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疑人窃鈇(疑人窃鈇)  拼音:yí rén qiè fū
怀疑邻人之子窃去了斧头,因此对于他的言行举止越看越像窃贼;但等找到遗失的斧头后,就不再感觉邻人之子像窃贼了。典出《列子。说符》。后以比喻人的感觉常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国语辞典》:犹豫多疑(犹豫多疑)  拼音:yóu yù duō yí
比喻人迟疑不决。《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犹豫多疑,喻人之不决。狼狈相倚,比人之颠连。」
分类:迟疑不决
《国语辞典》:不疑贰(不疑贰)  拼音:bù yí èr
不犹豫疑虑。如:「他不疑贰地照著他的话去做。」《元朝秘史》卷二:「又如护窠的豺狼般,又如不疑贰拿物的虎般。」
《国语辞典》:怀疑论(怀疑论)  拼音:huái yí lùn
一种哲学知识论上的学说。与独断论相对,否认知识的可能。近代哲学家持此种理论者,以休谟为最著。
《国语辞典》:不避嫌疑  拼音:bù bì xián yí
不顾忌他人的猜疑。《红楼梦》第二七回:「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嘻怒无常。」
《国语辞典》:持疑不决(持疑不决)  拼音:chí yí bù jué
心存疑虑,不能决定。《周书。卷三五。薛善传》:「善密谓崇礼曰:『高氏戎车犯顺,致令主上播越……不如早归诚款,虽未足以表奇节,庶获全首领。』而崇礼犹持疑不决。」
《国语辞典》:不疑诬金(不疑诬金)  拼音:bù yí wú jīn
汉代直不疑被诬告盗金的事。见《汉书。卷四六。直不疑传》。
分类:诬告汉朝
《分类字锦》:高疑欲动(高疑欲动)
苏辙 白鹭亭诗 白鹭洲前水,奔腾乱马牛。亭高疑欲动,船去以无忧。
分类:亭榭
《國語辭典》:多闻阙疑(多聞闕疑)  拼音:duō wén quē yí
虽然博学多闻,遇到不懂的地方,仍须存疑。语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后泛指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新唐书。卷一六二。独孤及传》:「然则多闻阙疑,不耻下问,圣人之心也。」
《國語辭典》:恫疑虚喝(恫疑虛喝)  拼音:dòng yí xū hè
虚张声势,使人疑惧不安。《宋史。卷四○二。安丙传》:「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恫疑虚喝,以攻为守,威声甚著。」也作「恫疑虚猲」。
《國語辭典》:恫疑虚猲(恫疑虛猲)  拼音:dòng yí xū hè
虚张声势,使人疑惧不安。《战国策。齐策一》:「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也作「恫疑虚喝」。
《國語辭典》:恫疑虚喝(恫疑虛喝)  拼音:dòng yí xū hè
虚张声势,使人疑惧不安。《宋史。卷四○二。安丙传》:「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恫疑虚喝,以攻为守,威声甚著。」也作「恫疑虚猲」。
《國語辭典》:犯疑  拼音:fàn yí
怀疑。《红楼梦》第三一回:「这会子急急的当一件正经事去回,岂不叫太太犯疑。」《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我们先伯就见那几个店家,都那么贼眉鼠眼的,心里可就有点儿犯疑。」
分類:生疑
《國語辭典》:犯罪嫌疑人  拼音:fàn zuì xián yí rén
刑事诉讼制度中,在检察官实施侦查阶段以前,对涉嫌犯罪者的称谓。
《漢語大詞典》:惶疑
疑惧。 清 方苞 《圣主亲征漠北颂》:“内外文武大小之臣,鲜不惶疑震恐。”
分類:疑惧
《國語辭典》:狐疑不决(狐疑不決)  拼音:hú yí bù jué
遇事犹豫而难下决定。《东观汉记。卷一一。来歙传》:「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嚣将王元说嚣,故狐疑不决。」也作「狐疑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