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蠼螋疮(蠼螋瘡)
传说人影受蠼螋虫溺射后所生的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莎衣结治蠼螋疮。”参见“ 蠼螋 ”。
分類:人影
《國語辭典》:蠼螋(蠷螋)  拼音:qú sōu
动物名。一种昆虫。状似小蜈蚣,色青黑长足。
《漢語大詞典》:脓疮
一种化脓性皮肤病,病原体是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红斑,很快变成水疱或脓疱,多发生于脸、颈、四肢等部位,患者多为儿童。通称为“黄水疮”
《漢語大詞典》:树疮(樹瘡)
亦作“ 树创 ”。 树木的斫伤处。水经注·渭水一《列异传》:“ 武都 故道县 有 怒特祠 ,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 秦文公 二十七年伐之,树疮随合。”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 吴 名 刚 , 西河 人,学仙有过,謫令伐树。”
分類:树木
《漢語大詞典》:鼠疮(鼠瘡)
病名。俗称“老鼠疮”。中医指瘰疬。参见“ 鼠瘻 ”。
《漢語大詞典》:鼠瘘(鼠瘻)
病名。即瘰疬。淋巴腺结核症。灵枢经·寒热:“ 黄帝 问於 岐伯 曰:‘寒热瘰癧,在於颈腋者,何气使生?’ 岐伯 曰:‘此皆鼠瘻寒热之毒气也,留於脉而不去者也。’”参见“ 鼠病 ”。
《国语辞典》:蓐疮(蓐疮)  拼音:rù chuāng
病名。因固定某一姿势过久,如:久卧在床或久坐在椅,局部皮肤长期遭受压迫,使血液循环不顺而引起皮肤和肌肉组织发炎、坏死、溃烂等的症状。也作「褥疮」、「压迫性溃疡」。
《漢語大詞典》:蛇疮(蛇瘡)
指蛇咬之伤。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大蛇丈餘,身出一围者,吴蚣见之,而能以炁禁之,蛇即死矣……故南人因此末吴蚣治蛇疮,皆登愈也。”
《漢語大詞典》:蛇漠疮(蛇漠瘡)
旧谓蝮蛇所吐涎沫触人身而成的恶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蝮蛇﹝集解﹞引 陈藏器 曰:“蝮蛇锦文,亦有与地同色者。众蛇之中,此独胎产。著足断足,著手断手,不尔合身麋烂。七八月毒盛时,囓树以洩其毒,树便死。又吐涎沫于草木上,著人成疮身肿,名曰蛇漠疮,卒难治疗。”
《漢語大詞典》:灸疮(灸瘡)
灸疗留下的疮口。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艾:“其茎乾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
《漢語大詞典》:癞疮(癩瘡)
恶疮;顽癣。法苑珠林卷九二引 唐 唐临 冥报记:“ 唐 武德 中,印人姓 韦 与一妇人言誓期不相负。累年宠衰,妇人怨恨。 韦 惧其反己,自縊杀之。后数日, 韦 身徧痒,因发癩疮而死。” 许杰 《改嫁》:“面色是金黄的,头上生着一头的癞疮。”
分類:恶疮顽癣
《漢語大詞典》:椒疮(椒瘡)
中医眼病名。即沙眼。多因眼部受风热毒邪侵染,加之脾胃素有积热,致眼睑脉胳壅滞,气血失和而发。症见眼睑内面发生红色细小颗粒,状如花椒,故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椒疮粟疮》:“椒疮粟疮生胞里,脾胃血热是根苗。粟疮黄软湿易散,椒疮赤硬热难消。”
《國語辭典》:满目疮痍(滿目瘡痍)  拼音:mǎn mù chuāng yí
映入眼中的都是残破不堪的悲凉景象。《清史稿。卷二七四。王骘传》:「且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也作「疮痍满目」。
《漢語大詞典》:棉花疮(棉花瘡)
即梅毒。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 黄天监 ﹞当初原是富家子弟,只因嫖兴太高,惹了一身棉花疮。”参阅 明 陈实功 《外科正宗·杨梅疮总论》。参见“ 梅毒 ”。
分類:梅毒
《國語辭典》:梅毒  拼音:méi dú
病名。一种性病。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潜伏期约三星期。症状是先在局部(皮肤或黏膜)发生溃疡,第二期则产生全身性红疹,第三期则造成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
《國語辭典》:臁疮(臁瘡)  拼音:lián chuāng
病名。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所引起的皮肤病。起初皮肤上会发生小脓泡,后逐渐增大,形成溃疡、流脓、疼痛,最后留下瘢痕。
《國語辭典》:疗疮剜肉(療瘡剜肉)  拼音:liáo chuāng wān ròu
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济急,而不顾后果。参见「剜肉医疮」条。《扫迷帚》第二四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竟是自害自的勾当。」
《國語辭典》:剜肉补疮(剜肉補瘡)  拼音:wān ròu bǔ chuāng
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济急,而不顾后果。参见「剜肉医疮」条。《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江老儿是老实人,若我不允女儿之事,他又剜肉补疮,别寻道路谢我,反为不美。」
《國語辭典》:漏疮(漏瘡)  拼音:lòu chuāng
中医指流出脓血而久不痊瘉的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