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鹅口白疮(鵝口白瘡)
亦作“鵞口白疮”。 即鹅口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鸡:“鵞口白疮,鷄肫黄皮为末,乳服半钱。”参见“ 鹅口疮 ”。
《國語辭典》:鹅口疮(鵝口瘡)  拼音:é kǒu chuāng
病名。由真菌中的变白菌所引起。感染时口腔黏膜发生白点,哺乳的婴儿常患此病。也称为「寄生性口内炎」。
《漢語大詞典》:毒疮(毒瘡)
(1).恶性疮疡。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羊哀狗宝:“吾乡一小民家,屠一狗,腹中有白石三块,如栗同胞,破之可千叶,入药可治毒疮。”
(2).特指梅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恰好这几天 李福 在外面打野鷄,身上弄了些毒疮,行走不便。”
《國語辭典》:冻疮(凍瘡)  拼音:dòng chuāng
病名。指因未达冰点所引起之局部皮肤血管异常收缩,产生之组织红肿,所形成的疮。
《漢語大詞典》:痱疮(痱瘡)
亦作“疿疮”。 即痱子。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滑石﹝集解﹞引 苏颂 曰:“今人多用冷石作粉,治疿疮,或云即滑石也。”参见“ 痱子 ”。
《國語辭典》:痱子  拼音:fèi zi
常在夏天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而蒸发不畅,导致汗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引起浅表性炎症反应而发出很痒的小红疹,也称为「痱」。
《漢語大詞典》:黄水疮(黄水瘡)
中医外科病症名。皮肤病之一。初起如粟米,四周略有红晕,多痒少痛,破则出黄水。通称脓疱病。
《漢語大詞典》:狐尿刺疮(狐尿刺瘡)
见“ 狐刺 ”。
《漢語大詞典》:狐刺
一种毒疮。新唐书·孝友传序:“ 张进昭 ,母患狐刺,左手堕而终。”亦称“ 狐尿刺疮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鸡:“狐尿刺疮,棘人肿痛欲死。”
分類:种毒毒疮
《漢語大詞典》:互剥痛疮(互剥痛瘡)
喻互揭阴私。《醒世缘》弹词第十回:“ 潘大娘 説 林老太婆 的媳妇结识戏子, 林老太婆 説 潘大娘 偷和尚,彼此互剥痛疮。”
分類:阴私
《漢語大詞典》:瘑疮(瘑瘡)
生于手足间的疽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诸疮上:“瘑疮生手足间,相对生,如茱萸子,疼痒浸淫,久则生虫。”《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瘑疮》:“瘑疮每发指掌中,两手对生茱萸形,风湿痒痛津汁水,时好时发久生虫。”
分類:手足
《高级汉语词典》:红斑痤疮  拼音:hóng bān cuó chuāng
累及鼻、前额和两颊的皮肤的痤 疮,常见于中年人,特点为组织,尤其是鼻的组织的充血、发红、毛细管扩张和显著的结节性肿胀
《漢語大詞典》:好肉剜疮(好肉剜瘡)
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联灯会要·玑禅师:“説迷説悟,犹是好肉剜疮;一切平常,尽落天魔外道。”
《漢語大詞典》:瘭疮(瘭瘡)
瘭疽。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瘭疮》:“夫小儿瘭疮者,为风热毒气所乘,搏於皮肤乃生瘭,浆溃而成疮,故名曰瘭疮也。 汤氏 《牛黄散淋洗方》治之。”
《國語辭典》:百孔千疮(百孔千瘡)  拼音:bǎi kǒng qiān chuāng
形容瑕疵漏洞很多,损坏极大。唐。韩愈 与孟尚书书:「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也作「百孔千创」、「千孔百疮」、「千疮百孔」。
《漢語大詞典》:鼻疮(鼻瘡)
中医学病名。指鼻孔内刺疼,色红,甚则鼻毛脱落,干燥易结痂,多由肺热引起。治宜祛风清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鼻部》:“鼻疮肺热生鼻中,燥乾如火微肿疼。”
《漢語大詞典》:板疮(板瘡)
指受刑挨板子的创伤。《三侠五义》第十九回:“ 郭槐 在监牢之中,又是手疼,又是板疮,呻吟不絶。”
分類:受刑创伤
《漢語大詞典》:癍疮(癍瘡)
中医指眼中所生的白翳。《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癍疮入眼歌》:“小儿癍疮入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疼,久生云翳如银色,肝经餘热上冲睛。”注:“小儿癍疮之证,因患痘时疮生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羞明疼痛,久则生翳如银色,此乃痘后,肝经餘热上攻睛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