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白拂
白色的拂尘。 晋 法显 《佛国记》:“在右边执白拂而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 拘摩罗王 作 梵王 之仪,执白拂而右侍。” 唐 李白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诗:“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 宋 陆游 《余得木杖于秦望山中今三十年矣陇蜀万里未尝相舍戏赋长句赠之》:“青鞋白拂真相称, 湘 竹溪藤误得名。”
《漢語大詞典》:白毛
(1).白色的毛。《诗·秦风·东邻》“有马白颠” 宋 朱熹 集传:“白颠,额有白毛,今谓之的顙。”《三国志·蜀志·马良传》:“乡里为之谚曰:‘ 马氏 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唐 骆宾王 《咏鹅》:“白毛浮緑水,红掌拨清波。”
(2).指白发。 唐 贾岛 《送路》诗:“叹命无知己,梳头落白毛。”
(3).指白色霉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土木之败》:“丁卯、戊辰年, 浙江 绍兴 ,山移地动,白毛遍生。” 闻捷 《海燕》:“我住的房子里,墙角、桌腿、箱盖、鞋帮,都长出了一层白毛,间或也杂有铜绿的斑点,散发着浓重的霉烂气息。”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两边的石墙上长满了白毛,一股呛人的霉气直往鼻子里钻。”
(4).茶名。 清 周亮工 《六安梅花片》诗:“緑舌遥从云际剪,白毛疑是雨前敷。”
(2).指白发。 唐 贾岛 《送路》诗:“叹命无知己,梳头落白毛。”
(3).指白色霉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土木之败》:“丁卯、戊辰年, 浙江 绍兴 ,山移地动,白毛遍生。” 闻捷 《海燕》:“我住的房子里,墙角、桌腿、箱盖、鞋帮,都长出了一层白毛,间或也杂有铜绿的斑点,散发着浓重的霉烂气息。”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两边的石墙上长满了白毛,一股呛人的霉气直往鼻子里钻。”
(4).茶名。 清 周亮工 《六安梅花片》诗:“緑舌遥从云际剪,白毛疑是雨前敷。”
《漢語大詞典》:水马(水馬)
(1).古代传说中一种生在水中的怪兽。《山海经·北山经》:“﹝ 求如之山 ﹞ 滑水 出焉……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神霄宫》:“泥牛吼月空长叹,水马嘶风漫可怜。”
(2).水黾的一种。身褐色,腹白色,两鬓,四足;常逆流疾步,轻快如飞。俗称水划虫。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将适江陵四十韵》:“雁儿争水马,燕子逐檣乌。” 仇兆鳌 注:“﹝水马﹞盖虾虫之类。” 宋 韩琦 《凉榭池上》诗:“游鳞惊触緑荷香,水马成羣股脚长。”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水黾》。
(3).海马的别名。见《本草纲目·鳞四·海马》。
(4).一种轻快的船。多供竞渡用。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鳬,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全唐诗》卷七九六载《午日诗》:“兰汤备浴传 荆 俗,水马浮 江 弔 屈 魂。”
(2).水黾的一种。身褐色,腹白色,两鬓,四足;常逆流疾步,轻快如飞。俗称水划虫。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将适江陵四十韵》:“雁儿争水马,燕子逐檣乌。” 仇兆鳌 注:“﹝水马﹞盖虾虫之类。” 宋 韩琦 《凉榭池上》诗:“游鳞惊触緑荷香,水马成羣股脚长。”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水黾》。
(3).海马的别名。见《本草纲目·鳞四·海马》。
(4).一种轻快的船。多供竞渡用。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鳬,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全唐诗》卷七九六载《午日诗》:“兰汤备浴传 荆 俗,水马浮 江 弔 屈 魂。”
《漢語大詞典》:青凫
亦作“ 青鳧 ”。
(1).即野鸭。状似鸭而小,杂青白色,尤以绿头者为上品。《太平御览》卷九四八引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羽人﹞语毕,化为青鳧入天际。”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黄甲紫鳞,出没於繁藻;青鳬白雁,浮沉於緑水。” 唐 卢照邻 《和夏日幽庄》:“钓渚青鳧没,村田白鷺翔。”
(2).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四:“帝昇 望月臺 ,时暝望南端,有三青鸭羣飞,俄而止於臺……青鸭化为三小童,皆著青綺文繻,各握鲸文大钱五枚,置帝几前。身止影动,因名轻影钱。”后因以“青鳧”指钱。 南朝 梁元帝 《与诸藩令》:“即日青鳧朽贯,红粟盈仓。” 北周 庾信 《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况復全抽素茧,雪板疑倾;併落青鳧,银山或动。”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一折:“倘或间少下青鳧,也强如凤城春色典琴沽。”
(1).即野鸭。状似鸭而小,杂青白色,尤以绿头者为上品。《太平御览》卷九四八引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羽人﹞语毕,化为青鳧入天际。”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黄甲紫鳞,出没於繁藻;青鳬白雁,浮沉於緑水。” 唐 卢照邻 《和夏日幽庄》:“钓渚青鳧没,村田白鷺翔。”
(2).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四:“帝昇 望月臺 ,时暝望南端,有三青鸭羣飞,俄而止於臺……青鸭化为三小童,皆著青綺文繻,各握鲸文大钱五枚,置帝几前。身止影动,因名轻影钱。”后因以“青鳧”指钱。 南朝 梁元帝 《与诸藩令》:“即日青鳧朽贯,红粟盈仓。” 北周 庾信 《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况復全抽素茧,雪板疑倾;併落青鳧,银山或动。”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一折:“倘或间少下青鳧,也强如凤城春色典琴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