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1,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残吏
香盆
丰民
怨鼓
傲虐
附民
五保
迷民
襦裤歌
召雇
岘山泪
旷济
天氓
逆民
迎郭伋
《漢語大詞典》:残吏(殘吏)
残虐百姓的官吏。后汉书·宋均传:“今为民害,咎在残吏。”
《漢語大詞典》:香盆
焚香之盆。旧时百姓顶此盆焚香迎劳王师。宋史·岳飞传:“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 金 人悉知之。相公去,我等无噍类矣。”
《漢語大詞典》:丰民(豐民)
使百姓丰裕。国语·晋语一:“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韦昭 注:“丰,厚也。”三国志·魏志·郑浑传:“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
分類:百姓丰裕
《国语辞典》:怨鼓  拼音:yuàn gǔ
古时皇帝于御殿外放了一面鼓,供百姓鸣冤诉愿。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撅皇城,打怨鼓。」
《國語辭典》:傲虐  拼音:ào nüè
性情傲慢,残害百姓。《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到得他揖让传禅时分,且道:『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好。』舜王那曾敢做慢游傲虐的事?」
《漢語大詞典》:附民
使百姓亲附。荀子·议兵:“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焉。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分類:百姓亲附
《漢語大詞典》:五保
(1).古代户籍制度。百姓以五户为伍而相保,故名“五保”。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杂记:“读 欧公 《杜杞墓志》称 闽 俗贪嗇,有老而生子者,父兄多不举,虑分家产故也。 杜公 上书请立五保,俾民相察,有犯者置之法。”
(2). 宋 王安石 变法,于 熙宁 三年实行保甲制,十家相保,一人为长,相互检察;五保为一大保。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自祖宗已来,每有赦令,必曰凡欠官物,无侵欺盗用、及虽有侵盗而本家及五保人无家业者,并与除放。”参阅宋史·兵志六
(3).合作化后的农村,对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的人实行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以及儿童保教、老人死后保葬的制度,简称为“五保”。 张峻 《家乡夜曲》:“像他老那大年纪,又是独身汉,应该享受五保。”
《漢語大詞典》:迷民
愚昧的百姓。书·梓材:“王惟德用,和懌先后迷民。” 孔 传:“今王惟用德和悦先后天下迷愚之民。” 蔡沉 集传:“迷民,迷惑染恶之民也。”
分類:愚昧百姓
《國語辭典》:襦裤歌(襦褲歌)  拼音:rú kù gē
汉代廉范任蜀郡太守时,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裕,因此人们作「襦裤歌」颂扬他。典出《后汉书。卷三一。廉范传》。后用以表彰政治清廉,百姓富庶。
《漢語大詞典》:召雇
唐 代官府为强迫百姓纳税服役而巧立之名目。新唐书·食货志二:“復有‘进奉’、‘宣索’之名,改科役曰‘召雇’,率配曰‘和市’,以巧避微文,比 大历 之数再倍。”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强令民众服役叫做召雇。”
《漢語大詞典》:岘山泪(峴山淚)
百姓至 岘山 凭吊 羊祜 而流的眼泪。后谓因感念地方官德政而流的泪。典出《晋书·羊祜传》。 唐 杜甫 《随章留后新亭会送诸君》诗:“已堕 峴山 泪,因题零雨诗。”参见“ 峴山碑 ”。
《國語辭典》:岘山碑(峴山碑)  拼音:xiàn shān bēi
位于湖北省襄阳县南的岘山上,晋羊祜镇守襄阳,常觞咏于此。尝慨然太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及祜卒,后人建碑立庙,岁时飨祭,望其碑者,莫不涕泣。见《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也称为「堕泪碑」。
《漢語大詞典》:旷济(曠濟)
(1).谓使天下百姓受其益惠。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含弘旷济,虚己受物……终於负败。盖难分之十也。”
(2).佛教语。指普渡众生。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元高:“使者诣 高 ,卑辞逊谢,请 高 还邑。 高 既旷济为怀,忘忿赴命。”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众品,为天人之师。”
《漢語大詞典》:天氓
天之生民。黎民百姓。 唐 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 宋 梅尧臣 《送万州武宁段尉》诗:“彼方路艰远,其民亦天氓。馁之则为盗,非是恶厥生。”
《漢語大詞典》:逆民
叛逆不顺的百姓。云笈七籤卷四:“罢除伪主,退翦逆民。”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太公孔子》:“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 鲁迅 《华盖集·这回是“多数”的把戏》:“从表面上看起来, 满 人的话,倒还算顺理成章,不过也只能骗顺民,不能骗遗民和逆民,因为他们知道此中的底细。”
《漢語大詞典》:迎郭伋
典出后汉书·郭伋传:“ 伋 前在 并州 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后以“迎郭伋”称颂官员为政有德,深受百姓爱戴。 清 毛奇龄 《送使之大梁》诗:“越境有人迎 郭伋 ,同时入 蜀 想 文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