:“ 谭绍闻 道:‘脚下已起泡了,委实难挨。’” 高晓声 《系心带》:“当心被太阳晒得额角头上起泡。”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十章:“这只滚烫的热栗子,已咬得他舌头发麻,嘴唇起泡了。”
《國語辭典》:阴囊(陰囊)  拼音:yīn náng
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包藏睪丸的囊,位于腹部下面,鼠蹊部的中间。也称为「肾囊」。
《國語辭典》:炙肤皲足(炙膚皸足)  拼音:zhì fū jūn zú
晒焦皮肤,冻裂足部。形容极为艰辛劳苦。明。宋濂〈阅江楼记〉:「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
《漢語大詞典》:痣疣
痣和疣。都是赘生在皮肤上的不疼不痒的小疙瘩。比喻多馀而无用的东西。《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好的细节,是作品的肌腱;多馀的细节,则犹如赘生于肌体的痣疣。”
《漢語大詞典》:油汗
(1).皮肤分泌的油脂和汗液的混合物。 鲁迅 《呐喊·风波》:“忽然看见 赵七爷 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 杜善人 脸上冒油汗,手联手,放在小腹边。”
(2).方言。即蚜虫。《解放日报》1945.8.3:“油汗,昆虫学上叫蚜虫。”参见“ 蚜虫 ”。
《國語辭典》:蚜虫(蚜蟲)  拼音:yá chó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身体作卵圆状,呈绿色、棕色或黄色,成虫多无翅。通常群体栖息于植物根、茎、叶上,以管状的口器吸取汁液维生,能使植物枯萎,被视为害虫。蚜虫会分泌蜜汁以养幼虫,蚂蚁亦喜食此蜜汁,故有外敌袭击蚜虫时,蚂蚁会保护蚜虫,赶走外敌,此即为蚜虫与蚂蚁的共生现象。蚜虫的种类繁多,通称为「腻虫」。
《國語辭典》:疣子  拼音:yóu zi
人身上赘生的肉。
《漢語大詞典》:隐疹(隱疹)
皮肤上起的小疙瘩。
分類:皮肤疙瘩
《漢語大詞典》:硬皮
增厚变硬的一块皮肤
一般石质的或者穿孔体珊瑚骨骼的硬组织
《國語辭典》:朱砂痣(硃砂痣)  拼音:zhū shā zhì
1.生在皮肤上的红痣。《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这姑娘可是左右鬓角儿上,有米心大必正的两颗朱砂痣不是?」
2.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双州太守韩廷凤因战乱,与妻儿分散,另娶吴氏。后发觉吴氏乃因家贫被其夫所卖,遂赠银送其返家。吴氏夫妇感韩氏之恩,代买一子送韩。韩氏问其身世,查其足有朱砂痣,始知为己失散多年之子,父子乃得重逢。也称为「行善得子」。
《漢語大詞典》:绉巴巴(縐巴巴)
形容衣服、纸张、皮肤等发皱。 冯骥才 《雕花烟斗》:“瞧!他穿一身绉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膝头和袖口的部分磨得油亮。”
《漢語大詞典》:植皮
移植皮肤。 巴金 《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三:“也就是这个主任医生,在准备为 老丘 植皮的时候,他第一个要求把自己的皮移植在病人的身上。”
分類:移植皮肤
《国语辞典》:灼痛  拼音:zhuó tòng
因末梢神经受损,引起局部皮肤表面剧烈而持久的烧灼痛感。
《國語辭典》:痦子  拼音:wù zi
黑痣。如:「她的脸上长了一个痦子。」
《国语辞典》:温觉(温觉)  拼音:wēn jué
皮肤接受到比表皮高或低的温度刺激时,引起神经冲动,传到大脑而产生的冷热感觉。
《國語辭典》:体无完肤(體無完膚)  拼音:tǐ wú wán fū
1.身上没有一块皮肤是完好的,形容受伤惨重。《旧五代史。卷三五。唐书。明宗本纪一》:「事武皇三十年,排难解纷,栉风沐雨,冒刃血战,体无完肤,何艰险之不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八。黥》:「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馀首,体无完肤。」也作「肌无完肤」、「身无完肤」。
2.比喻遭人批评、驳斥的,一无是处,面目全非。如:「他被批评得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