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发地(發地)
(1).拔地而起;起自地面。 南朝 梁 沈约 《游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唐 王勃 《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发地龙盘,干霄凤峙。” 唐 王翰 《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 洪河 之南曰 秦镇 ,发地削成五千仞。”
(2).谓地表土壤疏松。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诸山皆发地土多,惟此山大石攒倚。”
《國語辭典》:壤土  拼音:rǎng tǔ
1.土地。《战国策。秦策四》:「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而注地于楚。」
2.以适当比例的细砂和黏土混合而成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能保水及养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漢語大詞典》:起地
(1).距离地面;离开地面。墨子·备城门:“百步一櫳樅,起地高五丈三层,下广。”晋书·天文志中:“瑞星:四曰格泽,如炎火,下大上兑,色黄白,起地而上。见则不种而穫。”
(2).疏松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穀:“春锄,起地,夏为除草。” 石声汉 注:“起,是使土疏鬆。”
《漢語大詞典》:疏毛
中国画技法之一。用疏松的笔墨表现禽兽的羽毛。 宋 梅尧臣 《表臣斋中阅画而饮》诗:“今时 长沙 叟,獼猴檞林横。疏毛与设色,前代何角争?”
《漢語大詞典》:埴垆(埴壚)
稍粘而较疏松的土壤。周礼·地官·草人:“勃壤用狐,埴壚用豕。” 郑玄 注:“埴壚,黏疏者。” 贾公彦 疏:“以埴为黏,以壚为疏,故云黏疏也。”
分類:疏松土壤
《國語辭典》:散剂(散劑)  拼音:sǎn jì
系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而加以制成的乾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也称为「粉剂」。
《漢語大詞典》:土壤母质
又称“成土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其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机械组成(颗粒大小),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和性质。
《國語辭典》:吸墨纸(吸墨紙)  拼音:xī mò zhǐ
质地粗松而能吸收墨水的纸。上品以嫩竹制成,一般品则以化学木粕制造。
《漢語大詞典》:五蘟
疏松、肥沃的上等黑色土。管子·地员:“位土之次曰五蘟。五蘟之状,黑土黑菭,青怵以肥,芬然若灰。” 尹知章 注:“菭,地衣也。芬然,壤起貌。” 清 张佩纶 注引 王绍兰 云:“蘟当为隐。”指水、肥隐于下。参见“ 五粟 ”。
《漢語大詞典》:五粟
粟土。适宜种植的上等优质土壤。
《漢語大詞典》:松厚(鬆厚)
疏松而厚实。 杨朔 《征尘》:“只有一秒钟的犹豫,我便立在黄土松厚的地面上。”
分類:疏松厚实
《漢語大詞典》:虚笼笼(虚籠籠)
疏松的样子。《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 玉筲 ﹞戏道:‘怪贼囚,也像老婆般拿红绳扎着头儿,梳的鬢这虚笼笼的。’”
分類:疏松
《国语辞典》:侵蚀作用(侵蚀作用)  拼音:qīn shí zuò yòng
河水、波浪、冰川、风等自然力,将地壳的岩石与土壤风化、溶解、磨蚀而使之疏松碎裂,并搬离原地的作用。它属一部分的「剥蚀作用」。
《国语辞典》:外膜  拼音:wài mò
一层疏松性的结缔组织,形成一个器官最外面的一层膜。如心脏壁、血管壁等外层的膜,相对于内膜而言。
《国语辞典》:法兰绒(法兰绒)  拼音:fǎ lán róng
一种柔软多绒,组织疏松的毛织品。由英语Flannel翻译得名。据说是比利时法兰德斯(Franders)的人创先纺织出来的。也译作「佛兰绒」、「佛冷绒」。旧音ㄈㄚˋ ㄌㄢˊ ㄖㄨㄥˊ fà lán róng。
《国语辞典》:绷线(绷线)  拼音:bēng xiàn
1.缝制衣服时,先以疏松间隔的针线组缝固定。
2.将刺绣品钉牢于绷子上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