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畏服  拼音:wèi fú
敬畏、佩服。《红楼梦》第五五回:「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
《國語辭典》:畏忌  拼音:wèi jì
畏惧顾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汉书。卷六○。杜周传》:「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
《國語辭典》:屏气(屏氣)  拼音:bǐng qì
抑止呼吸,不能出声。形容敬谨畏惧的样子。《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后汉书。卷七七。酷吏传。阳球传》:「球既诛甫,复欲以次表曹节等,乃敕中都官从事曰:『且先去大猾,当次案豪石。』权门闻之,莫不屏气。」也作「屏息」。
《國語辭典》:威力  拼音:wēi lì
令人畏服的强大力量。《晋书。卷六二。刘琨传》:「与公同盟,志奖王室,仰凭威力,庶雪国家之耻。」《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有时把威力吓他道:『不尽传,立刻诛死!』」
《國語辭典》:恐怖  拼音:kǒng bù
害怕、畏惧。《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西游记》第三二回:「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國語辭典》:畏罪  拼音:wèi zuì
畏惧罪刑。如:「畏罪潜逃」、「畏罪自杀」。《韩非子。问辩》:「是非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三国志。卷六五。吴书。王楼贺韦华传。华覈》:「长吏畏罪,昼夜催民,委舍佃事,遑赴会日,定送到都。」
分類:畏惧罪刑
《漢語大詞典》:震惕
震惊畏惧。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自是蛮夷慑窜,戎臣震惕,相与奔走朝闕之不暇。” 前蜀 杜光庭 《张相公九曜醮词》:“捫心震惕,沥恳归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尘霾》:“京城忽有暴风自东南来,俄顷之间尘霾四塞……圣心震惕。”
《國語辭典》:栗栗  拼音:lì lì
1.众多的样子。《诗经。周颂。良耜》:「穫之挃挃,积之栗栗。」
2.恐惧戒慎的样子。《汉书。卷九。元帝纪》:「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惧不克任。」唐。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懔懔栗栗,若坠若覆。」
《國語辭典》:采葛  拼音:cǎi gé
《诗经。王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采葛,惧谗也。」或指男女相思之诗。首章二句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
《漢語大詞典》:愧畏
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南朝 梁 沈约 《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
分類:惭愧畏惧
《漢語大詞典》:疑畏
(1).猜疑畏惧。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宋 苏舜钦 《论西事状》:“近者,朝廷拜置 夏竦 、 韩琦 、 范仲淹 等,此皆平定外夷,人所属望者。贼 昊 姦譎,故必疑畏,疑畏则将以事验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以君高义,托为燕婉,然实不敢祸君。倘见疑畏,即从此辞。”
(2).指迟疑畏缩。南史·刘穆之传:“一失权柄,无由可得。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便可入朝共尽同异。”
《漢語大詞典》:震詟(震讋)
震惊畏惧;使震惊恐惧。《汉书·张汤传》:“乃遣 山 ( 狄山 )乘鄣。至月餘, 匈奴 斩 山 头而去。是后羣臣震讋。” 宋 苏轼 《转对条上三事状》:“慎重刑罚,则笞杖之法,足以震讋顽狡。”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二章附录:“今我民党,賡续起义……如火如荼,如熊如羆, 满 吏震讋。”
《國語辭典》:慑服(懾服)  拼音:zhé fú
因畏惧威势而屈服。《战国策。秦策三》:「赵、楚慑服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
《國語辭典》:慑伏(慴伏)  拼音:zhé fú
因惧怕而屈服。《汉书。卷七○。陈汤传》:「万夷慑伏,莫不惧震。」
分類:畏惧屈服
《漢語大詞典》:畏慕
(1).畏惧和羡慕。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孔 传:“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
(2).指尊敬仰慕。旧唐书·郭元振传:“ 元振 风神伟壮,而善於抚御,在 凉州 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宋史·苏轼传:“宰相 韩琦 曰:‘ 軾 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復异辞矣。’” 明 刘基 《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所至有德,泽加於民,真足以起后人之畏慕,昭轨范於将来。”