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杖疮(杖瘡)
受杖刑后的创伤。 宋 洪迈 《夷坚甲志·人死为牛》:“两疽相对,宛如杖疮,其深数寸,隔膜洞见肺腑。”《水浒传》第六二回:“小人今日受刑,杖疮疼痛,容在明日上路。”
分類:杖刑创伤
《國語辭典》:痘疮(痘瘡)  拼音:dòu chuāng
一种传染性极强且危险的疾病,天花的古称。参见「天花」条。
分類:痘疮天花
《國語辭典》:天花  拼音:tiān huā
1.病名。天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由天花病毒引起之人类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而人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天花可以在人类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其致死率约1~30%,发病时会发疹,是在脸、手臂与腿出现浓密的疹子,这些疹子圆、紧绷并深深的包埋在皮肤,且在1~2天内产生,而后遍布全身。病变会转变成脓泡,在出疹的第2周,病变处开始变乾,约3~4周结痂处会剥离脱落。其他症状包括高烧、疲劳、头痛与背痛等。世界卫生组织于西元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经从地球上根除,并全面停止施打牛痘疫苗,天花成为第一个由人類从自然界根除之疾病。
2.雪花。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也作「天华」。
《國語辭典》:疔疮(疔瘡)  拼音:dīng chuāng
毛囊汗腺等处疼痛肿硬的泛称。《金瓶梅》第二三回:「小的但有一字欺心,到明明不逢好死,一个毛孔儿里生下一个疔疮!」
《國語辭典》:棒疮(棒瘡)  拼音:bàng chuāng
被棒击打后所引起的破伤溃烂。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则见湿浸浸血污了旧衣裳,多应是碜可可的身耽著新棒疮。」《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长老令人山后搭一草舍,教可常将息棒疮好了,著他自回乡去。」也作「杖疮」。
分類:后引
《漢語大詞典》:疮毒(瘡毒)
诸疮毒肿。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二·蝎:“诸疮毒肿。全蝎七枚,卮子七个,麻油煎黑,去滓,入黄蜡,化成膏,傅之。” 贾祖璋 《蝎子》:“蝎子很早就供药用,主治惊风抽搐、带下、疮毒等症。”
分類:疮毒
《韵府拾遗 阳韵》:疡疮(疡疮)
周礼天官疡医疏疡医掌肿疡已下四种之疡疮而含肿血者
《国语辞典》:金疮药(金疮药)  拼音:jīn chuāng yào
治疗刀箭疮伤的药物。《薛仁贵征辽事略》:「宣仁贵上帐,帝用金疮药涂之,仁贵誓死以报国。」《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唤行军医者用铁钳子拔出箭头,将金疮药敷掩疮口,疼不可当。」
《国语辞典》:恶疮(恶疮)  拼音:è chuāng
中医上指无定名的疮,往往使皮肤溃烂,浸淫不止。
《漢語大詞典》:痈疮(癰瘡)
痈疽恶疮。法苑珠林卷一一二:“想见诸饮食如脓血,想受诸饮食如涂痈疮。”
《韵府拾遗 阳韵》:舌疮(舌疮)
唐书西域传波斯断罪不为文书决于廷判者铁灼其舌疮白为直黑为曲
《漢語大詞典》:天疮(天瘡)
旧称天花。《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原》:“天疮之名因天禀,疮形如豆痘名居。”
分類:旧称天花
《國語辭典》:秃疮(禿瘡)  拼音:tū chuāng
黄癣的俗称。参见「黄癣」条。
《骈字类编》:松疮(松疮)
唐 皮日休 二游诗 其一 徐诗 枕兼石锋刃,榻共松疮疖。
《漢語大詞典》:重疮(重瘡)
见“ 重创 ”。
《國語辭典》:重创(重創)  拼音:zhòng chuāng
严重的伤害。《魏书。卷四四。宇文福传》:「属大乘妖党突入州城,延率奴客战,死者数人,身被重创。」
《國語辭典》:重创(重創)  拼音:chóng chuāng
伤害已负伤的人。《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古者不重创,不禽二毛。」
分類:杀伤受伤
《漢語大詞典》:重创(重創)
重新创办。如:他再次募捐,重创学校。
《漢語大詞典》:眼疮(眼瘡)
见“ 眼前疮 ”。
《漢語大詞典》:眼前疮(眼前瘡)
比喻当前的困难。 唐 聂夷中 《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糶新穀。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亦省作“ 眼疮 ”。 明 沈榜 《宛署杂记·马政》:“贫民一充头役,遇所缓急,每指由票内编银称贷子钱,以医眼疮。”
分類:当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