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百戏(百戲)  拼音:bǎi xì
1.古代对各种戏、乐的概称。百戏一词,首见于汉代,而南北朝以后,则义同于散乐。参见「散乐」条。
2.泛指各种杂技的表演。唐。刘晏咏王大娘戴竿〉诗:「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干妙入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一日,赵琮又到长安赴试去了,家里撞著迎春日子,军中高会,百戏试呈。」
《漢語大詞典》:鱼龙百戏(魚龍百戲)
古代百戏杂耍节目。 唐 张说 《侍宴隆庆池》诗:“鱼龙百戏分容与,鳧鷁双舟较泝洄。”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四出:“ 高力士 ,百姓似此喧哗,不惟鱼龙百戏之音不闻,亦朝廷尊严之体安在?”亦作“ 鱼龙杂戏 ”。 唐 陈子昂 《洛城观酺应制》:“云凤休徵满,鱼龙杂戏来。”亦省作“ 鱼龙戏 ”。 唐 李商隐 《宫妓》:“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 偃师 。”参见“ 鱼龙 ”。
《國語辭典》:鱼龙(魚龍)  拼音:yú lóng
1.一种古生物。属爬虫类。全体似鱼,头大,颈短,尾细,吻长而突,四肢似鳍无刺,体长四尺至四丈,繁殖甚广,其化石产于三叠纪白垩纪之间,印度、纽西兰等地曾掘得。
2.一种杂技。表演鱼化为龙的舞蹈,为汉代百戏之一。《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赞曰:「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漢語大詞典》:百戏人(百戲人)
古代杂技演员。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故事:“大礼毕,车驾登楼,有司于 丽正门 下肆赦,即立金鸡竿盘,令兵士捧之。在京係左右军百戏人,今乃瓦市百戏人为之。盖天文有天鸡星明,则主人间有赦恩。”
分類:杂技演员
《漢語大詞典》:百戏衣(百戲衣)
古代杂技演员所穿的服装。魏书·乐浪王忠传:“ 忠 愚而无智,性好衣服,遂著红罗襦,绣作领,碧紬袴,锦为缘。帝谓曰:‘朝廷衣冠,应有常式,何为著百戏衣?’”
《國語辭典》:调百戏(調百戲)  拼音:diào bǎi xì
表演杂耍、特技。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接了使客转回来,閒向官厅调百戏。」《金瓶梅》第八八回:「慌了守备,使人门前叫了调百戏的货郎儿进去,要与他观看。」
分類:表演杂耍
《漢語大詞典》:调把戏(調把戲)
表演各种杂耍。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功名二字,如同那百尺高竿上调把戏一般,性命不保。”
分類:表演杂耍
《分类字锦》:神保百戏(神保百戏)
东京梦华录》: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掉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
分类:杂戏
《分类字锦》:两厢百戏(两厢百戏)
东京梦华录》:天宁节第三盏,左右军百戏入场。所谓左右军,乃军师坊市两厢也。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即不用狮豹大旗、神鬼也。
分类:杂戏
《國語辭典》:俗乐(俗樂)  拼音:sú yuè
民间音乐的泛称。相对于雅乐而言。
《漢語大詞典》:群戏(羣戲)
百戏。古代的散乐、杂技。元史·拜住传:“初, 拜住 为太常礼仪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请署字,适在后圃閲羣戏,出稍后,母厉声呵之。”
《國語辭典》:鱼龙(魚龍)  拼音:yú lóng
1.一种古生物。属爬虫类。全体似鱼,头大,颈短,尾细,吻长而突,四肢似鳍无刺,体长四尺至四丈,繁殖甚广,其化石产于三叠纪白垩纪之间,印度、纽西兰等地曾掘得。
2.一种杂技。表演鱼化为龙的舞蹈,为汉代百戏之一。《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赞曰:「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國語辭典》:折腰  拼音:zhé yāo
1.弯腰行礼。如:「折腰拜谢」。也作「折要」。
2.弯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作「折要」。
《國語辭典》:折腰步  拼音:zhé yāo bù
弱不禁风,婀娜多姿的步伐。《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
《國語辭典》:教坊  拼音:jiào fāng
1.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掌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与百戏等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务。凡是宫中宴会,都用女乐歌舞表演,故官妓也称为「教坊」。宋、元、明皆沿设,至清雍正年间始废。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词:「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也称为「伎坊」。
2.妓院。《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國語辭典》:跳丸  拼音:tiào wán
1.古代百戏之一。表演者把几个球抛上空中,然后依次接取。晋。傅玄《马钧传》:「设为女乐舞像,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縆、倒立。」《野叟曝言》第八二回:「飞娘令幻民试演吞刀、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跳丸诸法,观者无不咋舌惊叹。」
2.比喻时光流逝的快速。唐。杜牧 寄浙东韩八评事诗:「一笑五云溪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
《國語辭典》:曼衍  拼音:màn yǎn
1.绵延不绝。《庄子。寓言》:「因以曼衍,所以穷年。」
2.分布、扩散。《文选。扬雄。甘泉赋》:「駮交错而曼衍兮,嵈𡽁隗乎其相婴。」
《國語辭典》:曼延  拼音:màn yán
1.连绵不断。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长途升降,轩槛曼延。」
2.一种古代巨兽。形似狸,长百寻。支代亦仿以为百戏节目。也作「曼衍」。
《漢語大詞典》:寻橦(尋橦)
古代百戏之一。橦,竿。据现存 汉 画,系一人手持或头顶长竿,另有数人缘竿而上,进行表演。 汉 张衡 《西京赋》:“ 乌获 扛鼎, 都卢 寻橦。” 唐 王建 《寻橦歌》:“人间百戏皆可学,寻橦不比诸餘乐。”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亦有记载。现代杂技仍保留此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