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曼延  拼音:màn yán
1.连绵不断。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长途升降,轩槛曼延。」
2.一种古代巨兽。形似狸,长百寻。支代亦仿以为百戏节目。也作「曼衍」。
《漢語大詞典》:杂戏(雜戲)
(1).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伎”。魏书·世祖纪:“又禁饮酒、杂戏、弃本沽贩者。” 唐 白居易 《立部伎》诗:“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 奉化 时,有中贵人过境上,令使摄尉,以杂戏迓之百里外。” 周贻白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五:“所谓杂戏,而且把这个‘戏’字作为名词。其称为‘戏’者,其间有一部分节目确为故事表演,但仍掺杂有舞蹈或杂技在内。”
(2).指从事杂戏之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教坊杂戏亦曰学於 陆农师 ,学於 龚深之 。”
《國語辭典》:走索  拼音:zǒu suǒ
一种古代的杂戏。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行走,并表演各种动作。《文选。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也称为「走绳索」。
《國語辭典》:走钢丝(走鋼絲)  拼音:zǒu gāng sī
一种杂技。演员在悬空的钢丝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为马戏团中常见的表演。
《漢語大詞典》:缘竿(緣竿)
古代百戏杂技中的爬竿节目。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曹西士上竿诗:“赴镇之日,朝绅置酒以饯,适有呈缘竿伎者。” 清 翟灏 通俗编·俳优:“文选·西京赋:‘ 都卢 寻橦。’注引《汉书音义》:‘ 都卢 体轻善缘。’此即今缘竿戏也。”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近来便是走索、缘竿、抛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戏,也都看得毫无意味。”
《國語辭典》:杂技(雜技)  拼音:zá jì
各种表演技艺的总称。包括口技、武术、马戏、魔术等与各种民间杂耍。
《漢語大詞典》:走圆(走圓)
(1).谓趋尚圆滑,圆通。 唐 孟郊 《上达奚舍人》诗:“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2).古代百戏之一。太平广记卷二六六引《轻薄士流》:“郡人集其歌乐百戏以迓之。至有吞刀吐刀,吹竹按丝,走圆跳索,歌喉舞腰,殊似不见。”
《國語辭典》:手技  拼音:shǒu jì
1.手艺。《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
2.伶人杂耍。《通俗编。俳优》:「撮弄亦名手技,即俚俗所谓做戏法也。」
《漢語大詞典》:延曼
(1).亦作“ 延蔓 ”。草木绵延伸展。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揭车衡兰,槀本射干……布濩閎泽,延曼太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四一:“不见林中葛,延蔓相勾连。” 明 刘基 《感怀》:“一朝根柢成,延蔓蔽楼阁。”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楼后朱藤延曼。”
(2).引申指不断扩展。汉书·王莽传下:“盗贼始发,其原甚微……朝廷忽略,不輒督责,遂至延曼连州。” 明 归有光 《备倭事略》:“浸淫延蔓,东南列郡,大有可虑。”
(3).即曼延。古代百戏名。 唐 赵冬曦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诗:“从容会鵷鷺,延曼戏龙鱼。”
《漢語大詞典》:手戏(手戲)
(1).百戏杂技的一种。 晋 傅玄 《正都赋》:“手戏絶倒,凌虚寄身。跳丸掷堀,飞剑舞轮。”
(2).方言。把戏;花招。 克非 《春潮急》三:“嘿!安逸!真是讲得安逸!就像是我 李胡子 故意在耍手戏。请大家凭良心说说吧!”
《國語辭典》:扑旗(撲旗)  拼音:pū qí
一种杂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红巾者弄大旗,次狮豹入场,坐作进退,奋迅举止毕,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谓之『扑旗子』。」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鼓板、踏跷、扑旗。」
《漢語大詞典》:砑鼓
宋 时百戏之一。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胡道士》:“ 胡五 者, 宜黄 细民,每乡社聚戏作砑鼓时则为道士,故目为 胡道士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
分類:百戏
《漢語大詞典》:走解
骑者在马上表演技艺。古代百戏之一。约起于 金 元 之时,初为宫廷之戏,后泛称马上的技艺表演。 明 彭时 《彭公笔记》:“五月五日,赐文武官走驃骑于后苑。其制:一人骑马执旗引於前,二人驰马继出,呈艺於马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腾掷蹻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后乃为胡服臂鹰走犬围猎状,终场,俗名曰走解。而不知所自始,岂 金 元 之遗俗歟!令每岁一举之,盖以训武也。观毕,赐宴而回。”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端阳:“盖沿 金 元 之俗,命御马监勇士驰马走解,不过御前一逞迅捷而已。”
《國語辭典》:踢弄  拼音:tī nòng
一种杂耍技艺。以脚踢或用手拨弄,使物体转动,不坠于地的杂技。如踢瓶、弄碗、踢缸等。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秀才,与你这一间幽静的房儿,随你自去打筋斗,学踢弄。」元。汪元亨〈折桂令。韬光晦迹〉曲:「会踢弄徒劳手足,使机关枉费心术。」
《漢語大詞典》:走竿
古代百戏之一。演员行走在悬空的竹竿上,并表演各种动作。 明 袁宏道 《识雪照澄卷末》:“ 坡公 作文如舞女走竿,如市儿弄丸,横心所出,腕无不受者。”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近来行绳走竿,多出女子小人之戏,而武弁之中,未之有闻。”
《漢語大詞典》:掷绳(擲繩)
古百戏的一种。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水饰图经》:“木人奏音声……及为百戏,跳劒,舞轮,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
分類: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