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4,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稽疑
疑阻
错疑
疑云
疑人
疑忌
疑事
疑间
疑冢
疑年
疑情
疑兵
疑畏
疑滞
疑怪
《國語辭典》:稽疑  拼音:jī yí
本指用卜筮来考正有疑问的事情。后泛指稽考疑问。《书经。洪范》:「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
《漢語大詞典》:疑阻
(1).疑惑隔阂。晋书·文帝纪:“ 孙壹 构隙,自相疑阻。”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意陛下不照愚臣款诚,忽生疑阻。” 唐 白居易 《思子台有感》诗之二:“闇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 宋 苏辙 《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由此互相疑阻,遂使差除之政废不时举。”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下》:“纵竭力筹集,而 中国 人情向多疑阻,邇来集股亏折,闻者咸有戒心。”
(2).指惑乱。《晋书·忠义传·王豹》:“上诬圣朝鉴御之威,下长妖惑,疑阻众心。”
《國語辭典》:错疑(錯疑)  拼音:cuò yí
因误会而生疑。《红楼梦》第二八回:「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
分類:误会生疑
《國語辭典》:疑云(疑雲)  拼音:yí yún
比喻疑点重重,如云般聚集重叠。如:「疑云重重」。
《漢語大詞典》:疑人
(1).用以迷惑敌人的草人。墨子·杂守:“池外廉,有要、有害,必为疑人,令往来行夜者射之,诛其疏者。” 孙诒让 间诂引 俞樾 曰:“盖束草为人形,望之如人,故曰疑人。”
(2).可疑的人。《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疑人勿用用无疑, 仲父 当年独制 齐 。”
(3).怀疑他人。 章炳麟 《与许季茀书》:“若以他事为疑,棋已终局,同归於尽可知矣,又安用疑人为?”
《國語辭典》:疑忌  拼音:yí jì
因不信任而产生忌惮、妒恨。《三国志。卷六。魏书。刘表传》:「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文明小史》第三七回:「留意些,犯不著对几个明白道理的学生,生出疑忌的意思才是。」
《漢語大詞典》:疑事
(1).难以辨别的事。礼记·曲礼上:“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而要不足以待斧鉞,岂敢以疑事尝试於王哉!”后汉书·范升传:“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
(2).指复杂难断的案件。史记·酷吏列传:“奏讞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决法廷尉,絜令扬主之明。”汉书·路温舒传:“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
(3).犹豫不决的情况。尉缭子·战威:“令者一众心也……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
《漢語大詞典》:疑间(疑間)
猜忌离间。新唐书·裴度传:“制詔有异辞,欲激贼怒 弘 ( 韩弘 )者,意 弘 怏怏则 度 无与共功。 度 请易其辞,窒疑间之嫌。” 宋 苏辙 《唐高祖论》:“至立太子, 高祖 以长立 建成 , 建成 当之不辞,於是兄弟疑间,卒至大乱。”宋史·彭龟年传:“臺諫但能仗父子之义,责望人主;至於疑间之根,盘固不去,曾无一语及之。”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六章:“人主喜怒不测,羣僚疑间交攻。”
《國語辭典》:疑冢(疑塚)  拼音:yí zhǒng
为防破坏、偷盗而增设的假墓。《三国演义》第七八回:「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
《漢語大詞典》:疑年
(1).怀疑他人的年龄。左传·襄公三十年载: 晋悼夫人 食舆人之城 杞 者, 绛县 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同食者疑其年,使以实告。老者曰:“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 师旷 推断老人为七十三岁。 史赵 、 士文伯 测算其日数为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大夫 赵武 乃召老人而谢过,因授以田亩,任以为 绛县 师。后遂以“疑年”指有才德的民间老人。 唐 权德舆 《酬冯绛州早秋绛台感怀见寄》诗:“武符颁美化,亥字访疑年。”
(2).特指前人年龄有疑问而未能确定者。 清 钱大昕 有疑年录四卷。
《国语辞典》:疑情  拼音:yí qíng
中国襌宗称修行襌法的行者,当他专心致意在话头或公案上,对外境不起分别作用,这种状况称为「疑情」。《襌宗决疑集》:「只贵话头上疑情,得力不得力处取用切。」
《國語辭典》:疑兵  拼音:yí bīng
虚设兵阵,造成假象,以迷惑敌人。《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即下令于各门燃火,虚张旗号,设为疑兵,连夜撤围南去。」
《漢語大詞典》:疑畏
(1).猜疑畏惧。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宋 苏舜钦 《论西事状》:“近者,朝廷拜置 夏竦 、 韩琦 、 范仲淹 等,此皆平定外夷,人所属望者。贼 昊 姦譎,故必疑畏,疑畏则将以事验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以君高义,托为燕婉,然实不敢祸君。倘见疑畏,即从此辞。”
(2).指迟疑畏缩。南史·刘穆之传:“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便可入朝共尽同异。”
《漢語大詞典》:疑滞(疑滯)
停滞;停止。《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洪兴祖 补注:“ 江淹 赋云:‘舟凝滞於水滨。’ 杜子美 诗云:‘旧客舟凝滞。’皆用此语。”
分類:停滞停止
《國語辭典》:疑怪  拼音:yí guài
1.难怪,心中的怀疑得到解答。宋。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词:「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惯纵的个无徒禄山,没揣的撞过潼关,先败了哥舒翰,疑怪昨宵向晚,不见烽火报平安。」
2.怀疑、不信任。《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金印奴家紧藏著,休疑怪不与伊呵,又怕是脱空谩吓我。」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我欲赍发贤士,进取功名。诚恐贤士有疑怪之心。」也作「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